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燕秋

現代家庭文明建設離不開來自國學經典的精神支撐,2022年,讓我們一起溫故而知新,從《論語》中感悟家風。
我們不是圣賢君子,不過是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平凡人,但依然需要重塑規矩,求得身安、體健、心舒。
暑假期間,閨蜜帶著剛小學畢業的女兒來我家做客。吃完飯,小朋友搶著收拾,還說:“阿姨,我們家有個規矩,做飯的不洗碗,洗碗的不做飯,您做飯了,我來洗碗。”
看著小小身軀忙來忙去,我有點兒心疼,說:“你還小,不能干重活兒。”
閨蜜的一句話,讓我放下所有顧慮:“不要因此而心疼她,我從小就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如果孩子在家里沒有規矩,將來步入社會,很難適應社會規則。那時候,我們才會真的心疼她。”她真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偉大母親。從她身上,我感受到當代家風中的一股清流—規矩。當眾多父母對個性教育、放飛自我頂禮膜拜時,她還踐行著古老的家規意識,這樣的教養令我動容。
只因于國、于家、于時代、于個人,規矩、規則意識都太重要。
傳統家規—“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全句是: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魯班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這原本是句木匠術語,卻成為古往今來中國家庭世代相傳的家風—做人要有規矩。上至圣賢鴻儒,下至布衣平民,都在家風中夯實了規矩意識。
黃炎培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職業教育先驅,對子女教育相當嚴格,最怕孩子沒規矩。四子黃大能初中就讀于滬江大學附屬中學,該校環境優美、學費昂貴,學生多為富家子弟,可謂貴族學校。黃大能身處其間也受了些不好的熏染,行為有放逸的跡象。察覺到兒子的變化后,黃炎培果斷將其轉到貧民區的一所普通學校。后來解釋說:“我們黃家可不能培養出一個貴族子弟來。”其實,黃炎培的這番話并非對貴族子弟一概差評,而是對于他們身上的放逸無規矩深惡痛絕。
至于普通家庭的規矩更是萬萬千千,既有各家的獨特淵源,也映現著傳統價值觀,比如不貪睡、勤活動、遠賭博,吃飯時要父母先動筷等。
今天的我們更要守規矩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時代發展了,高科技讓我們上天入地,拓展了自由的邊界,為什么還要恪守陳規?這里,我想特別低調地講一個獨處的故事。
一個特別喜歡自由和獨處的朋友告訴我她剛發現的生活智慧:“以前,我所有的日用物品都隨便放,隨便扔,反正家里就我一人。可是,我時常在急用時找不到它們,情緒崩潰。后來,我為每一件物品都規定了固定地方,給自己立規矩:物歸原處。現在,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里井井有條,做事效率特別高,心情也特別好。”
您看,一個獨處的人有了規矩,生活尚能發生如此大的改善,更何況偌大的社會呢?
雖然時移世易,但人類依然生活在群居社會里,而且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了,彼此影響的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廣,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沒有一個規矩來約束,各行其是,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無序之中。在這種無序混亂的狀態中,安全沒有保障,生產力無法產生,個人的安居樂業也無從談起。
所以,美好的世界、和諧的社會和幸福的國度,一定是物與人各安其所、各司其職、各守其責的社會。今天的我們,更要守規矩。
談規矩,自然不能不說孔子,《論語》中滿篇都是規矩。
“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最受不了沒有規矩
想必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那時候,“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周初制定的周禮受到極大破壞,封建秩序已經混亂不堪。面對“季氏,八佾舞于庭”的混亂局面,孔子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叩問。這發自內心的吶喊,源于孔子對規則缺失危害性的清楚認知:
《論語·泰伯》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譯文:恭敬而不合禮儀,就會使人十分疲憊;小心謹慎而不合禮儀,就會顯得懦弱;勇敢而不合禮儀,就會發生混亂;率直而不合禮儀,就會尖刻刺傷人。
這里的“禮”,就是行事的禮儀、規矩。孔子指出不遵守禮儀和規則的嚴重后果—人們會疲憊不堪,會懦弱乏力,會受傷,社會混亂不堪。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張:
《論語·顏淵》12·11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這段話被后人總結為孔子“正名”主張的八字要訣,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認為,在龐大的社會框架中,每個人都有特定位置。每個位置都對坐在上面的人有相應要求。若以身份劃分,君主要遵守君主的規范,臣子要遵守臣子的規范,父親要遵守父親的規范,兒女要遵守兒女的規范。唯其如此,整個社會才能上下一體,形成合力,和諧有序。在其后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在對“正名”八字要訣的理解和應用上出現了偏差,比如行政治理上衍生出僵化的等級制度,上級專制獨斷,下級做事缺乏積極主動性;家庭管理上家長作風過盛,郭巨“為母埋兒”般的愚孝行為等,都背離了“正名”的初衷,扼殺了人們的創造活力,是實用層面要特別注意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孔子想借此樹立規則明禮的初心是沒有問題的。
“食不言,寢不語”—孔子是規則意識的典范
孔子深諳規矩的要義,提出“正名”的主張后,秉持著“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信仰,在個人言行上,為世人做了規則意識塑造的典范:
他生活作息有規矩—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
他行住坐臥有規矩—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 座席擺的方向不合禮制,不坐)。
工作做事有規矩—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不處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謀劃與那個職位相關的事情) 。
待人接物有規矩—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顏淵》 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合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作) 。
……
可能有人問,這么多規矩宛如“緊箍咒”,不難受嗎?
規矩,其實是一種保護。駕駛和乘坐汽車系安全帶是規矩,它束縛了我們的肢體,但會在關鍵時刻保護我們的生命。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戴口罩是規矩,它妨礙了我們暢通無阻地呼吸,但有效地保護呼吸道不受病毒侵襲。
守規矩,從日常行為開始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規矩僅停在言上,沒有落在行上。
見過一個朋友,一邊躺在沙發上抖二郎腿,一邊教孩子背誦“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弟子規》中的“勿箕踞,勿搖髀”意思就是“坐著時雙腿不要叉開像畚箕,不要抖動大腿”,讓人啼笑皆非。
所以,在此特意提醒大家:規矩,重在行。而且強烈建議從最日常、最易于上手的行為開始踐行。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要覺得這很簡單,其實多數人都做不到,彎腰曲背才是大家的慣常姿態。
連站和坐都做不到守規矩,還能守什么規矩呢?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希望借助這樣小小的動作,大家能習以為常,讓規矩成為自然。
我們不是圣賢君子,不過是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平凡人,但依然需要重塑規矩,求得身安、體健、心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