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

如今很多清宮劇的角色造型中,常常能看見宮廷妃嬪在脖頸處佩戴一條白巾。現在網絡上普遍稱其為“龍華”,但從現有史料來看,“龍華”一名卻無記載,極有可能是個后人臆造的名詞。這條“白巾”實際上名為“領巾”,多出現于清朝中后期,且也不一定總是白色的。
清初滿人常年生活在馬背上,為便于騎射,服飾多窄袖貼身,而衣領,則承襲了金人服飾“大襖子,不領”的特點。在清代早期畫像中,滿裝的領式大多為圓領。譬如《孝莊文皇后常服像》中袍服領子便為圓形,沒有裝飾,樣式極其樸素。
直至走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清朝疆域逐漸穩固,皇家貴族的生活和服飾隨之從儉入奢,簡單的窄袖袍服不再能滿足他們對禮儀和美觀的追求。《北平風俗類征》記載:“羅巾護領以御風寒……注云,婦人領巾也。”意思是宮中妃嬪在空蕩蕩的圓領上,佩戴領巾得以御寒。而且根據季節不同,領巾的質地也有所不同。《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提到,在賀年時妃嬪們“以敞衣有繡花挽袖加卷領為恭。敞衣無領,隨時必加卷領,隨時者,皮、絨、緞、紗之別”,這里,“卷領”便指領巾,“敞衣”即寬松的氅衣,是道光時期后宮妃嬪的日常便服,多搭配領巾。領巾大約2寸寬,圍在頸部,一端收進第一顆盤口所處大襟里,另一端垂在胸前。有學者考證,這種搭配正是始于這一時期。
隨著清皇室貴族服飾的日益寬大,其袖口、發式、領飾也趨向華麗繁縟。道光、咸豐、同治時期,領巾多為純素色且長度短,但到了清末,領巾上出現刺繡、鑲嵌等工藝,《北平風俗類征》中記載:“今京師婦人領系白絹巾,長垂數尺余。”此外,領巾形制的變化還與宮妃發式的變化相呼應。同治時期,時興精致小巧的“兩把頭”發式,搭配較短的領巾,到了清末,“兩把頭”加大增高,變為“大拉翅”,領巾便也有了加長加寬的趨勢。《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像》中,慈禧身著便袍,頭戴大拉翅,所戴領巾繡有團壽紋,甚至長度已及腰部。旗裝所搭配的高底鞋,墊高了身長,再搭上長發式、長領巾,顯出宮中貴婦莊重威嚴的氣場。
清末民初,女性滿裝開始出現立領,高至臉頰的領子成為一種流行服飾特征。立領的出現使得女性不再重視領巾,領巾不再平整順直,不再繡有花樣,看似隨意地扎在領口處。而后,隨著清朝走向沒落,人們漸漸不再佩戴領巾。領巾,見證了清朝服飾的演變,最終也隨著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終結,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