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東京奧運周期后,國羽男子項目狀況堪憂。尤其男雙,走的走、拆的拆,整體實力幾乎是斷崖式下滑,目前最高世界排名是第17位,然后第37位、第45位等等,基本到了近30年來的新低。
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大家為國羽男雙捏一把汗的時候,2022年9月4日,日本公開賽傳來好消息,中國兩名“00后”小將梁偉鏗/王昶勇奪男雙冠軍,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也許有人會質疑,年輕人偶爾拿一站公開賽冠軍不算什么吧?曇花一現的多了去了。是,這話不假,如果是撿漏拿的冠軍,應該不會被賞析欄目看中。事實上,這兩位小將之所以引人關注,并不單單是他們奪金,而是他們展現出來的具有印尼男雙風格的技術天賦,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可以說,梁偉鏗/王昶能夠戰勝印尼炙手可熱的兩對重量級選手阿山/亨德拉和阿爾菲安/阿迪安托絕非偶然。他們敢于在前半場與對手硬碰硬,在短兵相接中與印尼選手對抗,且不落下風,其中王昶的封網技術極其鋒利,酷似印尼雙打天才“小黃人”,用中國傳統男雙風格來審視反而有點“離經叛道”。
現代男雙的爭奪焦點在前半場,誰能控制前半場,誰就贏得了比賽主動權,這已是公認事實。印尼男雙之所以長期擁有集團優勢,關鍵在于他們擁有前半場短平快的技術專利,動作小、發力大、連貫快、變化多、封網面積廣,很多情況下無需底線強攻,在前半場就能結束戰斗。不少攻守型選手在面對印尼男雙時,往往空有一身力量卻無法施展。而梁偉鏗/王昶就屬于那種擁有印尼專利技術的中國選手,雖然他們的打法類型還是后攻前封,但是前半場短平快技術相當了得,完全不亞于印尼男雙,這就大大拓寬了他們的打法寬度,既可以后攻前封,也可以雙快雙搶,且兩邊不吃虧,這在當前男雙陣營中是非常少見,也是被賞析欄目看中的主要原因。
“小黃人”的粉絲都知道,半蹲式頭后被動封網是他的獨門絕技,在很多危難情況下,他經常借此絕招力挽狂瀾。
這種半蹲式被動封網的好處在于:一是擊球點相對提高,原本在肩部以下的擊球點,正常情況下是低點反手抽,半蹲以后變成頭上正手抽,發力更兇,線路變化機動性更大;二是擊球點在身后,正常情況反手處理只能擋直線,球速慢,基本沒有威脅,而半蹲以后仍然可以完成頭上被動正手抽,球速快、威脅顯著提升;三是此技術的運用場景一般都在前半場,對抗雙方近在咫尺,由于頭上正手抽球速快、弧度平,往往使對手猝不及防,難以連續進攻,從而轉守為攻,甚至直接得分。
如圖1-1所示,王昶(紅衣)在網前反手推直線,出球線路自下而上。對手(白衣)搶高點進攻,正手抽壓直線,線路自上而下。此時,王昶的處境比較危險,低點防守是板上釘釘的事,可是他早有防備,在對手擊球之前就已經擺好了半蹲封網之勢(圖1-3),明顯是準備拼刺刀了。沒想到對手的進攻線路壓得很低而且緊貼邊線,出手就是要置人于死地。然而藝高人膽大,王昶沉著應對,在半蹲基礎上再次下沉重心,幾乎是半坐在地板上完成了正手頭后抽壓。請注意圖1-5中王昶的擊球姿勢,與“小黃人”的拿手好戲簡直就是一模一樣。因為王昶的回抽弧度低平,對手難以完成二次進攻,以正手攔吊中路過渡。梁偉鏗上網反手推中路小對角,白衣球員反手攔吊對角(圖1-13)。王昶上網反手推直線,白衣球員再次搶點進攻,正手抽壓直線(圖1-17)。王昶還是以半蹲抽壓反擊,圖1-18顯示,這次的擊球點明顯比上一次“坐地”抽壓的擊球點(圖1-5)高了不少,主動性更強,半蹲頭上抽壓反擊的威脅更大。這一次對手(白衣)已經沒有時間發力,只能勉強攔擋,雙方攻守態勢發生轉換。
在前半場的平快對抗中,王昶使用半蹲頭上抽壓技術的頻率很高,幾乎成為一種本能性技能。


如圖2-1所示,對手(黑衣)在半場居高臨下正手抽壓直線。王昶仍然本能式地下蹲,然后采用頭上抽壓回擊(圖2-2)。從攻守關系上看,對手擊球點在球網上方,我方擊球點在球網下方,自然是敵攻我防。但從技術屬性看,半蹲頭上抽技術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換句話說:王昶的防守技術具有很強攻擊性。如果不用半蹲頭上抽技術,類似圖2-2的場景只能反手挑高球,同樣是防守技術,攻擊性就會弱很多。圖2-4顯示,在王昶半蹲抽壓反擊以后,對手再次拿到的擊球點明顯比上一次低了很多(圖2-1)。因為無法居高臨下抽壓,對手采用平抽對角(圖2-6),梁偉鏗反手抽直線回擊。因為回擊球的弧度同樣低平(圖2-8),對手難以下壓進攻,所以采用了攔吊中路的過渡技術(圖2-9)。如此良機,怎能輕易放過,只見王昶迅速上網,一個大膽的搶放網(圖2-10),對手只能乖乖地挑起高球,攻守態勢立馬發生逆轉。
被動封網屢屢得手的王昶,在主動情況下的封網更是得心應手,所以跟“小黃人”一樣,王昶在網前的封網面積顯得異常廣闊,一則能為同伴創造更多進攻機會,同時也減少了同伴的補位顧慮,可以一心一意扮演扣殺角色。
如圖3-1所示,對手(黑衣)在半場正手平抽對角,發力充分、球速很快。王昶非常“從容”地后仰身體,盡管擊球點已在身后,仍然成功完成封網任務,正手反抽壓直線(圖3-3)。對手也不示弱,針鋒相對,以反手抽直線回擊。王昶迅速向右側躍起(圖3-6),及時搶點封網,正手抽壓直線。此時,對手的擊球點已經在網口之下(圖3-8),再出平球的風險很大。為了擺脫被動和降低風險,對手主動變線,反手抽對角(圖3-9),盡管出球角度很大,但是仍然沒能逃脫“如來佛掌心”。王昶早有準備,在球剛剛越過網口之時,迅速上網搶點撲殺(圖3-10),球直奔對手身體而去。因為球速太快,對手完全沒有招架之功,只能眼睜睜看著球落地。王昶連續三次封網,位置由圖3-3的中間到圖3-8的右半場再到圖3-12的左半場,封網面積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前半場短平快技術動作小、發力大、連貫快、變化快,是印尼男雙的看家本領,當然也是他們制勝法寶。現在,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對國羽“00后”男雙小將也具備了這樣的本領,而且從他們的實戰表現可以看出,他們在使用這項本領時沒有任何生疏、牽強和晦澀的感覺,簡直就是與生俱來,這在中國風格的土壤上就顯得格外的難能可貴。

如圖4-1所示,對手在左半區發網前小球。梁偉鏗接發球,正手推對角。對手中場攔截快速抽對角(圖4-3),梁偉鏗迅速回應正手反抽直線。從接發球開始的短短3拍處理(圖4-2/3/4/5/6)看似風輕云淡,實則暗潮涌動、風險巨大。首先,梁偉鏗的接發球推對角不是太好,已經被對手抓住一個半場突擊機會。這種平快式抽壓突擊速度極快,極難防范,錄像定格顯示,從梁偉鏗接發球出手到再次回抽反擊,一共3拍處理,耗時不到1秒,每拍300毫秒的用時已經超越了人的本能反應,所以梁偉鏗的第三拍回擊是非常困難的,理論上是很難成功的。可是到梁偉鏗手上,似乎變成了家常便飯,完成得非常輕松,這就說明梁偉鏗已經具備了超常連貫速度的能力,且動作很小,發力很快。

如圖4-6所示,黑衣球員半場抽壓突擊后,因為慣性,身體重心剛剛落地,尚未來得及回防,梁偉鏗的回擊球已經追身而來。黑衣球員已無發力空間(球已過人),只能勉強擋直線(圖4-8)。梁偉鏗果斷地反手推直線邊線,進一步確立了自身的主動態勢。無可奈何之下,對手只能挑高球,乖乖交出了進攻權。概括起來一句話:梁偉鏗如果不具備快速連貫的小技術能力,那么這個回合在接發球以后的第三拍可能就以對手得分而中止了。
傳統中國男雙組合基本上“一攻一封”,分工明確。司職封網之人,具備較好的前半場技術和較快的連貫速度,而另一半重在底線進攻,網前相對較弱。但是這對“00后”小將明顯與眾不同,兩人的前半場技術都不錯,因而具備了“雙快雙搶”條件,所以在前半場的平快對抗中足以跟印尼組合抗衡。

如圖5-1所示,王昶在右半區發網前小球。對手接發球,反手推直線。說時遲那時快,王昶迅速側身后仰,完成了一個漂亮的頭頂被動封網(圖5-6)。因為速度實在太快,對手完全反應不過來,最終因躲閃不及,身體觸球而回合中止。通過錄像定格分析,王昶從發球開始到第三拍封網成功,耗時也不過1秒鐘,如此之快的連貫速度,千錘百煉是一方面,天賦的神經類型也是很重要的一面。
男雙前半場短兵相接中的連貫速度快,已經是一個很高要求的技術,然后在快的技術上再要有線路變化,那就是難上加難,但這似乎并沒有難倒這對“00后”小將。

如圖6-1所示,王昶在左半區發網前小球。對手接發球快撥對角邊線(圖6-4),威脅很大。梁偉鏗迅速向左側邊線移動。鑒于我方的被動態勢,對手的預判和準備是抓挑直線進攻(圖6-5),然而梁偉鏗的回擊卻是反抽大對角(圖6-6),明顯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因為出球過人很多(圖6-7),對手無力強攻,只能勉強被動軟壓直線(圖6-9)。見來球弧度高、速度慢,王昶果斷出手,快速連接一個正手抽對角,立馬撕開了對手的防線(圖6-12)。對手只有招架之功已無還手之力,勉強反手擋直線(圖6-13)。梁偉鏗緊接一個反手攔吊中路,對手的防線已經漏洞百出、自顧不暇(圖6-15)。由此可見,梁偉鏗/王昶的出手之快、變化之準,幾乎招招奔著對手的死穴而去,如此年輕便有如此雙打意識,不得不讓人佩服和點贊。


抽擋也是雙打的重要基本功,是攻防轉換的主要技術,決定著進攻機會的多與少。衡量這一技術的好壞,主要看三方面指標,即一是抽擋彈節奏變化;二是抽擋彈線路變化;三是抽擋彈的隊形變化。梁偉鏗/王昶在這些技術指標上也有不錯表現。
如圖7-1所示,對手在網前的位置重疊,是出對角線的大好時機,王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戰機,果斷發力,反手抽大對角(圖7-3)。對手反手擋對角,球速稍緩。王昶見此迅速改變節奏,變抽為擋(圖7-6),同時大膽向前跟進逼壓,梁偉鏗則迅速后撤保護(圖7-8),立刻形成了后攻前封的進攻隊形。在這個回合中,王昶的抽擋節奏變化加跟進逼壓是創造進攻的關鍵技術所在,也是兩人配合默契的外在技術表現,兩者缺一不可。因為連續發力抽壓未必就是主動,反而容易被人借力反擊,得不償失;有抽擋節奏而無跟進逼壓,同樣也難以創造主動進攻。

圖8是抽擋線路變化創造進攻的成功案例。圖8-1顯示,對手(白衣)在中后場頭頂區發動點殺突擊。處在防守位置的梁偉鏗幾乎是未加任何思索,非常自動化地正手抽對角(圖8-3)。此時,中國組合仍未擺脫防守處境,對手繼續發動進攻,正手跳殺直線(圖8-7)。又是輪到梁偉鏗防守,只見他手腕一抖,非常冷靜地擋出了對角線球。這一抽一擋兩拍技術,既有節奏變化也包含線路變化,無縫銜接、瞬間完成,動作小而流暢,變化之快確實超出了對手的正常反應,即完全不給對手預判時間,等對手反應過來,球已經落在網前的網口之下,只能乖乖地挑球到底線(圖8-12)。

在實戰中,梁偉鏗還有一項技術非常實用,就是正手位反手抽壓技術。顧名思義,在正手位本應采用正手抽球的技術而改用反手完成,這里涉及到一個小臂外旋發力的技術要領(圖9-3)。正手位反手抽球相對于正手抽球,動作幅度小,發力更充分,抽球速度更快,給對手的威脅更大,是一項比較實用的防反技術。更值得點贊的是,梁偉鏗的正手位反手抽壓技術與王昶的跟進逼壓意識幾乎融為一體。一個抽壓一個跟進,原本是兩個人的合作,通過他倆的技術演繹如同一人。

圖9-4顯示,梁偉鏗的正手位反手抽壓剛出手,王昶就自動化地向網前跟進,在對手出球之時,已經封住了網口要道(圖9-6)。對手反手擋中路,王昶輕而易舉地就搶到了網前高點(圖9-8)。正常情況下,王昶只要輕輕一搓,即可形成攻勢。但對手的這個擋網球居然擦網,即便這樣,王昶仍然沒有放棄,耐心地等球滾落至球網之下仍大膽搓球,試圖借此擺脫危機,技術動作同樣飄逸瀟灑(圖9-12)。盡管王昶的努力沒有成功,但是這種滾網球純屬“小概率”事件,而梁偉鏗的抽壓與王昶的跟進配合,卻是創造進攻的大概率事件,有了這種嫻熟配合,進攻機會不請自來。


綜上所述,發接發連貫、抽擋彈變化、攻封配合、防守反擊,是雙打制勝的四大技術法寶,而梁偉鏗/王昶在上述四項技術環節上均分布有技術特長和良好表現,如此年輕卻具備了如此全面的雙打基本功,實屬難得,未來可期。當然,基本功和潛力僅僅是一方面,并不一定代表未來的絕對高度。目前這對“00后”小將的實力與印尼男雙比較,還處在抗衡層面,要達到高出一籌的統治力,尚需在打法塑型尤其是攻封配合上雕琢出中國特色才行。無論如何,期待和祝愿這對男雙小將可以一路坦途,登上競技舞臺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