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東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養生就是通過合理的飲食攝養,補益精氣,糾正人體臟腑生理和病理的偏頗,達到調治疾病、抗衰延齡的目的。這一思想源于《內經》中提出的“飲食有節”和“謹和五味”,經歷代醫家的不斷探索、完善,其要旨和做法有四。
1.節制飲食,“節”始能“養”。適當節制飲食是食養的大法,它具有滋養臟腑、補益氣血、理順機體、調節情志等效用。所謂“節制飲食”,是說飲食要合理而適宜,飲食習慣要良好而嚴格。比如說,不要等到明顯饑餓時才進餐,而宜“先饑而食”,并有定時;每食不可過飽,而宜“未飽先止”。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到喝水,而宜先渴而飲:每次飲水也不可過多,而宜“適可而止”:夜間飲水不宜過多。每天的晚餐不要吃得太飽。“每食不用重肉,常須少食肉”,意思是不要貪食山珍海味,每餐肉葷品種不宜繁雜。諸如此類的飲食節制,都是有利于食養的。
2.食養宜早以固脾胃之本。食養須從中年開始,現代更提倡食養宜從青少年開始,注意飲食調理和保養脾胃的健康。食養要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以待動,故從小養成飲食的良好習慣,如進食前洗手漱口,運動后和睡覺前不宜飲食,忌煙酒,少食生冷、燥熱、厚膩、重滑諸食物,五味調和,可保脾胃健運,滋益五臟精血,收到健身心、防疾患、益壽延齡之良效。故食養適時早抓,有益無害。
3.藥養不如食養,藥治宜先食治。新生兒、嬰幼兒、青少年、中壯年,特別是老年人,都應以食代藥為養,先食治而后藥治。古代醫家和養生家十分重視“食療不愈,然后命藥”的原則。老年人正氣耗損,運化功能減退,故用飲食“調而用之,則倍勝于用藥”。
4.注意老年人的食養原則。①飲食宜淡。五味對老人雖有所需,但亦有所傷,五味多食可傷五臟,故老年人尤其是體弱多病者,宜進淡食。②食宜柔軟。硬食及半熟之食常難消化,故老年人宜食柔軟的食物。③飲食宜暖。脾胃運化常喜暖而惡寒冷,老人更忌食冷。生冷菜食,食多損人。但暖亦不可太熱,以熱不燙唇、冷不振齒為宜。④進食宜緩。老年人齒常松缺,故更應“美食須細嚼,生食不粗吞”,以攝取食物精華,滋養五臟六腑。⑤早食宜早,晚食忌晚。老年人不宜空腹外行,須先進些許食物以實脾胃。早食宜早,晚食不宜遲,以防食物滯留胃中難以消化。⑥食宜少而勿貪。老年人宜少食,饑勿猛食,渴不大飲,晚食宜少,對黏硬難消、葷腥油膩、新登五谷等食物應盡量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