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信芳
201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加強勞動教育對于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具有重要性意義,給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明確了方向與道路。因此,以學校為教育載體,促進勞動教育落到實處,迫在眉睫。如何使學校勞動教育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抓手?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學校勞動教育實際,就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如何提高小學勞動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搞好小學勞動教育。
一、轉變育人觀念,培養正確勞動教育觀
勞動教育屬于價值觀教育范疇,教師與家長唯有皆認勞動教育之重要,才能促進勞動教育落實到實處。目前,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父母和長輩不忍孩子在家進行勞動,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一切都有由父母包辦,因此當子女生活得到合理安排時開展勞動教育是教育者面臨的一大難題。部分人未能對勞動教育有科學的認識,甚至認為勞動教育耗時間,影響子女升學競爭。這種外部的壓力將對于教師育人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使學校難以推行勞動教育,甚至可能將勞動教育卑微化。總之,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應該創造一個勞動教育的良好環境。為此,一方面學校應對學生進行思想宣傳,發揚勞動精神,教育和引導他們熱愛勞動,懂得勞動是最光榮,最自豪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學校應宣傳引導其父母改變唯分數考核子女的慣性思維。要使勞動教育真正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體系來指導實踐。學校應以家委會,家長會和家長學校等形式來培養父母,傳播勞動教育的含義,使子女父母與時俱進地改變育兒觀念,不然,無論多么完整的教育計劃和多么充實的課程設置也可能難以收到效果。
二、設置校本勞動課程,確保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除了國家課程這個主陣地,校本課程也是實施勞動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徑,因為校本課程更能結合校情班情,更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通過校本勞動課程確保勞動教育落地生根主要做法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開發多樣化有選擇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開發了系列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種植篇》《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烹飪篇》《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科創篇》。二是請家長或者當地的社會資源進校授課。勞動意識要養成,勞動技能要養成,要靠時間,更要靠練習。勞動技能傳授需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學校通過邀請具有專業技能特長家長入校上課,一個月一課時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勞動教育實踐輔導,開展豐富多彩多樣的勞動體驗活動。家長們出現在課堂里,展現勞動價值和勞動者風采,大大地感染小學生的勞動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促進勞動品質形成。家庭與學校相結合的育人模式,有效推進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的開展。引導父母主動參與子女勞動教育實踐,形成家校一體和家校融合。
三、建立勞動平臺,促進勞動教育的普遍實施
建立勞動平臺促進勞動教育的普遍實施,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開辟多樣化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可定期在全班范圍內舉辦勞動領域“模范之星”或者“先進個人”等一系列評選活動。二是建立學生中的志愿隊,組織學生志愿隊到各需要志愿服務的行業或單位,從中感受服務社會給他們帶來的勞動美。三是每學年選擇重要紀念日進行勞動教育。如在勞動節,學雷鋒月或每年早春植樹節前和植樹節后,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與該假期或紀念日相吻合的勞動教育活動等,都會無形中加深學生對勞動教育方面的感受。四是結合勞動教育和各學科教育理念的思想主動尋求契合點。各科任課教師可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和特點,開掘勞動教育的內涵,尋找切合點,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使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基礎上,去認識勞動,感知勞動。
四、開發校外資源,建設勞動教育“密封圈”
考察勞動教育在義務教育學校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就能發現出來,其中有相當部分要靠家庭,社會來實現,而這正是勞動教育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所決定。從長遠來看,勞動教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而且還能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養,為今后更好地融入國家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若自幼缺少勞動教育思想指導,兒童就難以主動接受日后成長的勞動實踐。家庭勞動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實踐場所,應將勞動教育擴展至家庭并將其家庭化,這是建構具有新時代特征小學勞動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踐中,通過“正向養育課堂”,給父母們講述勞動教育對于幼小孩子健康發展的意義,并傳授給父母們適當的勞動教育方法,指導父母關注和使子女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借助傳統民俗節日(如:端午節吃粽子),引導學生學習生活技能,并通過“我幫助爸爸媽媽干家務”激發學生對家長愛勞動的感恩之情。教師恰當引導,家長合作實施,兒童主動擔當的道路有助于培養兒童今后參與社會生產生活所必須具備的素養與技能,為使兒童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梢栽O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來豐富學生的勞動教育生活,使兒童在工作過程中接受教育、培養熱愛勞動、理解勞動光榮內涵的情感。
五、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為勞動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為了有效地開展義務教育學校勞動育人工作,必須健全和完善教育評價的科學機制。一是學校要認真學習領會教育主管部門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方案精神,加強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指導與訓練,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二是學校應立足于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制訂出一套可行的勞動教育實踐考核辦法。我們可以以班為單位對每個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進行了考核。
在建立學校評價體系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評價體系多原則,促發展。在設計學校勞動評價體系時,遵循以下原則:是否獲得成就感,是否鍛煉了獨立能力。二是評價體系多維度,厚內涵。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注重利用知識、技能、工具、設備等為家人和家庭生活提供服務,從而在勞動體驗中培養創新意識。三是評價體系多方式,強過程;為了使學生形成穩定的勞動興趣,學校從線上、線下齊頭并進開展家庭勞動教育,使學校、家長和學生形成一個“三位一體”互動評價方式。四是評價體系多功能,重素養。通過多元的獎勵機制,學生分享勞動教育的快樂與勞動成果,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差互補式學習,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在于“以勞動樹德,以勞動增智,以勞動強體,以勞育美”。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