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運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必須從“唯分數、唯升學”的單一評價轉變為注重“德智體美勞”并舉的多元教育評價,從而為我國培養具有21世紀核心素養的創新人才提供支撐。而班級評價是撬動班級管理的杠桿,是促進學生進步的助推器。因此,構建合理、完善的班級評價體系是每位優秀班主任建設優秀班集體所不能忽視的必備要素之一,是助力學生健康多元發展的催化劑。基于此,筆者經過多年研究,不斷探索,逐步構建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班級生態型評價體系。
一、班級生態型評價體系的含義
班級生態型評價就是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規律性,為落實教學和德育服務,具有過程性、多維度和多元化特點的班級評價體系。生態型評價體系強調評價要面向學生的整體發展空間,因為學生的發展不是獨立于環境之外的,而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形成。因此環境空間里各類主體的參與能夠讓評價體系更加立體,除了師生自身、班集體、學校管理者這些傳統的學校評價主體外,家長、校園教輔人員乃至學校所在社區人員等社會主體均能參與評價。
二、班級生態型評價體系的構建
學校教育是建立在各種課程之上的,而班級生態型評價體系更是建立在教學和德育課程之上,其根本目的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持續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糾正不當行為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習慣,助力學生健康多元發展。
(一)評價對象
以班級所有學生為評價對象。
(二)評價主體
以學生、教師、教輔、管理者、家長、社區和主管部門等為評價主體。
(三)評價內容
班級生態型評價體系的評價內容是開放的、動態的,不僅包括傳統的德、智、體、美、勞等維度,還包括國際素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課堂、坐姿、習慣、交往、活動等。
(四)評價方法
以過程性評價、多維度評價和多元化評價為主要評價方法,以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為主要評價方式。
1.過程性評價。針對學生成長的過程性特點,生態型評價采用“小—中—大”三周期結合的方式,在周期中進行多次考評,在周期末進行總結,不間斷地關注學生的成長。針對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點,在不同學段,對學生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并會隨著生源等的變化不斷做出調整和改進,以適應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
2.多維度評價。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在氣質、性格、能力、興趣、特長、天賦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學生的發展具有無限的可塑性,學生的成長也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并不一定各種能力都出眾,某一方面能力特別出眾的學生,并不一定整體成績就好。相對意義上的差生,他們可能只是學習成績暫時較差,并不代表他們沒有挖掘才能的潛力,他們往往缺乏的只是關愛、自信與成功感。因此,生態型評價體系在評價標準上也有多維性,用多把尺子來評價學生,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培養一批特殊的人才。這就是評價方法的多維性。
3.多元化評價。班級生態型評價體系為學生量身定制了每學期一本的發展報告,詳細列出本學期自我評價、老師評價、同學評價、親人評價和社會評價等,評價者用激勵性的評語激勵學生發展,幫助他們確立目標,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被評價者一起分析、發現存在的優點和缺點,進而提出合理性建議,發揮評價的改進功能。同時也注重學生評價的自主性,使評價結果更準確、客觀、全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生態型評價體系還注重評價過程的交互性。學生在接收到周圍的各種評價后,會對自己的思想認知、行為方式、學習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和改變,在下一次的活動中又會把這種調整和改變顯現出來,形成一些新變化,評價主體再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新變化更新對學生的評價,這樣循環交互,促進學生朝著評價者期望的方向發展。
(五)評價周期
以一學期為小周期,一學年為中周期,小學六年或初中三年為大周期,在各種周期中進行多次考評,以期促進學生全程、全面的個性發展。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