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冰 吳純麗 陳芷晴 官澤玲 朱芳菲

一、研究背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1-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設。教育部提出“把美育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和‘雙一流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這說明國家對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教育活動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活化保護弘揚也被放在了一個全新且更為重要的地位。
鼓樂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枚瑰寶,是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其特有的曲體、豐富的樂器配置和大量的鼓曲豐富了中華音樂寶庫,彰顯了中華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當前,國內外對鼓樂文化起源與發展、傳承意義與現狀、保護路徑與傳承方式等內容的研究都有了較大進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社會單位的關注。部分高校在傳承和弘揚鼓樂文化的過程中,也積極將鼓樂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并探索出一種操作性強的實踐推廣模式。[3-4]
二、華南農業大學傳統鼓樂文化進校園的現狀
(一)傳統鼓樂文化進校園的效果
第一,華南農業大學雄鷹鑼鼓隊是廣東省高校中規模實力最為恢弘雄厚的鑼鼓隊。
雄鷹鑼鼓隊成立于2004年,由華南農業大學團委主管,“南國鼓王”陳佐輝先生執教,現任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黨委肖華副書記為團隊指導老師,隊員遍布全校各專業,累計人數超過700人。建隊以來,鑼鼓隊以繼承弘揚中國傳統鑼鼓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為學生美育教育提供平臺,建設優秀校園文化,積極展開鑼鼓藝術的培訓和宣傳發揚。先后應邀參加了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廣東佛教“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公益活動、各大院校的演出300多次,已成為華南農業大學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張亮麗獨特的名片。
第二,校園傳統鼓樂文化的傳播取得了一定效果,對傳統鼓樂文化感興趣的人逐漸增加,受眾群體不斷擴大。
從表1可知,對傳統鼓樂文化較感興趣的人數占較大比例,最高占比達到了62.4%。由此可見,傳統鼓樂文化進校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激發了大多數人對鼓樂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使得傳統鼓樂文化的受眾群體也在不斷地擴大。
第三,傳統鼓樂文化對社會生活產生了一定積極影響,大眾感受到傳統鼓樂文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其中不僅包含營造氣氛、鍛煉身體等鼓樂自身所蘊含的傳統意義,亦包含傳播傳統文化、提升音樂素養、展示風采、培養協作意識等現實意義。傳統鼓樂文化的發展,并未停留在過去,而是與時俱進,不斷挖掘其深刻內涵。
(二)傳統鼓樂文化進校園面臨的困境
第一,宣傳渠道單一,影響力較小。如表2所示,在了解華南農業大學雄鷹鑼鼓隊的宣傳渠道中,受眾主要是通過推文和現場表演兩種方式來了解鼓隊的,宣傳渠道較窄。因此,如何讓人更加深入地感受鼓樂文化的魅力,是鼓樂文化宣傳與發展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校園內缺乏傳統鼓樂系統性教學。根據對限制“傳統鼓樂文化進校園”問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人認為缺少專業教師教導是鼓樂文化難以傳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存在缺乏合適的場地與教學樂器等問題。
第三,學生對于傳統鼓樂文化傳承意識不強。表3揭示了學生不了解傳統文化的原因。通過數據得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處于較為陌生的階段,主要原因是他們與傳統文化的接觸較少。同時,當前人們對傳統鼓樂文化的弘揚意識不強,未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傳統文化氛圍,傳統文化未能展現出應有的活力,學生不能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傳統鼓樂文化進校園的路徑探析
(一)多渠道宣傳傳統鼓樂文化
如表4所示,通過對傳統鼓樂的現狀以及各群體回應如何宣揚傳統鼓樂進行分析研討,進一步統計了人們對于傳統鼓樂未來建設重點的想法。調查結果表明,74.3%的學生、83.1%的教師與69.3%的家長看重傳統鼓樂建設的宣傳力度。
第一,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是促進傳統鼓樂文化發展的有力手段。可通過錄制鼓隊現場表演視頻、制作相關推送或互動小程序等,在微信和微博等平臺轉發,增強學生對雄鷹鑼鼓隊和傳統鼓樂的認識,激發其對傳統鼓樂文化的興趣。
第二,可在校報上刊登關于傳統鼓樂文化普及的文章,為學生提供了解雄鷹鑼鼓隊和傳統鼓樂的機會。吸引更多華農學子加入雄鷹鑼鼓隊,同時矯正部分學生對于傳統鼓樂文化的認知偏差。
(二)高校加強傳統鼓樂教育建設
在新時代中,高校是傳承、發展傳統鼓樂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傳統鼓樂知識的橋梁。
通過對促進傳統鼓樂文化進校園的方法進行調查,66.3%的學生、57.4%的教師與65.3%的家長贊同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對學生傳統鼓樂文化的熏陶。
第一,高校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和水平開設傳統鼓樂初級、中級和高級班,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傳統鑼鼓和接受專業教師指導的機會。與此同時,還可以組織本校相關專業教師共同編訂適合本校的校本教材。教師結合校本教材[5],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學計劃。
第二,高校可以舉辦“鼓樂文化進校園”專題講座等相關活動,邀請鼓樂非遺傳承人分享非遺故事或進行現場演奏,從而培養學生對傳統鼓樂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
(三)沉浸式體驗激發大眾興趣
沉浸式體驗是近年來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重要手段,能夠讓大眾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鼓樂文化需要傳承,但缺乏相關體驗活動及場景,只靠傳統鼓樂自身的亞文化圈子是遠遠不夠的,仍需政府與社會的重視與支持。
第一,現場表演令大眾直觀地感受傳統鼓樂文化的魅力。傳統鼓樂的魅力在于其氣勢恢弘、震撼人心的表演氛圍。因此,多進行線下鼓樂表演,才能使更多人領略到傳統鼓樂文化的魅力,從而擴大鼓樂文化影響力。
第二,政府或社區可支持或舉辦相關鼓樂比賽,并給予一定榮譽及現金獎勵。舉辦比賽既能將各鼓樂傳承者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又能夠進行鼓樂的現場宣傳,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鼓樂的魅力。比賽的獎勵亦能激發鼓樂傳承者的傳承信念與創作熱情,更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鼓樂傳承的隊伍中。
(四)學校、家庭和社區聯合形成文化教育合力
文化傳承的主體應是青少年群體,由學校、家庭和社區聯合形成全方位的文化教育空間,能夠讓青少年群體感受傳統鼓樂文化的熏陶。
第一,學校應發揮鼓樂文化傳承的主導作用,聯合家庭與社區形成文化教育圈。同時,引進鼓樂文化專業教師,提升鼓樂傳承的師資力量。
第二,社區應以學校為核心,輔助其開展鼓樂文化教育。同時積極舉辦鼓樂表演與普及活動,設置科學合理的鼓樂評價機制,引導大眾積極參與鼓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家庭應積極配合參與社區與學校的相關活動,學習了解鼓樂文化,從而實現從家長到學生全方位的核心文化素養提升。據調查顯示,經常與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家長僅占33.7%,仍有16.9%的家長不重視。由此可見,家長需增強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與孩子共同學習,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親子溝通氛圍。
四、結論
傳統鼓樂文化是中華五千多年浩瀚文化的歷史性的傳統瑰寶,其承載的兼容并包、齊心合力的深刻精神內涵遠遠超過其樂器的功能。不僅是在民族音樂史、戲曲等方面深具實踐和理論研究價值,而且能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文化內涵[6],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知情意行,在長遠發展中滋養情操,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調研小組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問卷調研方式,進一步了解當前鼓樂文化在華南農業大學發展的現狀,發現仍存在宣傳不到位、教學資源稀缺、文化傳承意識薄弱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討論,結合“三全育人”的內涵,總結了拓展宣傳渠道、開展實踐活動的形式,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合作聯動機制等可借鑒的路徑探析角度,為校園鼓樂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立足于校園“三全育人”的綜合改革,我們要將傳統鼓樂文化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讓鼓樂文化與其他的校園文化和諧交融發揮作用,鞏固當前文化發展優勢,擴大文化影響,并善于創新,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丁楓源.探討在藏區小學校園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2020(01):22+24.
[2]劉芳.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思考[J].呂梁學院學報,2017,7(01):56-59.
[3]張亞瓊.民間傳統舞獅文化進校園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導學,2021(25):70-71.
[4]呂春媚.非遺音樂文化進高校傳承發展模式研究——以銅鼓音樂文化為例[J].藝術評鑒,2021(03):44-46.
[5]孟迎新.利用地方文化培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路徑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8):29-30.
[6]任彩晉,馬志穎,陳麗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現實困境及解決路徑[J].現代交際,2021(04):28-30.
(肖華、關溪瑩為本文的指導老師)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