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鳳 張燕軍
在“五育并舉”、加強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加強勞動教育的實效是當務之急。新時代如何讓新勞動教育的政策和理念在學校落地生根,如何發揮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實踐。
一、項目式勞動教育的涵義
項目式學習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融合學科素養與跨學科素養,用真實的任務情境推動學生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路徑的學習方式。項目式學習是符合勞動教育課程和小學生特點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以項目式學習開展勞動教育,將勞動任務設置成需要策劃和實施的項目,指導學生去完成,這種方式稱之為“項目式勞動教育”。
二、開展項目式勞動教育的意義
在傳統勞動教育過程中,由于勞動任務過于單一或統一,學生往往缺少主動選擇的機會和積極探索的意識。他們未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只能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在整個勞動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索、自我支配、自我管理意識薄弱,勞動教育便流于形式,很難取得實效。以項目式學習開展勞動教育,學生通過主動選擇、參與整個項目中多元化勞動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會勞動、愛勞動、創造性勞動的意識,學生在勞動中見證了自己的成長,激發了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體驗,學生不僅“知”,而且懂得如何“行”。
三、項目式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策略
為契合“勞動育人”的時代要求,基于勞動素養的培養,聚焦勞動教育的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我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深挖勞動教育的內涵,注重校內外和學科融合,重點建構了凸顯“自主、志愿、研究”特色的項目式專題勞動課程體系,積極探索項目式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聚焦真實問題,關注現實生活。2022年3月,東莞市受突發疫情的影響,3月至4月間,全市普通中小學(初三、高三年級寄宿學生除外)開啟居家線上學習。基于當時的現實情況,我校勞動教育課題組決定開展“自家種植蔬菜”的項目式學習。各班勞動教育指導老師通過班級微信群(QQ群)跟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思考在家里種植什么蔬菜、怎樣種植蔬菜。對于“在家里種植什么蔬菜比較合適”這問題,老師、學生和家長進行了討論。有的學生說種番茄、南瓜、青菜等,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所有的蔬菜都適合在家種植呢?學生們聯系自家實際進行思考,有的說:我家里的陽臺很小,不能種南瓜。有的說:我想種秋葵,可是我家沒有秋葵種子。有的說:我想種雪豆,但是馬上夏天到了,雪豆怕熱,怕雪豆不結果。學生們從簡單的種植活動延伸到對植物的生長條件的思考與探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聚焦節日習俗,弘揚傳統文化。例如,端午節來臨之際,我校勞動教研組組織了“端午節—樂勞動”項目式學習,分為五個主題:(一)歷史端午:了解“端午節”來歷。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等。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跳汨羅江自盡,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二)地理端午:了解汨羅江。查找資料,知道汨羅江處在洞庭湖東側,屬洞庭湖水系,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公里處,是屈原投江殉難處。(三)科學端午:拼造龍舟。查找資料了解龍舟的結構,以個人或團隊,拼造一架龍舟;了解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舉行賽龍舟活動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四)美食端午:粽食分享。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離不開包粽子吃粽子。讓學生全程參與選食材、備食材、包粽子、煮粽子、分享粽子。通過查找資料,還知道中國的粽子品種繁多,吃粽子的風俗,從中國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讓學生體驗勞動的樂趣和增強文化自信。(五)文學端午:走近屈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詩人屈原的故事及其詩詞,在班上匯報所了解的屈原故事。
(三)聚焦課后服務,延伸勞動課堂。“雙減”政策之下,為了讓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我們開設了“愛勞動·愛生活”項目式勞動課程。結合勞動教材,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成長特點,分年級組展開討論,各年級(上下學期)開展的項目式勞動課程如下:一年級:“校園雜草我來拔”“小菜秧快長大”;二年級:“班級花藝手工坊”“最美陽臺共打造”;三年級:“我愛開心小農場”“課余時間我規劃”;四年級:“廢舊物品再利用”“扦插綠蘿”;五年級:“簡易木工作品我制作”“移植定植我能行”;六年級:“設計制作包裝盒”“設計畢業相冊”。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段,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勞動教育,增強了學生搜集信息、解決問題、團結協作的關鍵能力。
(四)聚焦寒暑假日,體會生活樂趣。寒暑假,是學生身心休息的重要方式。為豐富學生寒假生活,提高德育實效,我校遵循“愛·美”德育理念,依托項目化學習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體驗。2021年暑假,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一至三年級確定“愛滿家園”主題,四年級確定“我的事情我做主”主題,五年級確定“堅持不懈我能行”主題分別進行研究學習。學生們用心觀察,悉心感受,尋找家庭生活中各個層面的愛的印跡,比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給晚輩的愛,晚輩對長輩們的愛,家庭成員夫妻之間的愛等,并利用繪畫的形式進行展現。高年級的學生們設計了項目實踐記錄表,記錄各項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寫出體驗感悟,形成一份份有說服力的實踐報告。
四、項目式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
(一)開展即時性評價,體驗勞動的快樂。在孩子進行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作品或活動中的表現,開展即時性表揚和鼓勵,利用微課掌上通、班級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對學生勞動的表現進行即時性評價。即時性評價非常便捷,既可文字表述,也可對話交流,還可跟家長或學生進行視頻溝通。學生在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后,深深地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進一步提升了勞動興趣和勞動潛能、增強了勞動的信心,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勞動中。
(二)搭建展示平臺,體悟勞動的價值。對于小學生而言,展示過程本身就是評價。學校通過搭建各種勞動技能展示平臺,如舉辦“勞動專題手抄報比賽”“勞動工具制作比賽”“勞動技能大賽”等,從學生的參與活動的態度、技能技巧、團隊精神、創新能力等多角度評價學生的表現,并給學生頒發榮譽證書、授予榮譽稱號。這種評價方式讓學生獲得更大的勞動價值感,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責任意識和合作能力,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悟到勞動讓生活更美好,從而逐漸形成熱愛生活,尊重勞動,樂于奉獻的精神品質。
(三)開展多元化評價,塑造勞動的品質。在實施項目式勞動教育評價時,教師的評價并非唯一的。教師要堅持評價實施一體化、評價內容多維度、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可以開展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活動,通過多個主體的評價,保證評價的公平性與客觀性。例如,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學生可以從“我的表現”“我的收獲”“我的進步”“我的反思”等方面展開自我剖析與評價。重點關注學生是否具有認真、堅韌的勞動態度,積極、奉獻的勞動意識,探索、創造的勞動才能。此外,學校還要結合“勞動之星”“勞動小能手”“勞動小達人”等各種表彰活動,鞏固勞動教育效果,形成讓學生受益一生的勞動品質。
五、項目式勞動教育的成效
(一)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大幅提高。通過近兩年的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我校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大幅提高,項目課題組實驗數據顯示:90%的學生主動參與家務勞動,98%的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日常勞動和學校勞動實踐基地——“育愛園”“育美園”的勞動實踐活動;低年級70%的學生掌握了該年段的勞動技能,中年級80%的學生掌握了該年段的勞動技能,高年段90%的學生掌握了該年段的勞動技能。學校圍繞項目式勞動教育搭建的活動平臺,不僅激發了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熱情,還展示了學生的勞動成果,使學生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勞動價值觀。
(二)緩解了學習壓力,促進了身心健康。開展項目式勞動教育,讓學生有更多親近大自然、動手實踐、跟學生交流合作的機會,有效緩解了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減少休息日觀看電腦、電視、手機等對視力的影響。從活動開始至今,每天在班級群里曬種植圖片、發表感想、點評成了老師、家長、孩子們討論和交流的熱門話題,項目式勞動教育活動也成為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使“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教育有內容、有載體、有成果,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我校減負提質做了有益的探索。
(三)促進了學生的成長體驗與品質發展。項目式勞動教育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重視勞動教育過程中的“以勞創新”,在項目式勞動教育中,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真實、綜合的任務,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建立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在獲得生活經驗的同時,拓寬了視野,培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項目式活動以貴參與、重改進為評價原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思考、改進、創新、成敗、反思,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勇實踐”“研中玩”“玩中學”“學中思”的成長體驗與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