彭旭

一個家庭的精神生活,是靠這個家庭里面傳承下來的那些故事來承載,這就是家風。家風與家風之間的相互補充和鼓舞,最終就會變成一個國家的社會風氣,這也是家國情懷最實際的心理關聯。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林則徐
為子孫后代留下什么才更有價值,一直是家風建設不可回避的問題。曾被推崇為家風典范的《曾國藩家訓》中,有“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的說法。無論是居家自奉還是遺留給子孫,為什么不可有余財?帶著這份思考,可以試著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窺其究竟。
從生理層面來看,財富是由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勞動是人類進化、進步的必由之路。因此,余財是人類發展的副產品。如果因為擁有余財而生活放逸,就會坐吃山空,人也會發展停滯,甚至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如果習慣揮霍的生活,寅吃卯糧,再多余財也會耗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未嘗過創業之苦的富家子弟的苦日子接踵而至。此時再看當初,積財便成了遺禍。
父母留給孩子的真正財富是健康。擁有健康的身體,就有了創造財富的根本,這才是物質財富源源不斷的保證。在這個層面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余財,不如授之以身材。長此以往,家族得以保留優秀、健康的基因而使子孫蕃盛。從生物學上看來,這無疑是最科學的居家之道。
從心理層面來看,余財容易滋生不勞而獲的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孩子勤勞和感恩的品質。孩子過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會以為一切來得理所當然。一直無憂無慮被圈養大的人,難免不長成“啃老”的“巨嬰”。他們容易陷入迷茫,喪失人生奮斗目標,更有甚者恐婚、恐育乃至自殺。可見,余財并不利于個人和社會心理健康的發展。如果以家庭為單位,以父母為榜樣,從孩子開始,重視心理健康和素質培養,在和睦家風中為和諧社會儲備人才,不僅能讓孩子自立自強,還能使家族長盛不衰。在這個層面上,授之余財,不如授之以人才,核心在于心理素質的養成。
從社會層面來看,余財需要對應足夠的理財能力。“財源滾滾”既是人們的美好愿望,也說明以貨幣為代表的錢財應像流水一樣在流通中實現價值。“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積聚余財如同讓活水變死水,死水腐敗,死錢貶值。善于理財、理性消費的人是財主,只進不出、唯利是圖的人是財奴。余財外露,樹大招風,反而埋下安全隱患。讓為富不仁、德不配位的人持家,逃不過人財兩空的最終結局。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原因多是家風傳承出了問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余財應當以公益慈善等恰當方式和比例回饋社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能從小家走向大家,從小我走向大我;財也能從死錢變成活錢,從小錢變成大錢,無疑是長遠且安全的理財方式。《老子》中“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說的就是這種智慧。父母應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意識和利他行為的培養,善理余財是一個重要契機。
綜上所述,家風建設重在精神傳承而非物質傳遞。讓孩子在風雨中磨煉,在挫折中成長,在奮斗中生存,更利于其自我實現和人格完整,也更利于家族長久發展與社會和諧。正如清朝政治家林則徐所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