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星
兒童友好是指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幼兒園要提升對兒童友好理念的認知,將兒童友好理念與環境創設相結合。本文基于兒童友好理念,探尋兒童友好型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方法,以期進一步優化幼兒園環境創設。
一、問題的提出
(一)兒童友好型城市呼喚兒童友好型幼兒園
兒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y,簡稱CFC)概念旨在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創建安全、包容、響應兒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區,為孩子營造美好城市。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兒童優先發展,從兒童視角出發,以兒童需求為導向,以兒童更好成長為目標,完善兒童政策體系,優化兒童公共服務,加強兒童權利保障,拓展兒童成長空間,改善兒童發展環境,全面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權利,讓兒童友好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行動、責任和事業”。筆者認為,兒童友好型幼兒園建設是兒童友好型城市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需要引入兒童友好視角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該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但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是以教師個人的主觀認知、審美偏好為主,沒有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教師在環境創設中應該以兒童為主體,從兒童視角出發,充分考慮兒童優先、兒童參與、兒童平等因素。
(三)兒童友好理念運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思考
部分幼兒園存在環境設計同質化問題,缺乏地方特色和園所文化特色,忽視了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沒有真正考慮兒童的現實需求。兒童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對自己所在環境的話語權、決策權和參與權明顯不足。因此,幼兒園要了解并采納兒童的想法,對幼兒園環境進行規劃、評估和改造。
二、現有研究述評
幼兒園環境作為幼兒園最直觀的展示部分,對宣傳園所文化、課程理念具有重要意義。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大多是以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生態學視域、多元智能理論、可持續發展、建構主義視角等作為切入點進行探討的,很少有從兒童本位出發,關注環境對兒童是否友好的系統研究。
雖然兒童本位、兒童視角的理念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部分教師對此依然停留在意識層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和環境創設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沒有很好地貫徹這些理念。幼兒園要結合實際環境,將兒童友好理念植入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這也是創建兒童友好型幼兒園的關鍵所在。
三、兒童友好型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原則
(一)安全舒適性
幼兒園在創設戶外和室內環境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安全,堅持安全第一原則,如兒童活動場地、材料設施以及兒童與成人的安全監護距離。幼兒園對現有環境進行創設和改造時,要采用安全、綠色、環保且符合國家相關質量標準和要求的材料,為兒童提供安全、舒適的友好環境。
(二)優先平等性
幼兒園要以兒童為主體,創設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體驗場所,讓每一名幼兒都能平等享有優質教育的權利。幼兒園在物質環境的創設中要優先考慮兒童的實際需求,從兒童視角出發,充分考慮兒童的最大利益,創設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物質環境。幼兒園應該將兒童優先作為工作理念,提高兒童對幼兒園的友好度,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三)兒童參與性
幼兒園在環境創設的前期規劃、材料采集、實施建設、意見反饋等環節,應該積極聽取兒童的意見,理解和尊重兒童的想法,并鼓勵其參與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創設,建立保障兒童需求的長效機制,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助力兒童成長。
(四)教育趣味性
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創設應該體現教育方針和辦園理念,因此,幼兒園要圍繞兒童發展、園本課程建設,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營造舒適、有趣味的空間環境,讓環境創設為教育工作服務,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科學化發展。幼兒園要充分調動一切環境因素,增加兒童與環境的互動次數,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從兒童視角出發,提升教育環境的品質,做到環境無聲、教育有聲。
(五)自然可達性
可達性也是衡量環境友好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兒童能便捷、快速地到達活動場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材料或場地。幼兒園要根據兒童的活動需求,建設自然觀光、山地運動、沙水世界、農業種植等環境場地,科學設置各個場景之間的流動路線,形成易接近、可接觸的游玩路徑和環境綜合體。
四、兒童友好型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要點
(一)創設安全可達、自然趣味的戶外環境
1.起伏的地形。幼兒園在設計“微地形”時,應整合戶外環境中的樹、花、草、山坡等自然要素,運用草坪、木梯、輪胎、山洞、迷宮、攀爬網等要素,進行組合搭配,創設兒童喜愛的戶外游戲環境。地形起伏的變化能豐富幼兒園戶外空間的層次感,讓兒童在戶外空間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幼兒園模擬自然景觀,能使兒童親近自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多樣的場地。除了地形,活動場地的多元化也會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幼兒園要創設真正滿足兒童成長需求的多元場地,為兒童提供沙地、戲水池、種植區、小樹林、滑索探險、跑道等不同場地,讓兒童在開放的、富有趣味的空間環境中玩耍。除此之外,還可以創設主題式戶外場地,比如動漫、森林、軍事主題等,這能夠釋放兒童愛玩的天性,豐富兒童的感官體驗。
3.豐富的材料。戶外環境的游戲性離不開豐富的材料,幼兒園常見的戶外游戲材料有飛盤、輪胎、竹梯、球、跳繩等。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堅持安全、趣味、開放的原則,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投放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兒童自主選擇。另外,部分材料需要及時更新,使兒童保持積極性和新鮮感。
4.良好的生態。打造戶外生態環境,需要突破封閉的環境。教師要遵循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大自然、大社會”的教育理念,為兒童創設適宜的自然環境,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使教育環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加深兒童對自然的認識,陶冶兒童的情操。
(二)創設生動、實用、適宜的班級環境
1.兒童的參與。在創設兒童友好型環境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讓幼兒參與其中。班級環境是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必不可少的載體,包括班級墻的記錄、標志、內容展示等,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向兒童傳遞信息。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班級環境的創設,從兒童視角創設環境。
2.豐富多樣的環境設計。班級環境設計的范圍包括主題墻、問題墻、家園聯系欄、作品展示區等。教師可以從課程開展、兒童自身、社會熱點、問題探討、主題教育、區域游戲、一日生活等方面出發創設環境內容,讓班級環境真正服務于兒童。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比如創設墻面時加入兒童喜歡的動畫元素,或是呈現兒童繪畫作品,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價值。
3.層次多樣的區域材料。區域環境是班級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充分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參照《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設置和材料分層投放,提供種類豐富、數量充足、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材料,以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
(三)創設豐富多元、互動有趣的公共環境
公共環境是展現幼兒園環境質量和友好度的第一道窗口,能直觀地體現幼兒園的園所文化和教育理念。公共環境能為兒童提供游戲、學習的探索空間。幼兒園要為兒童創設“看得見、夠得著”的友好環境,并以兒童為主體進行公共環境創設。
1.富有童趣的內容。富有童趣的環境創設能吸引兒童的目光,激發兒童的興趣。幼兒園在布置公共區域的墻面時,要給兒童留出展示作品的空間,增加兒童與環境的互動。幼兒園要根據兒童的需求和實際情況調整公共環境,設置傳統文化、本土資源、科學探索、藝術欣賞等主題內容,營造以人為本、文化共享的教育環境,促進兒童的發展。
2.溫暖、輕松的氛圍。幼兒園的一草一木都是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運用幼兒園環境中的資源,如門廳、樓道、過道等,發揮其教育功能與作用,優化整體環境,使兒童感受到溫暖、親近和輕松的氛圍,讓兒童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