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在兒科門診,常見一些父母擔心而又緊張地問醫生,孩子的脈搏為何會跳跳停停?是不是孩子有什么大病?怎么辦呢?現就針對這些問題簡單介紹如下。
醫生聽診發現孩子心跳不規則,在兩次較近距離的心搏之后有較長的間歇,這就是心臟的早搏現象。醫學上又叫期外收縮或期前收縮。也就是說在心臟規律搏動之前出現的一種額外搏動。
早搏是心臟過早搏動的簡稱,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即心臟跳動不規則)。早搏常被片面地理解為病毒性心肌炎的癥狀或后遺癥,這是極其錯誤的。千萬不能給早搏扣上“心臟病”的帽子,因此對早搏有個全面的了解十分必要。
小兒早搏的原因 根據臨床統計,早搏常見于正常小兒,健康學齡兒童早搏發生率約為0.5%~2.2%。引起孩子出現早搏的誘因很多,如精神緊張、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脫水,甚至體力勞累、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不穩定等。治愈了原發病,早搏可隨之消失。但臨床上還有極少數病例是心臟本身有問題,如心肌炎、先心病、二尖瓣脫垂等患兒都有可能發生早搏。藥物也會引起早搏,如洋地黃、奎尼丁等。另外,手術、心導管檢查等引起的心臟創傷均可導致早搏的發生。其他疾病如腹瀉、缺氧和上感等,也會發生早搏。
認識良性早搏 無任何癥狀的對血流動力學、體格、智力發育無任何影響的早搏病例,臨床診斷為良性早搏。從診斷的角度來看,良性早搏應包括以下條件:①無心臟病史,早搏是偶然發現;②臨床無自覺癥狀,活動正常,心臟不大,無器質性雜音;③早搏在夜間或休息時多,活動后心率增快,早搏明顯減少或消失;④心電圖顯示單源性、配對型及無R波重疊于T波之上的現象,無其他心電圖異常。
小兒良性早搏,出現次數一般晚上多、早上少,可能有胸悶等現象,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還有的孩子發燒時可能有早搏現象,退燒后早搏就減少。
小兒早搏的癥狀和危害 ①良性早搏是小兒自主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完善所致,偶發早搏,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所以不需要特別治療。②頻發早搏,孩子可出現胸悶、心慌等癥狀。③檢查時發現心臟搏動提前,但與下一個心臟搏動相距較長,即出現所謂的心律不齊,此時心音強弱也不一致。④早搏的次數因人而異,從1次數分鐘至幾十次數分鐘不等,不同時間也可能不一樣。早搏本身一般不會明顯地影響心臟功能,其危害主要與引起早搏的病因有關,應注重改善環境影響因素,并加強觀察和隨訪。
小兒早搏的治療 對在器質性心臟病基礎上出現的早搏或有自覺癥狀、心電圖上呈多源性者,必須針對基礎病因治療原發病,同時應予以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根據早搏的不同類型選用藥物,可服用普羅帕酮或普萘洛爾等β受體阻滯劑;房性早搏若用之無效可改用洋地黃類;室性早搏必要時可選用利多卡因、慢心律和莫雷西嗪等。
明確為無器質性心臟病的小兒良性早搏,治療原則是消除誘因,一般無須使用抗心律失常藥,并且應防止濫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以防止醫源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造成病情的復雜化。一般認為若早搏次數不多,無自覺癥狀,或早搏雖頻發呈聯律性,但形態一致,活動后減少或消失則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有些患兒早搏可持續多年,但多數患兒最終自行消退。所以對良性早搏,家長不要過分著急和緊張,平時應注意避免誘發因素。若患兒順從性好,可口服點營養心肌藥,以促進心肌發育成熟,加強護理,提高抵抗力,預防感染。此外,可定期帶孩子到醫院隨訪,一般三到六個月去一次,先做心電圖等簡單檢查,若提示病理情況再做超聲心動圖等;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是健康體檢,不要輕易讓孩子背上“心臟病”的心理負擔。只要注意觀察和隨訪,大多數早搏現象可隨誘因消除而自行消失,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