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忠 曾文權 姜建華
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是事關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切實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職業教育工作提出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把增強適應性擺在首要位置,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及“十四五”規劃繪制了職業教育發展藍圖,職業教育適應性研究成為熱點,面對新的挑戰,以人為本,適應發展,變革創新,適應性課題研究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內涵
“適應”一詞源于生物進化論,生物的適應表現在通過自身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反應、生活習性的改變,提高它們對外界生存環境的依賴適應性,適應的過程是一個生物進化的過程。“適應”指物種在生存與競爭的環境中不斷調整狀態,不適應的狀態會影響其發展。
當前國家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定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職教育的適應性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教學環境、受教育者等因素制約,職業教育需要根據社會經濟變化來協調內部發展,通過調整不適應的狀況提升自我發展,更有效支撐或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適應性理論是黃炎培職教思想的精髓
黃炎培職教思想對我國高職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黃炎培先生將“敬業樂群”作為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將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定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通過辦學實踐提出:“職業教育之定義,是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總結了職業教育辦學規律,最早研究社會環境、產業發展、受教育者等因素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職業教育適應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黃炎培主張職業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社會的需要,提出職業教育“社會化、科學化、平民化”辦學方針。黃炎培指出“社會化是職業教育機關的唯一生命”,強調“各地設立職業學校,必須教育與職業兩方面極端聯絡”。黃炎培主張強調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社會,提出“把教育和實業聯為一體,一方安插人解決生計;一方即是開發地方產業”。為推動職業教育內部變革,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乃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此種境地,需要手腦并用”。強調職業教育要因地制宜,對接區域地方經濟產業,由“聯絡”到“聯為一體”辦學,“做學合一”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解決學生就業和社會發展產業需求的問題。
黃炎培主張職業教育要因材施教,提出“一個社會人人有職業,有與其個性相適合之職業,則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會無有不發達者”。并高聲吶喊,“人各有特別之才能,本之天賦,茍一一用之于適當之途,與因學之不當、用非所長,或竟學成不用再一一廢棄之,兩者之一出一人,其影響于國家、社會前途,豈復可以數量計?”職業教育要尊重個性發展,只有個人興趣與崗位匹配,才能激發學習者潛能,個人學業有成并為社會服務。
三、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職業教育要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從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尋找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適應性問題,制定解決實施方案并付之于實踐,深入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變革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推動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目標。
(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適應性,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對接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之間存在不適應性,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深度不夠,校企合作存在“兩張皮”問題,成為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導致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認同度不高。
增強適應性就是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推進與產業發展的全面深度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精準對接。第一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做好頂層設計,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研制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第二對接企業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引入真實項目進課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融入1+X,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融入專業課程。第三,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聘請或引入行業企業工程師進課堂教學,增強專業辦學的適應性,真正將職業教育融入產業發展之中,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職業技能教育,實現高質量就業,提升高職學生群體幸福感,為建設制造業強國、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提供人力供給。
(二)職業教育教學組織的適應性,促進教學革新,提升專業的教學實效性
增強適應性的核心要義是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產業發展,提升經濟轉型發展對專業群辦學、結構和質量等調整的適應性。然而,當前職業教育專業教學體系沿用本科學術體系濃厚,在教學內容、教學基地、教學方法、教學團隊等建設上相對產業滯后,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不足,直接影響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傳統“一專業一方案”標準化培養,學習路徑固定單一,難以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需要。
第二,傳統教學條件與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主動性不高、獲得感偏低,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內容(教材、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基地建設難以跟上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職業崗位要求脫節。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不能熟練使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展示行業最新技術應用,有的甚至沿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枯燥無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教師容易處于職業“舒適區”,導致教學改革進取意識難以適應新時代立德樹人要求,教學團隊凝聚力不強,團隊成員單打獨斗較多,缺乏項目實戰經驗,社會服務能力弱,難以勝任團隊協作教學改革創新任務。
高職教育培養人才需要實施“三教”改革,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突出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對接產業技術創新鏈,瞄準新業態的技術,精準對接社會人才需求,合理布局并建設特色專業群,科學配置專業資源,建立專業群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動態調整與建設機制,與行業、企業、社會緊密協同,構建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群分類精準人才培養體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適應性,需因材施教,人盡其才,人人出彩
社會經濟發展使得社會職業崗位分工越來越細,高職招生形式多樣化,生源多元化,有來自普高、中職、現代學徒制的學生以及退役軍人、農民工、下崗人員等,針對高職教育學習者差異化的學情,如果按“一專業一方案”傳統標準進行大規模培養,難以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需要,導致學生畢業上崗“就業難”的困局。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全體學生都可成才,每個人的優勢智能是不同的,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獨特潛質進行個性化培養。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必須打破“職業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錯誤觀念,職業教育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勞動者為己任,要樹立人盡其才的發展理念,職業教育除了傳授知識與技能,更應該關注學生個體能力、精神與品質的全面發展,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要深入宣傳大國工匠、時代勞模的典型,職業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因材施教,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多種選擇和出路,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需要,讓人人出彩。
四、適應性理論視域下高水平專業群分類精準培養體系建設創新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軟件技術專業2012年以國家骨干校軟件技術重點專業(群)建設項目為契機,針對IT產業技術發展更新快、標準化培養與個性化發展矛盾、職業教育改革新要求高等問題,提出適應產業變革、適應人的個性化發展、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的“三適應”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分類精準培養,制定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分類精準培養實施方案。2015年項目通過驗收后,與華為、中軟、金山等企業共建軟件技術高水平專業群,打造了專業群分類精準培養體系,創新異步教學組織形式,實施項目化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效顯著。
(一)育人理念創新,提出了辦最適應的職業教育——“三適應”教育理念
弘揚黃炎培職教思想,遵循高職教學育人規律,秉持“尊重個性、人人出彩”的教育情懷,提出適應產業變革、適應人的個性發展、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的“三適應”教育理念,以數字化思維、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抓手,精準分析數字化產業變革帶來的人才需求,堅持人才培養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改革思路,突破傳統“一專業一方案”的標準化培養方式,突出職業教育類型特點,研制人才分類培養方案,打造“數字工場”“智慧教學云平臺”“云中課堂”等數字化教學環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按個性發展需要自主選擇成長路徑,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實現多元化發展與個性化成才。
(二)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打造專業群分類精準人才培養體系
高水平專業群針對IT產業技術發展更新快、標準化培養與個性化發展矛盾、職業教育改革新要求高等問題,基于職業教育改革的“三適應”教育理念,按照數字引領、生態重塑、分類培養、人人出彩建設思路,探索人才分類精準培養,從教學標準、教學資源等六個方面增強適應性,形成了專業群分類精準培養體系。
(1)適應產業變革與學生多元發展的教學標準。在教學組織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因材施教,遵循教學規律,重組教學形態,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項目班,實施產教融合異步教學,實施教學過程監控,以數據導向、精準對接為主線,動態設置培養崗位群,構建“1+X+Y”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實施“大一自然班→大二崗位班→大三項目班”兩次分流的教學組織,滿足學生多元發展。
(2)適應技術發展與自主學習需要的教學資源。以項目化、數字化為引領,以課程改革為依據,以職業能力訓練為目標,校企共建項目資源庫、新形態項目化教材、在線課程資源,引入企業生產一線的新技術、優質資源,開發教學資源,持續技術迭代,整合教育資源。
(3)適應產教融合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環境。以實戰化、云實一體為導向,分類建設智慧教室、智慧實訓室、實訓實戰云平臺等多類型的教學空間,建設數字創新工場、產業學院、工程中心、眾創空間等多樣化的產教科融合實戰基地。
(4)適應學生學習特點與成長規律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依托云實一體的教學環境,創新項目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分類實施大一情景項目教學、大二案例項目教學、大三真實項目教學,開展項目化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項目設計與開發能力。充分利用網絡慕課、微課等資源和項目實踐,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和職業崗位需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真實項目研發、協作實踐和研發產品展示等,提升實戰實訓教學的效果。
(5)適應綜合評價與個性發展的教學評價。以平臺+數據+分類為支撐,改進多元學習成果互認的結果性評價,強化在線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探索思政、技能、素養等增值評價。
(6)適應改革攻堅與雙師雙能要求的教學團隊。以分類發展、群體奮斗為宗旨,分類重組模塊化教學團隊,繪制教師發展圖譜,靶向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雙師素質;通過黨建引領、績效激勵、文化潤心,營造攻堅克難的干事創業氛圍。
(三)建設舉措創新,樹立了專業數字化改造升級新范式
堅持“數字引領、重塑生態”建設思路,重構人才分類精準培養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專業數字化改造升級的新路徑:大數據分析產業需求,研制標準化培養+個性化教育相結合的專業群教學標準;數字化迭代,建設項目化+數字化的教學資源;數智導向,打造云實一體+實戰化的教學環境;數字化賦能,分類打造分類發展+群體奮斗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依托云實一體教學環境,創新項目化混合式教學方法;數據支撐,完善過程+結果+增值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專業群的全方位數字化升級改造,增強了專業群的“適應性”,為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方案。
(四)教學方法創新:創新項目化混合式教學方法
在分類實施“大一情景項目、大二案例項目、大三真實項目”教學基礎上,依托智慧教學與實訓實戰云平臺,教師通過云平臺下發項目實訓或實戰指導手冊與項目開發任務工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研發與課程學習,實現在線學習、在線訓練、即時展現、智能評測的有機統一。基于云平臺的過程管理與自動評分等功能,教師實時跟蹤項目開發進度與學生學習狀況,實施個性化指導和點評,實現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反饋即時化、過程管理全程化、考核評價精準化,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五)人才培養全過程數字化教學改革創新實踐
構建教育大數據信息化平臺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供技術支撐,打破資源壁壘,以“數字+教學”為抓手,從課程設置、教師能力、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變革了教學形態,研制課堂教學智能管理系統,開發智慧教學與實訓實戰云平臺,適應泛在、自主、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記錄學生學習行為、分析學情,通過大數據分析為職業教育管理者和決策者、人才培養診斷改革提供精準、及時、全面的數字支撐。教師利用“云中課堂”平臺支撐為“課堂革命”,學生從智慧教學云平臺中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完成知識的重組與建構,學生學習大數據多維測評,精準畫像,使教師“關注每一位學生學習狀況”,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數字化“監控、導學、促學”,使人才培養更具適應性,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
(六)管理機制創新:建立了促進教師團隊自我精進、群體奮斗的管理機制
建立了專業群教師團隊分類重組實施辦法,研制教師發展管理系統,記錄教師成長過程,繪制教師發展圖譜,制定教師發展標準,形成教師自我精進機制;成立教師發展中心,搭建教師交流協作平臺,出臺團隊分工協作辦理辦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開展文化潤心活動,改革職稱評聘、績效激勵等制度,形成了改革攻堅、群體奮斗的干事創業氛圍與機制。
總結
專業群經過十年探索與實踐,弘揚黃炎培職教思想,遵循高職教學規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因材施教,分類培養,開展產教融合訂單式項目班精準育人,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獲第七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杰出教師獎”榮譽,專業群在“金平果排行榜”全國高職1187個計算機類專業群綜合競爭力位居第8;獲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國家教學創新團隊、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教育部軟件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標志性成果94項、省級356項;分類培養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8000多名優秀畢業生,學生對口就業率超80%,用人單位滿意度超90%。成果被人民網、中國教育報等32家媒體報道,在百余所院校推廣應用,230所院校前來交流學習,示范作用顯著。
參考文獻:
[1]沈中彥,方向陽.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14).
[2]康玉忠,余愛民,曾文權,梁爽.傳承黃炎培職教思想,改革創新,產教融合,精準育人[J].現代職業教育,2019(34).
[3]張華,張燕,魏小華.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遞進邏輯、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職教論壇,2022(04).
[4]康玉忠,曾文權,余愛民.高職“異步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9(9).
[5]曾文英,余愛民,康思琦,等.異步教學組織形式多維立體構建研究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10).
[基金項目:軟件技術專業群“雙高計劃”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編號:GDJG2019122)。曾文權為本文通訊作者。]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