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必斌
強直性脊柱炎作為一種免疫力不足所致的慢性病。常好發于16~30歲人群,約十分之一的患者首次發作年齡不足16歲,因此,醫學上把其叫作“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JAS)”。
15%~20%的慢性關節炎兒童患者患有此病。這是一種結締組織病,主要表現為脊柱與骶髂等關節的慢性炎癥,癥狀包括僵直及腰背部疼痛,近一半患者四肢關節受到連累,男性患者尤其多見。
此病發于青少年人群的原因在于:其一,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骨密度較低、骨頭較脆弱,無菌性炎癥比較容易傷害到骨質,導致病情迅速發作;其二,患者發病時年齡愈小,其自我修復及新陳代謝能力愈強,受到無菌性炎癥傷害的骨質由于修復速度太快,易導致關節粘連現象;其三,發病時年齡愈小,長期的骨質損壞愈劇烈。此外,年輕患者的髖關節更易病變,發病時年齡愈小,將來致殘的概率就愈高,預后愈差。
因此,此病早發現、早治療為佳。由于其發病比較隱晦,往往需要綜合患者的體征、癥狀、化驗結果、關節內外表現、X線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結果,做出科學評估。
1.X線檢查。骶髂關節的X線檢查具有確診作用。其檢查結果按照病變程度劃分成5級:0級表示正常;Ⅰ級表示可疑;Ⅱ級表示輕度骶髂關節炎;Ⅲ級表示中度骶髂關節炎;Ⅳ級表示關節融合強直。
2.CT檢查。面對可疑或者早期病例,X線靈敏度不強,此時可用CT或MRI檢查。CT能查出輕微的關節或骨質變化。CT檢查骶髂關節炎有5級標準。0級:無異常發現。Ⅰ級:在骨性關節面發現毛糙的小囊變區,骨小梁紊亂、變粗,骶髂關節發生輕度炎癥。Ⅱ級:骶髂關節面發生局部侵蝕和硬化,關節間隙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骶髂關節發生炎癥。Ⅲ級:關節面病變與Ⅱ級相近,然而,關節間隙變寬或變窄,骶髂關節發生中度或進展性炎癥。Ⅳ級:關節面病變與Ⅲ級相近,關節間隙發生強直、融合。
3.MRI檢查。MRI是此病早期病變的常見檢查方式,在評估骶髂關節活動性(急性)炎癥和評估髖關節受累時,具有較高的靈敏度。MRI檢查骶髂關節炎有5級標準。0級:無異常發現。Ⅰ級:骨髓脂肪發生堆積,軟骨局限性硬化,骶髂關節輕微炎癥,侵蝕處為1~2處。Ⅱ級:骨髓脂肪中度堆積,軟骨下中度硬化,骶髂關節輕微炎癥,侵蝕處超過2處。Ⅲ級:脂肪廣泛堆積,軟骨下嚴重硬化,有些關節強直。Ⅳ級:關節全部強直。
4.化驗檢查。檢查活動期患者時,可以發現ESR(紅細胞沉降率)變快,CRP(C反應蛋白)增加,免疫球蛋白及輕度貧血輕度上升。RF(類風濕因子)常為陰性,當然,RF陽性并非可以排除此病。人類白細胞抗原B27(簡稱HLA-B27)是個關鍵的實驗室指標,能協助此病的診斷。此病患者的HIA-B27陽性率超過90%,所以HLA-B27陽性能明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早期患者由于骶髂關節的病變不明顯,加之X線靈敏度不強,極易漏診,而HLA-B27檢測在一定程度上補充X線的不足。
CT及X線二者比較,CT檢查分辨率顯著提高,而且在顯像前后不會出現重疊表現,能查出X線難以查出的骨質較小損壞,比X線有更高的靈敏度。
MRI與CT對檢查此病早期患者的骶髂關節病變具有較大的作用,所以,在檢查可疑或早期病例時,可采取MRI與CT檢查,當然,CT存在一定的輻射,對同一患者不宜多次使用。
強直性脊柱炎發現得越早,療效往往越好。如果延誤,就會出現難以逆轉的病變,導致關節畸形、脊柱強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一旦發現強直性脊柱炎的相關癥狀,一定要第一時間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力爭把此病的傷害降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