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袁嬌
【摘要】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又稱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疾病及出生一周內住院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對新生兒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其帶給新生兒影響極大,重癥患兒預后不佳,如核黃疸等。因此我們需要全面了解該疾病,本文主要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病因、影響因素予以綜述。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影響因素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tiology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ZHANG Jing, YUAN Jiao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Yinchu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Yinchuan, Ningxia 750001, China
【Abstract】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also known as neonatal jaundice,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neonatal period and one of the diseases with the highest hospitalization rate within one week of birth,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health of neonates.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newborns,and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children is poor,such as kernicterus,etc.Therefore,we ne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diagnosis,etiology,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Key Words】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Cause of disease; Influencing factors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兒,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以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臨床表現,也可以是某種疾病的表現,嚴重者可致大腦損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主要因為新生兒的紅細胞壽命短,較成人破壞多,其次因為新生兒各臟器發育不成熟,代謝慢,比如肝臟發育不成熟,影響整個膽紅素代謝過程。臨床表現首先肉眼可見全身皮膚黃染。血生化可表現出間接膽紅素或直接膽紅素值偏高,嚴重可影響神經系統體征。因此此文章對NHB的診斷標準、病因、影響因素進行綜述。對了解NHB的診斷、病因、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實用新生兒學》(參考第五版)對的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有了新的闡述,在過去的概念中,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一般生理性黃疸程度輕,不需要干預,可自行消退。對病理性黃疸,我們會采取積極的干預,比如光療等,特別對重度黃疸的新生兒的干預更積極,嚴重可影響神經系統。關于血清總膽紅素診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標準[1]:(1)出生后24 h 內出現皮膚黃染,血清總膽紅素> 102umol/L(6mg/dL);(2)孕周大于37周以上及含37周的新生兒血里面總膽紅素>220.6umol/L(12.9 mg/ dL),早產兒>255umol/L(15mg/dL);(3)血中直接膽紅素值>26 umol/L (1.5mg/dL);(4)血清總膽紅素每1d上升的數值>85umol/L(5mg/dL);⑸生后黃疸的值下降的慢,持續時間長,并且越來越重,如果上面五條因素中滿足其中一條,那么新生兒黃疸即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可成立。NHB是很多原因引起的,不是一種原因引起,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考慮與其胎齡、出黃疸天數,是否早產、是否有窒息等高危因素有關。對于胎齡≥35周的新生兒,目前采用小時膽紅素列線圖。重度高膽紅素血癥,TSB峰值超過20mg/dL(342umol/L);極重度膽紅素血癥,TSB峰值超過25mg/dL(427umol/L);危險性膽紅素血癥,TSB峰值超過30mg/dL(510umol/L)。
2.1 感染因素
姜敏等人的研究表明,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中,最常見的就是感染因素。感染包括宮內感染、泌尿系感染、結膜炎、新生兒腦膜炎、新生兒臍部感染、新生兒肺部感染、新生兒NEC等各部位的炎癥影響。其中以肺炎居首[2]。病原菌包括細菌、病毒、衣原體、原蟲、巨細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大腸埃希菌等引起的重癥感染。感染可引起自身免疫力低下,尤其是免疫球蛋白IgA和IgG,上述兩種免疫球蛋白在生后才逐漸生成[3],導致紅細胞的破壞過多,產生溶血。重癥感染會導致機體的慢性消耗,影響肝臟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對膽紅素的攝取減少,使得機體中,未結合膽紅素值偏高。炎癥指標非常高的感染可引發機體的代酸,電解質紊亂,這一系列因素均會使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大大降低。重癥感染時,患兒的精神反應可,慢性機體的慢性消耗,患兒的飲食差,機體的葡萄糖總量少,加重高膽紅素血癥,大小便少,腸肝循環增加[4],均讓血中間接膽紅素增加,導致重癥黃疸。
2.2 圍產期因素
劉風敏[5]等研究93例患兒中,圍生期因素占27例。圍生期因素中,主要常見的有窒息缺氧,宮內缺氧,生后有重度窒息病史。上過產鉗,分娩不順利的,有巨大的產瘤,有頭顱出血。體重偏小的有足月低出生體重兒,羊水污染引起的胎糞吸入綜合征等等病例,均會引起黃疸出現早,消退慢,導致新生兒黃疸程度的加重。新生兒母親有妊娠高血壓病,慢性心腎疾病、其母血糖升高、血紅蛋白值低、胎盤粘連,胎盤鈣化、臍帶繞頸、臍帶鈣化,臍帶假結,剖宮助娩,產鉗助娩,產前用過鎮靜藥等這些都會加重胎兒的宮內缺氧,甚至生后有窒息復蘇史。研究表明,缺氧會使肝酶活性大大下降。使紅細胞膜破壞,破壞過多,引起黃疸加重。早產兒的體質較足月新生兒差,早產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特別極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容易出現低血糖等相關并發癥,低蛋白血癥、低體溫,這些因素均會引起肝酶活性下降,使得膽紅素值升高。早產兒或者缺氧的患兒,在宮內造血比較旺盛,生后膽紅素生成過多,但因為出生體重低,孕周不滿37周的新生兒的開奶不耐受,容易出現腸道感染,先天發育畸形,引起腸道菌群的失調,這種情況下膽紅素就不會過早轉化成膽素原排出人體外,致膽紅素值偏高,加重黃疸。
2.3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主要有我們經常遇見的溶血病,其中包括新生兒ABO溶血病及新生兒RH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膽紅素葡糖醛酸轉移酶 1A1( UGT1A1 )基因突變。(一)新生兒溶血病導致的高膽紅素血癥主要發生于生后不足24h,發病機制為其母與患兒的血型不一致,其母的血型抗體通過胎盤進入到患兒的機體內,從而引起胎兒或者患兒的紅細胞破壞,最后使胎兒或者患兒出現溶血病。在新生兒溶血病中以新生兒ABO溶血病最為常見,其次是新生兒Rh溶血病。使得血中膽紅素值非常高,進展快,程度重,極易并發膽紅素腦病,尤以Rh溶血癥狀明顯且程度重,治療上除給予積極的光療外,還應給予丙種球蛋白,如果程度重,會給予換血療法。(二)G-6-PD缺乏癥,也就是蠶豆病,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于遺傳基因缺陷導致了紅細胞內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活性下降,這樣磷酸戊糖途徑代謝受到障礙,紅細胞膜穩定性差,容易發生溶血性貧血。(三)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1A1( UGT1A1 )基因突變:最近幾年,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1A1( UGT1A1)在新生兒黃疸中的研究與突破越來越多地引起大家的重視。UGT1A1在膽紅素結合中起到關鍵酶的作用,它的突變降低了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進行結合的能力,導致膽紅素在機體內大量的堆積,從而導致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要變化的高膽紅素血癥。
2.4 膽紅素生成過多
NHB原因主要因為紅細胞的破壞過多,膽紅素生成增多,引起未結合膽紅素增多。如紅細胞增多癥,如母-胎或胎-胎輸血,宮內生長受限及其母有妊娠糖尿病的新生兒,可引起新生兒的紅細胞生成過多,從而破壞升高。如肺出血,腦出血、引起溶血進而引起膽紅素值偏高,加重黃疸。均可導致間接膽紅素的值升高,導致重癥高膽紅素血癥[6]。
2.5 膽紅素排泄異常
新生兒肝病、先天性出生缺陷、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先天性膽管閉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先天性幽門肥厚、先天性腸道及膽道閉塞、先天性巨結腸,胎糞性腸梗阻等疾病,以上疾病會引起肝細胞排泄障礙或膽管受阻,肝內梗阻,肝內膽管缺如或發育不良,肝動脈發育不良,肝外梗阻,膽結石,膽總管結石,膽汁粘稠綜合征,膽總管穿孔,外源性膽總管受壓,半乳糖血癥,遺傳性果糖不耐受性等等疾病,均影響肝細胞排泄障礙或膽管梗阻。從而引起膽紅素值偏高,主要結合膽紅素值偏高,可發生膽汁淤積性黃疸,結合膽紅素偏高,也有可能引起間接膽紅素值偏高,而引起混合性高膽紅素血癥的可能。
2.6 其他因素
除以上因素外還有其他導致NHB的病因,如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是指發生在健康足月的純母乳喂養的新生兒中,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早發型和晚發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常見生后1周的新生兒,高峰期在生后1周,如果排除了感染、圍生期因素、溶血的常見影響高膽紅素血癥的因素外,那我們可以考慮早發型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與生理性黃疸相比,它的出現時間和高峰期超過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因為新生兒入量不夠,開始喂養的時間推遲,腸道菌群建立晚,腸道的蠕動性弱,生后不排胎糞,或者胎糞排出的時間推遲,超過24h不排胎糞,引起肝腸循環增加,進而導致間接膽紅素值升高。還有一種就是晚發型母乳性黃疸。它是因為母乳中存在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直接膽紅素,而產生間接膽紅素,增加肝腸循環[7]。早發型黃疸多于母乳喂養2~3d出現,4~7d內達到高峰,膽紅素峰值常在生后7~10d出現,持續2~3周甚至2~3月才消退,新生兒除黃疸外,不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包括食奶,精神反應狀態情況,沒有感染、缺氧、溶血、貧血表現。一般建議患兒停用母乳,配方奶喂養72h或以上,從而血膽紅素值迅速下降約50%,再次喂母乳,黃疸可再次升高,但分值不超過停母乳前膽紅素值。參照王玲等[8]人的發現,胎膜早破、宮內窘迫、高齡初產、胎齡、剖宮產、出生后體重下降、母乳缺乏已成為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影響原因。
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也是新生兒的常見及多發疾病中的一種,所以很有必要對該疾病的診斷標準,病因、影響因素做到深入的了解和理解,這樣對該疾病的綜合管理有很大的幫助。綜上所述,感染因素,圍生期因素、遺傳因素及其他因素,如母乳性黃疸,特別提到早產兒,窒息缺氧、宮內缺氧的新生兒,及早發現黃疸,及時監測黃疸,早期預測NHB,早期識別,早期干預,特別是新生兒ABO溶血病、新生兒RH溶血病,如果早期不識別,膽紅素值進展快,程度重。對于早產兒或者健康的新生兒,提倡早開奶,早喂養,早接觸,早期建立腸道喂養,對預防高膽紅素血癥有很大的幫助,警惕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做到及早干預,防治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避免影響神經神經系統表現,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73-274.
[2] JIANG M, LUO J,SHSO F,et al.Analysis of clinical risk factors of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i n n e o n a t e s [ J ]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Neonatology,2009,24(1):18-21.
[3] 黃家虎,孫建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21,27(4):680-684.
[4] SUN C Q.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Hainan Medicine,2009,20(5):296-299.
[5] 劉風敏,武輝,嚴超英.93例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及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8):1166-1167.
[6] 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451-452.
[7] QIAO Y L.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in 267 cas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ology,2008,5(15):1970-1971.
[8] 王玲,何海英,蔣智勇,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圍產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6):52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