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定淮,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溫州市首屆學科骨干,永嘉縣語文學科帶頭人、專家組成員,永嘉縣東方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副校長。曾獲溫州市優秀班主任、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市優質課一等獎等榮譽,永嘉縣“十二五”“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執筆人。
諷刺是用一種犀利的寫法寫可笑之人、可笑之事的表現手法。魯迅先生云:“‘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諷刺手法建立在真實事物的基礎上,讓人們在笑聲中對人物進行否定,或揭露腐朽落后的現象,或批判愚昧反動之行為。大體上說,文學作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達到諷刺效果。
夸張(漫畫)法:《儒林外史》中,范進因中舉喜極而瘋,在挨了一個巴掌后才清醒過來。白描的手法再略作夸張,寥寥幾筆,似乎離奇得很,卻是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會有的實情”。作者有意鞭撻科舉對人的毒害之深,具有極強的諷刺意義。
對比法:契訶夫在《變色龍》中描寫了奧楚蔑洛夫對待不同狗主人的不同態度,彰顯人物的善變和易變;吳敬梓在《范進中舉》中,對范進中舉前后的境遇和心態變化,以及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不同的態度,都進行了諷刺意味強烈的對比描寫。
細節刻畫法:《儒林外史》寫愛錢如命的嚴監生疾終正寢時,著力刻畫了他豎著的兩個手指頭:“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反說法(反語):《藤野先生》開頭一段對“清國留學生”的描寫,稱他們的頭發“實在標致極了”,表達的正是厭惡之極的情感。當任何指斥的語言都無法描寫憤怒的情感時,就用反語表達了諷刺。
在寫作中,同學們如果要揭露可笑之言行,或批判反動、愚昧、腐朽落后的現象,不妨也來點諷刺的手法,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查問
◎【俄】契訶夫
正午時分,一位身材高大、留著短發、眼球外凸的男人——地主韋爾狄涅夫,脫掉外套,拿出手絹擦拭著額頭,然后怯懦地走進衙門的大門。那里到處是鋼筆與紙張摩擦的沙沙聲……
他站在門口,看到門衛手上托著放有酒杯的托盤從幽深的走廊里走出來,忙迎上前問道:“我需要查問一些事,但不清楚應該找誰。”他頓了頓:“我還想要一份關于我的案件決議的副本。”
“那么請您去找坐在窗戶旁邊的那位!”門衛指著走廊深處的窗戶,“喏,往里面走就是,老爺!”
韋爾狄涅夫清了清喉嚨,沖著窗戶走了過去。那里擺放著一張辦公桌,綠色的,那斑駁的桌面活像是生了斑疹。坐在桌前的青年穿著一身褪色的制服,頭上頑固地立著四綹頭發,長鼻子上生著痤瘡。他將長鼻子戳在紙上,正寫著字。他右側鼻孔旁有只蒼蠅在來回溜達,惹得他時不時地努起下唇,沖著鼻孔使勁兒吹氣,這為他的面部增添了不少有趣的表情。
“我是否可以在這里……在您這里查問我的案子?”韋爾狄涅夫對他說,“我的姓是韋爾狄涅夫……除此之外,我還需要3月2日關于我的案件決議的副本。”
文員將鋼筆伸進墨水瓶內蘸了一下,然后拿出來看了看:墨水是不是蘸得太多了?他確定墨水不會滴落后,便“沙沙”地寫了起來。他依舊努著嘴唇,卻無須再向上吹氣:那蒼蠅已經飛到他的耳朵上了。
“我想在您這里查問我的案子,”韋爾狄涅夫等了一分鐘,再次說道,“我是地主,姓韋爾狄涅夫……”
文員抬起頭,像是沒看到韋爾狄涅夫一樣,對著空中喊道:“伊曼·阿涅克謝維奇!商人亞林科夫來的時候你跟他說,讓他在遞交警局的呈文副本上簽上字!我都告訴他上千次了!”
“我可不可以查問一下我和古古麗拉公爵夫人繼承人的那件訴訟案?”韋爾狄涅夫喃喃道,“這案子大家都是知道的。我懇請您費費神,幫我查一下。”
文員依然看不見韋爾狄涅夫,他終于抓住了那只惱人的蒼蠅,細細觀察了一陣子,然后隨手把它丟掉了。地主清了清喉嚨,又拿出格子手帕故作大聲地擤了擤鼻子。然而,這也未能引起文員的關注,他依舊對韋爾狄涅夫視若無睹。房間里一片沉默。大約兩分鐘過后,韋爾狄涅夫從衣兜里掏出了1盧布,放在了文員面前一本攤開的本子上。文員皺了皺眉頭,將本子拉過來,一把合上,一臉操心的神情。
“我就問一件小事……我只是想知道古古麗拉公爵夫人那位繼承人有何根據……打擾您片刻可以嗎?”
然而文員只顧想自己的心事,他站起身,撓著胳膊,不知為什么走到了櫥柜那邊。一分鐘過后,他回到辦公桌這邊,又擺弄起本子,這回本子上又放了1盧布的紙幣。
“請允許我打擾一分鐘……我只是想查問一件小事……”
文員仿佛聽不見。他開始動筆謄寫一份文件。
韋爾狄涅夫皺起眉頭,他有些灰心,端詳起這房間里所有筆下沙沙作響的人。
“他們寫起來沒完!”他心想,暗嘆,“他們寫起來沒完,讓這些人都去見鬼吧!”
他離開辦公桌,站在房間中央,沮喪地垂著雙手。
門衛又端著托盤穿越房間,許是留意到了韋爾狄涅夫狼狽的表情,他湊到韋爾狄涅夫身前,輕聲問道:“您的事情問了嗎?怎么樣?”
“問了,但是人家并不搭理我。”
“那么,您給他3盧布……”門衛低聲說。
“我先前已經給了2盧布。”
“您得再給他1盧布。”
韋爾狄涅夫又回到辦公桌前,拿了一張綠色紙幣放在了攤開的本子上。
文員又慢條斯理地將本子拉到跟前,動手翻看著。隨后突然間,似是出于無意,他抬起頭望著韋爾狄涅夫。他那長鼻子開始泛著紅光,臉上是因微笑而擠出的皺紋。
“哦……有什么需要我為您效勞的嗎?”他開口問。
“我想要查問關于我的那個案子,我姓韋爾狄涅夫。”
“很樂意為您效勞!是古古麗拉案吧?好的,先生。那么您具體想要查問什么呢?”
韋爾狄涅夫又跟他敘述了一遍他的需求。
文員突然活躍了起來,像是被卷入了一股旋風一般。他迅速翻查著檔案,命人抄寫副本,又為申請者拿來椅子,轉眼之間所有的事情都一一辦妥。他竟然還談到了天氣,問及了收成。待韋爾狄涅夫起身離開時,他滿臉堆笑,畢恭畢敬地將他送下樓,做出一副心甘情愿在申請者面前下跪磕頭的模樣。不知道為什么,韋爾狄涅夫反倒心里有些過意不去,就順應內心的某種沖動,從衣兜里又掏出了1盧布,遞給了文員。文員那邊則不住地彎腰鞠躬,臉上的笑意仿佛更深,接著他用足以媲美魔術師的手法將錢接了過去,只見鈔票在空中只一閃,便瞬間消失了……
“呵,這些人哪……”韋爾狄涅夫暗自感慨,走到外面的街道上,站住,拿出手帕擦拭著額頭。
(選自《契訶夫短篇小說集》)
【謝老師點讀】
這篇小說以“查問”為線索,全文以地主“查問案子”展開故事情節,以“得到查問案子的結果”來結局,層層推進,脈絡清晰。
小說中,契訶夫用一件小事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當時俄國官員唯利是圖、無所不貪的嘴臉及金錢至上、毫無公平與秩序可言的社會風氣。從夸張手法來講,作者夸大地描寫了文員在收到3盧布前對韋爾狄涅夫的態度及行為,有力地諷刺了文員銅臭勢利的嘴臉。
本文最大的亮點是對比和細節刻畫,當韋爾狄涅夫向文員查問案子時,“文員將鋼筆伸進墨水瓶內蘸了一下,然后拿出來看了看:墨水是不是蘸得太多了?他確定墨水不會滴落后,便‘沙沙地寫了起來。他依舊努著嘴唇,卻無須再向上吹氣:那蒼蠅已經飛到他的耳朵上了”。對文員大喊大叫、趕蒼蠅、不耐煩等行為做了詳細而生動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描寫,體現文員的視而不見。下文寫收錢后文員的表現:“他那長鼻子開始泛著紅光,臉上是因微笑而擠出的皺紋。”“文員突然活躍了起來,像是被卷入了一股旋風一般。他迅速翻查著檔案,命人抄寫副本,又為申請者拿來椅子,轉眼之間所有的事情都一一辦妥。”文員的惺惺作態及收錢的動作、細節刻畫,更體現他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的本質。文員前倨后恭的態度變化全因“鈔票”而變化,形象地寫出腐敗的官員受賄后的丑態,極強地諷刺了這一類官員及烏煙瘴氣的官場。
鼻子
◎【日】芥川龍之介
說起禪智內供的鼻子,池尾一帶誰個不知、哪個不曉?那鼻子足有五六寸長,從上唇一直垂到下巴。上下一般粗,像根細細長長的香腸,懸在臉當中。
內供年過半百,心里始終為這鼻子苦惱不已。當然,表面上看似沒事兒一樣。平日言談之中,也頂忌諱提“鼻子”這個詞兒。
內供為鼻子傷腦筋,鼻子過長,極其不便,連飯都不能自己吃。要不然,鼻尖兒就會杵到鐵碗里的飯上去。內供只好叫徒弟坐在食案對面,吃飯時,用一根一寸寬兩尺長的板條替自己掀著鼻子。可一頓飯下來,對于無論是掀鼻子的徒弟,還是鼻子給掀起來的內供來說,都不是件輕省事兒。有一回,一個中童子來替那個徒弟,正巧打了個噴嚏,手一抖,鼻子便杵進粥里。當時,這事兒都傳到了京城。——不過,這還不是內供為鼻子發愁的主要原因。實話說,內供苦惱的是,這鼻子甚傷他的自尊。
池尾一帶的人倒都挺體諒內供的,說他幸好不是俗家人,要不然,單憑那只鼻子,誰家閨女肯嫁給他呢。其中也有人議論說,八成是因為這鼻子才出家的吧。可內供不認為當了和尚,鼻子的煩惱就少多少。因為無論娶得上娶不上媳婦,這事兒都足以影響他的自尊,所以他變得格外敏感。于是,內供從積極與消極兩面,竭力恢復受傷的自尊心。
內供先是想,這長鼻子怎么才能顯得短一些。他趁周圍沒人時,對著鏡子左照右照,細心琢磨。時而手扶腮幫,時而手托下巴,對鏡揣摩,不厭其煩,他還是沒一次感到滿意的。每逢這時,內供便嘆口氣,把鏡子收入匣里,快快回到經臺前,繼續誦他的《觀音經》。內供還不斷留意別人的鼻子,老想找個鼻子跟自己相仿佛的人,哪怕有一個也好,聊可自慰。找來找去,總也找不到。
內供一方面消極地苦尋自遣良策,另一方面還積極地遍試縮鼻靈方。熬土瓜湯喝,往鼻子上抹老鼠尿,等等。可是不管用什么法子,鼻子照舊五六寸長,晃晃悠悠,垂在嘴上。
一年秋天,內供的徒弟進京辦事,有位相熟的大夫教他一個偏方,能讓長鼻子縮短。
內供照舊擺出一副對鼻子毫不在意之態,故意不提馬上就試這偏方。可另一方面,卻又說輕巧話,頓頓飯都要麻煩徒弟。其實他心里,正巴不得徒弟來勸自己試試。內供的心思,徒弟并非不明白,不過,也沒多大反感。非但如此,內供耍的這點兒小心眼兒,反倒引起徒弟的同情。于是,苦口婆心,極力勸說。內供順水推舟,聽從了徒弟的勸告。
這偏方說來也十分簡單,只是先將鼻子泡在熱水里,然后讓別人踩。內供側身而臥,把鼻子擱在地板上,看著徒弟的雙腳在眼前一上一下地踩。內供緊皺眉頭,心有不甘,任由徒弟去擺布。果不其然,鼻子比先前短了許多,跟一般的鷹鉤鼻沒什么兩樣。內供摸著變短的鼻子,靦腆地接過徒弟遞上的鏡子,怯生生地往里瞧去。
鼻子——原先那根從上唇一直垂到下頜的鼻子,就像變戲法兒似的萎縮收斂了,如今蔫兒蔫兒地待在上唇上面。這樣一來,看他們誰還敢樂!——鏡中的內供得意揚揚地瞧著鏡外的內供,眨巴著眼睛,可謂心滿意足。
第二天清早一醒來,內供首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鼻子還是短的。
然而,過了兩三天,內供發現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兒。有個武士來池尾辦事兒,兩只眼睛活里活絡,一個勁兒地在內供的鼻子上轉悠,說話也有一搭沒一搭的,臉上的神情似乎表明內供比從前更加可笑。不光如此,那個曾經把內供的鼻子掉進粥碗里的中童子,在經堂外碰到上人時,開始還低著頭強忍住笑,后來大概實在憋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就連給僧役們派活兒時,當著面兒,僧役們一個個都畢恭畢敬,唯命是從,一旦內供背過身去,他們立馬就“哧哧”地笑開了,這事兒已不止一次兩次了。
起先內供以為是自己面相改變的緣故,可又好像說不通——無疑,中童子和僧役們是為此而竊笑。雖說同樣是笑,跟當初鼻長時的笑法畢竟不大一樣。要說呢,短鼻子沒看慣,比看慣了的長鼻子更可笑,那倒也罷了,但是,其中似乎還有點兒別的緣故。
——以前笑得可沒這么放肆呀。
內供盡管不明其中緣由,卻總感怏怏不樂。不論對誰,說不上兩句話,便會惡聲惡氣,橫加訓斥。最后,就連幫他治鼻子的徒弟也在背后說:“內供犯了嗔戒,是要遭報應的。”
內供悔不該長鼻變短,因此憤恨不已。
然而,就在一天晚上,暮色漸濃之時,突然風起,直吹枕旁,塔上的風鈴,令人心煩。加之寒氣襲人,讓年邁的內供欲睡不得。正當輾轉反側之際,忽覺鼻子奇癢難耐。用手摸摸,好似腫了起來,還有點兒發燙。
次日清晨,內供照舊老早就醒了,睜眼一看,寺內的銀杏和七葉樹,一夜之間便落葉滿庭,金黃一片,光燦耀人。
恰在此時,那種幾乎忘卻的感覺,在內供身上重又復蘇。
內供慌忙用手去摸鼻子。摸到的已非昨日的短物,分明是昔日那條五六寸長、從上唇一直垂到下頜的長鼻子。
“這樣一來,看他們誰還敢笑話我!”內供心里這么喃喃自語,長鼻子徑自顫悠在黎明的秋風中。
(選自《羅生門》,有刪改)
【謝老師點讀】
芥川龍之介這篇小說諷刺的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及對自我的接納與堅守的缺失。
內供在長鼻子時寺僧對他似乎都很“尊重”,徒弟學到偏方時,內供故意和徒弟耍起了小心眼兒,卻反倒引起徒弟的同情。長鼻子的內供能讓寺僧們在他身上找到不如自己的優越感。但是當內供的鼻子變得和正常人一樣的時候,寺僧的笑變得放肆,反而開始笑話內供,這種笑話是寺僧內心的平衡感被打破,而有意無意生出的對內供的敵意,從而重新獲取自己的優越感。
從對比的角度看,內供的鼻子經歷了長—短—長的過程,心理也隨之變化:苦惱—喜悅—苦惱。諷刺了內供內心被社會的眼光所綁架,同時與得道高僧的身份形成強烈對比。這篇文章最突出之處是夸張手法的運用,描寫鼻子之夸張、內供吃飯之夸張、趣事之夸張,都戲劇性地凸顯了文章的主旨,表現了旁觀者對內供造成的創傷之大,導致內供最終在“專心往生凈土”與自尊的強烈矛盾中苦苦掙扎。
鼻子是一種象征,更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本質。作者借此諷刺那些過于在意外界的眼光,從而迷失自我的人;也諷刺人性中的自私冷漠。而這些隱藏的人性,也是人類廣泛而又真實的寫照,啟發讀者反思自身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