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孫光洋 齊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粵北某特校八年級聽障班級中,選取兩個起始水平相當的班級為研究對象,其中一個班級作為實驗班,接受任務驅動法教學,實驗班共5名學生,其中女生4名,男生1名,年齡分布在15~20歲;另外一個班級為對照班,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照班共5名學生,其中女生1名,男生4名,年齡分布在15~18歲。
(二)實驗設計
采用實驗組控制組前后測的雙組實驗設計。任務驅動教學法為自變量,聽障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為因變量。
(三)測量工具
采用自編前測卷、自編后測卷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前測和后測,自編的前測試卷內容為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數與代數部分內容,自編的后測試卷內容為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數與代數部分內容,試卷內容參考普校教學參考書及教輔書籍,采用規范的聾人單考單招試卷的排版方式,題型為考生以往期中期末考試的常見題型,遵循從易到難的出題順序,各個章節的題目分布均勻,前后測的題量和題型基本一致,包含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解答題四個常規題型。
(四)實驗程序
1.前測
在實驗開始之前,采用自編前測試卷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進行前測。
2.教學干預
依據聽障學生初中數學任務驅動法任務單設置原則,對七年級下冊人教版數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選擇數與代數部分作為教學內容,對照班級的教學內容與實驗班相同。從中精選12堂課作為實驗班的教學課程,每節課35分鐘。撰寫了《算術平方根》等共計12個任務驅動法教案,編制了與之對應的任務單集共12個,依據學情編寫了練習單集12個。
3.后測
在實驗結束之后,采用自編后測試卷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進行后測。
(五)數據處理
采用SPSS23.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兩相關樣本非參數檢驗Wilcoxon檢驗法對實驗班前測和后測數據的顯著性及對照班前測和后測數據的顯著性進行檢驗分析,采用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的Mann-Whitney檢驗法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之間前測數據和后測成績增值的顯著性進行檢驗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數學能力前測差異分析
采用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的Mann-Whitney檢驗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在前測試卷上的前測分數進行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在總體上數學起始水平差異不明顯,可以進行雙組實驗。
(二)實驗組數學能力前后測差異性分析
采用兩相關樣本非參數檢驗Wilcoxon檢驗法,對實驗組前測試卷和后測試卷上的得分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數據顯示,前測后測數據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實驗組接受任務驅動教學法之后,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聽障實驗班的數學成績的提高有積極影響,實驗假設成立。
(三)對照組數學能力前后測差異性分析
采用兩相關樣本非參數檢驗Wilcoxon檢驗法,對對照組前測試卷和后測試卷上的得分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數據顯示,對照組的前后測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對照組接受傳統教學方法后,成績提高不明顯。
(四)實驗組與對照組后測成績增值差異性分析
采用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的Mann-Whitney檢驗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的后測成績的增值進行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顯著性已經趨近于0.05,結合均值和標準差看,實驗班的提高成績優于對照班。
三、任務驅動法在聽障數學教學中的建議
(一)合理創設情景
為了使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聽障數學教學當中的應用效果更加明顯,需要合理的創設情境,充分把握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因此,在創設情境、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應當采用遞進式的任務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體的差異,分別設置課前任務、課中任務和課后任務,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情景創設的方式,呈現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讓同學們能夠逐步地完善內在的知識框架。還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設置一定的關卡和懸念,都能夠激發初中聽障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創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在必要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景扮演或觀看手語視頻等,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任務
由于聽障學生的學習水平比普通學校的數學學習水平要低3—4個年級,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把握聽障學生學習數學的難易程度和已掌握知識的水平,設置的任務不能太難,造成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太低;也不能太過于簡單,不便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只有掌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更加利于學生進一步思考,體會自己探索數學邏輯思維的喜悅。
(三)注重學習效果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自我探索,學生學習之后應更加注重學習效果的評價,以便后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做出適當的調整。評價不僅僅是終結性評價,也應當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在教學課堂上應多觀察學生學習過程當中的表現,觀察他們是否有動腦思考、觀察,任務的設置難易程度是否合理。在本次研究任務單的設置當中,同學自評打分和教師評價相結合進行學習評價,但有的聽障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并不客觀,針對這一部分學生,教師需要根據平時的觀察結果,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再次考量。在課后與學生交流,還能進一步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更能夠了解學生對于任務清單的設置和對于任務驅動學習方法的適應情況,以便后期做出適當的調整。通過學習效果的評價,還能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同伴互助的情況。也可以在日后的任務清單設置和情境創設的過程當中做進一步的參考。學生的協作學習也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學習效果評價當中體現出來。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部分學生的反饋,對任務清單的構建和情境的創設方式做出改進和調整,有利于進一步構建高效聽障初中數學課堂。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