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嬌 郭海英
如何讓數學課堂成為真正的“思維發展型”課堂?筆者及學校團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特別是依托“小學思維發展型課堂認知沖突的設計與實施”課題研究,主動、巧妙應用認知沖突策略,在真實問題解決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成果。下面以二年級下冊《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為例分析“認知沖突”策略的應用。
一、精彩的“游戲”——在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引發概念沖突,激發學生思維活動并理解問題要素
教學片段: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游戲叫做“開心農場”,農場里有許多非常好吃的果實等著我們去采摘。想知道怎么玩嗎?看用手指把果實拖進籃子里就可以了,簡單吧?那我們就事不宜遲,開始游戲。第一關:摘4個黃瓜。(略)第二關:最多摘4個茄子。
師:他摘得符合要求嗎?還有沒有不同的摘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覺得還可以摘6個茄子。生2:不對,題目說最多摘4個,就是不能超過4個。生3:還可以摘1個、2個、3個、4個。
師小結:說得有道理,最多摘4個,也就是不能超過4個。還可以摘1個、2個、3個、4個。(課件游戲演示)
第三關:至少摘4個蘋果。師:他摘得對嗎?還有沒有不同的摘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還可以全部摘完,因為至少摘4個,就是最少摘4個。
師:最少這個詞用得妙。至少摘4個,也就是最少摘4個,可以摘4個、5個、6個等等。(課件游戲演示)
“多”“少”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概念;“最多”“至少”則是在此基礎上出現的新概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直接解釋“最多”指上限、“至少”指下限很難理解;但以具體的案例(數量)來呈現,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時又用游戲來進行,就讓課堂充滿了趣味,學生不僅喜歡,而且在這種“高挑戰輕壓力”的氛圍中輕松突破了這一概念理解的觀點。學生理解了“最多”“至少”的真實意思,也就理解了這類問題的要素。
二、開放的“舞臺”——刻意預設沖突情境,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質疑、分析、推理
教學片段:問題:21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不同小組人數有變化,還有22人、23人)小組合作完成后上臺匯報環節
師:大家覺得他們做得怎么樣?你們有問題想要問他們嗎?
生1:余下一個人怎么辦?讓他不劃船嗎?生2:再租一條船。
師:好辦法,在圖中畫一畫可以怎么改進呢?
生3:余下的1人再圈一個圈,代表多租一條船。
師:那我們可以怎樣列式呢?
生4:5+1=6(條)。
師: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啦,為你們的成功合作鼓掌。他們做得對嗎?
生1:為什么是7條船呢?6條船就可以了。生2:余下兩個人只需要坐一條船。生3:圖中還有一條船沒有圈出來。生4:5+2=7(條)這個式子應該是5+1=6(條)才對。
師:你們的問題提得真有價值。第二個式子得怎么寫?
生5:不能用商+余數,應該是5條船+1條船,因為還剩2人,要保證他們都上船,所以再租1條船。
教學中,教師通過預設的情境沖突引發學生的質疑;而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沒有馬上回答,又引發學生去觀察分析、交流討論,解決疑問。通過質疑、討論,學生不僅解決了問題,對為何使用“進一法”“進一法”的實質意義也有了具體的理解;這一學習過程,體現了課程標準“經歷獨立的數學思維過程”“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的要求。
三、巧妙的“變式”——模擬豐富的真實生活情境以引發情境和方法沖突,幫助學生提升分析理解的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練習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面包,最多能買幾個?師利用學生錯例(直接套用“進一法”解答)投影提問:這樣做對嗎?
生1:不對,還余下1元,怎么可能再買一個面包?
師:應該再加上一個面包嗎?
生2:不能了,不應該再+1,余下的錢不夠買一個面包。
師:在解決問題時不能生搬硬套,應該聯系生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規劃課題“小學思維發展型課堂中認知沖突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編號:201911936)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