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謝詩琪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多部文件《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可見,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梅州市實驗小學從現有的德智體美勞育人體系中進行整合布局,通過構建“一導兩抓多融合”育人模式,實現“五育并舉、全人發展”的育人要求。“一導”即堅持以《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為導向,用先進的課程理念和翔實的課程目標,引領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兩抓”即以校內和校外為抓手,助力學生在“學校人”和“社會人”這兩種不同身份中齊頭并進,實現勞動教育全方面發展;“多融合”即促進勞動教育中蘊含的優質內容與其他學科和活動的有機融合,多維度評價學生的勞動成果,從而挖掘出勞動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價值。
一、立足課標,開發校本勞動教材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在課程目標中提出:“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結合本校實際,融入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理念,梅州市實驗小學自主開發了《嘉實勞動向未來》勞動教育校本教材,在傳統勞動教育的基礎上優化并賦予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氣息,全套教材分為8本,每本10課,涵蓋了人文與自然、科學與技術等方面。同時,整套教材均為全校教師親自開發,符合學生學情,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加強學生動手實踐,尤其是在勞動實操環節的設計上,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知行合一的理念。例如,在“家園篇”整理書桌這一課上,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拓展環節:“我是設計師”——讓學生利用家中廢棄的紙板來設計多功能書桌,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提升審美能力。
二、裝點校園,打造勞動教育文化
我們學校從三個層面(學生個人、班級、學校)出發,在學校原有的文化建設之上完善并融入了勞動教育內容,從而迸發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第一是從學生個人層面出發,提倡學生從家里帶來自己心愛的綠植進行養護,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融入自然的熏陶,達到潤澤心靈的作用;第二是從班級層面出發,制定班內勞動公約和勞動任務清單,在墻面上進行勞動教育宣傳布置,組織成立勞動小分隊等,同時,在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國際勞動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節日上,班內會及時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厚植學生的勞動情懷;第三是從學校層面出發,在學校走廊、過道、樓梯間等地點貼示勞動標語,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為了擴大影響力,還會利用學校電子屏幕、廣播電視臺進行輪回滾動播放勞動宣傳口號。在學校原有的科技節、藝術節、讀書節的基礎上,融合勞動教育內容,激發校園文化的新活力。比如說在科技節上,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資源的再開發(變廢為寶)制作航模;在藝術節上,學校音舞隊會根據本土文化資源,創造性改編舞蹈,融入客家采茶元素,將客家人在采茶時的動作變為優美的舞姿,將采茶時喊的勞動號子變為動聽的音樂,實現勞動的美育價值;在讀書節上,鼓勵學生閱讀與勞動相關的書籍,同時開展全校齊誦勞動詩詞活動。
三、拓寬實踐,建設多元勞動基地
為了確保勞動項目的順利實施,本校圍繞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日常生活勞動,尊重學生發展需求,盤活現有資源,成立了三個勞動基地,分別是嘉實勞作園(生產勞動)、圖書館(服務性勞動)、勞動責任區(日常生活勞動)。嘉實勞作園有一個物資室存放勞作工具、肥料等,共有86塊菜地,由四至六年級的班級分別認領責任地,由學生自主管理,參與到整個種植、養護、采摘的過程。同時,學校還專門配備了勞動老師指導學生的生產活動。在圖書館內,小小圖書館管理員負責圖書館的日常管理工作,維護圖書館秩序,防止偷書行為,幫助全校師生查閱館藏目錄及文獻檢索工具,同時承擔著歸類整理書籍的任務,在服務奉獻中,升華著自己的勞動價值,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而勞動責任區則是發揮學生主人翁精神,每日對校園進行日常的打掃清潔,給學生自己創造一個干凈舒適的學習環境。
四、聚集合力,聯動家庭社區勞育
勞動教育的主陣地除了學校以外,家庭和社區也是這一協同教育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他們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學校來說,勞動教育不僅僅要“引進來”,也要積極“走出去”,只有充分發揮三方主體力量,才能助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向社會輸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在與家庭聯動中,學校充分發揮家委會的作用,積極動員宣傳新時期下的勞動教育理念,改變家長傳統片面的勞動教育觀念——“勞動會壓榨孩子的學習時間”,通過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交流,在家庭中合理安排學生承擔適當的勞動,例如:掃地拖地、擦抹桌凳、洗衣洗鞋、燒水泡茶、家電操作、垃圾分類、簡單烹飪等家務,在這些日常生活的勞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在與社區聯動中,學校定期與社區共同組織志愿者服務活動,扶貧捐贈公益活動,舉辦講座交流會,尤其在疫情防控中,學校與社區的聯動顯得更尤為重要,通過以點(學生)帶面(家庭)的宣傳方式,最大化做好宣傳工作。家校社三位一體的作用下,能夠促進學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公共服務意識,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
五、革新觀念,學科評價多維融合
其他學科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就是在踐行新課標提出的課程內容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學科之間沒有厚厚的壁壘,學科適度互融,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事物。比如說,語文寫作課上,學校老師會親自將學生帶到嘉實勞作園中進行選景描寫,讓學生細致入微地觀察自己喜歡植物的外形、顏色、氣味等;在美術課上,剪紙、紙工、編織等手工制作也會融入到課程中,讓學生學會根據任務要求規范選擇使用相應工具和材料;在音樂課上,學校充分發掘地方文化,將與勞動有關的客家山歌請進校園,讓學生在美妙的音符中受到勞動的熏陶。
在針對學生勞動成果的評價中,學校形成了一套完善充滿活力的評價系統,制定了一系列詳實有效的實施細則。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復評、家長助評、社區點評、學校終評五維度的評價模式,讓學生的勞動成果得到全方面的肯定與支持。學校成立了嘉美銀行,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一張存折,當勞動成果得到肯定之時,便可以到班主任處蓋章,集齊相對應的獎章便可以到嘉美銀行兌換禮品。這種機制下,全校形成了一股“勞動爭章”的熱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勞動熱情,勞動氛圍濃厚。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