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中
內容摘要:“曾”和“曾經”在作時間副詞時,二者的詞義相近,但作句法成分以及與否定詞組合時卻存在差異:“曾經”可以作狀語、定語、賓語、主語中心語;而“曾”只能作狀語。“曾”與否定詞“不”的組合能力更強。在語用層面:“曾”更多用于書面語,或者書面語色彩更濃厚的文體。
關鍵詞:時間副詞 句法分析 組合能力
“曾”和“曾經”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都很高?!冬F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曾”的解釋是“曾經”;解釋“曾經”是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現代漢語虛詞詞典》認為二者一般可以換用,“曾”多用于書面。由單音節詞到雙音節詞的發展變化是古漢語詞匯向現代漢語詞匯轉化的特點之一,雙音節詞的演變研究也一直都受到學者們的關注。那么從“曾”到“曾經”的轉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以及二者在使用時又有哪些區別?本文就從句法語義層面和語用層面對“曾”和“曾經”進行對比,探究“曾”向“曾經”的轉化過程以及二者在使用時的區別。
一.“曾”和“曾經”的句法和語義比較
(一)作句法成分
1.作狀語
“曾”和“曾經”作狀語時,修飾謂詞性成分。表示在過去的某一時間點的動作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二者可以互換,替換后不影響句子表達效果。下面看具體例句:
(1)她曾經/曾想兩三年當上副教授,于是玩命搞課題發文章。(人民日報2016年09月02日)
(2)在這里可以喚起人們的記憶,曾經/曾看過、用過、擁有過的東西,感到很親切,是滇西北地區的一個文化縮影。(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07月16日)
“曾”和“曾經”修飾的動詞也有一定的限制:不能為重疊式。
(3)a.這件事我們曾經商量過。
b.這件事我們商量商量。
c.*這件事我們曾經商量商量。
在以上三個例句中,前面兩個例子都符合現代漢語的表述,而第三句的表述在現代漢語中并不成立?!霸币彩侨绱?,不能修飾重疊式動詞。
“曾經”和“曾”作為時間副詞,在作狀語的時候,只能采用無標記的形式,不能帶“地”:
(4)*這條河流,曾經/曾地見證大上海歷史風云,又目睹了一場世界文明交流的盛宴。
“曾經”作狀語時還能位于句首,具有銜接篇章結構的功能?!霸辈痪邆溥@樣的功能:
(5)曾經,“90后”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如今,我們逐漸肩負起生活的重擔,對將來父母的養老問題,都抱持積極的心態,精心規劃并為之努力。(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1月30日)
(6)曾經,她是人們為之唏噓的“籃球女孩”,現在,她是中國殘奧游泳隊的一員。(人民日報2016年09月12日)
“曾經”放于句首時,后面一般會跟有“如今”“現今”“現在”“而今”等詞語用以對照,強調過去的時間,突出和“現在”的對比。
2.作定語
“曾經”作定語時,指過去的時間,相當于“過往、昔日、過去”等。此時“曾經”的修飾語可以是名詞、代詞、形容詞、動詞,以及短語。
(7)現如今觀眾的年齡越來越小,從曾經的70后、80后過渡到了90后甚至是00后,“IP改編”“鮮肉當道”“比拼顏值”已經成為了電視行業的口頭禪,畢竟誰能抓住了年輕觀眾的胃口,誰就能贏得收視率。(人民日報2016年09月16日)
(8)曾經的我,想要讓別人來了解自己,想要把自己全盤地托出去,快樂和難過都想要和朋友分享,那時的朋友是兄弟。(微博)
“曾經的70后、80后”以及“曾經的我”都是指在過去的特定時間點存在的人,重點強調過去的時間,與當下談話討論的情況并不一致,說話者有意進行一個對比。
并且注意到:“曾經”作定語后面都要加上標記詞“的”,“曾經”不能獨立作定語,而是加上標記詞“的”構成體詞性短語才能作定語。作中心語的成分也有一定的語義限制,“曾經的”修飾的名詞或名詞短語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時間類名詞、自然現象、銜位官職、情感態度、見解論點、作用意義和方針政策。這些詞語或帶有外部時間性,或能構成順序序列,或具有語境順序義,都可以隨時間而發展變化。又因為“曾經”在表達中,總是處于動詞的前面,長期的使用搭配使得“曾經”有了動態義,當與具有時間或者順序特點的名詞搭配時,認知推理過程會將這種動態聯系轉嫁過來。當定語位置表“過去”時間意義的詞出現空缺時,時間副詞“曾經”又剛好在語義上有相近的表達效果,語言使用者就會自然而然地擇近選取時間副詞來填補空白,這完全符合語言表達的經濟原則。
邵敬敏認為:兩個詞語之所以能夠組合成一個句法結構,是因為二者在某方面具有共同的語義特征。語義特征決定了句法組合的可能性,某個或某些共同的語義特征是彼此間相互選擇匹配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任何結構的組合都必須遵循“語義一致性”這一基本原則。[1]“曾經”作定語,修飾時間或順序類名詞,正是遵循了“語義一致性”的原則,下面看具體例句:
(9)當人們閱讀到西域的歷史,總會被那里曾經的璀璨與輝煌所震撼。(齊東方《胡楊林的控訴》《人民網》2003年1月24日)
(10)三兄弟曾經的互相不諒解,最終還是在民族大義前消弭于無形,令人感奮。(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06月24日)
被修飾的成分為動詞或形容詞時,是指稱化的“VP”。[2]也即謂詞性成分不做陳述功能,不表達一個命題,而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稱。上述例子中“璀璨”以及“互相不諒解”經由“曾經的”修飾后都變成了體詞性成分。
3.作賓語
“曾經”充當賓語時,一般情況下是有定的,有的表示“某事件已經發生過的那個時間,但不延續到說話當前”;有的表示“經歷、閱歷”或者是“過去的某個較為具體的指代”。
(11)比起燈紅酒綠的摩天大樓,我更想要穿越古鎮的曾經。(人民日報2017年09月13日)
(12)愛情就是這個樣子,有些人會慢慢遺落在時光的某個角落,我們一起哭過,笑過,吵過,鬧過,但再戀戀不舍也都只是曾經。(新浪微博)
“燈紅酒綠的摩天大樓”與“古鎮的曾經”是一組對比,這個“曾經”具體指的是與“燈紅酒綠”的繁華相對立的事物。后面的例句選自新浪微博,在網絡用語中出現的情況比較多。“曾經”單獨作賓語的現象不常見,在正式的官方媒體中用例極少,而在語法規范要求相對沒那么嚴格的網絡用語中更有生命力。
4.作主語中心語
(13)但是此后,五里河體育場的經營狀況業績平平,它輝煌的曾經也換不來經營上的繁榮。(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04月22日)
(14)還記得我跟你表白的那個地方,過去的一點一滴都讓我難以忘懷,我難以想像我居然能挺過來,雖然我已不再喜歡你,但每逢夜晚來臨,我獨自經過那里時,總是淚流滿面,我的曾經那樣美好,但友情愛情如今都不復存在了。(《華西都市報》2013年6月21日)
以上兩個例句中的“曾經”都是有所指的,是發生在特定時間段的特定事態,提到這個時間點,人們就會想起與那個時間相關的事情,也就慢慢趨向于用該時間段來表述與該時間點相關的事物、景象等。并且“曾經”作主語的時候,前面離不開定語的修飾,單獨的“曾經”并不能作主語。經過定語修飾后,成為了體詞性的結構才能用作主語。
綜上,“曾經”可以作狀語,定語,賓語和主語中心語。而“曾”只能作狀語?!霸洝钡姆菭钣梅ㄊ窃谂c其他詞語搭配組合時轉化為體詞性短語,從而具有指稱性,指“過去具體的某件事,某個情境,某個狀態”,隱含著與說話人當下情況的對比。“曾”無法通過與其他詞語的組合完成這樣的轉化,所以不能像“曾經”一樣能靈活地充當多種句法成分?!霸洝钡姆菭钣梅m從句法層面看不太規范,但是在語義方面能夠解釋得通,符合人們的言語習慣和認知模型,表達效果也形象生動,所以能被使用者接受。
(二)組合能力
1.“曾”/“曾經”+“不”
(15)曾經不會哭的女孩,后來痛痛快快地哭了10分鐘。(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4月11日)
(16)為了防止二戰后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再起,國際社會曾不允許日本重新武裝。(人民日報1997年06月14日)
“曾”和“曾經”都是作狀語,“不”只是剛好在空間序列上位于“曾”和“曾經”的后面。在語義黏合上,否定詞與后面的詞語結合得更緊密。
2.“不”+“曾”/“曾經”
(17)考茨基不曾經是一個有點名氣的馬克思主義者嗎?(人民日報1973年10月03日)
(18)請看:當年的英帝國主義不曾經是稱雄一時的強國嗎?它曾經霸占地球的四分之一土地,奴役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口,號稱“每一個英國人擁有三十個臣民”,自夸為“日不沒國”。(人民日報1966年04月04日)
“不+曾經”的組合在語料庫中的例子有限,出現報刊上的例子也都比較久遠,即使在網絡用語中也很少看到這樣的使用。且“不+曾經”這樣的組合幾乎都是出現在反問句中,用來加強語氣。
“不+曾”的例子非常多,《現代漢語詞典》甚至已經把它收錄成詞?!安辉笔菍Α霸洝钡姆穸ā<瓤梢猿霈F在疑問句中,也能出現在陳述句中。
(19)哪一個母親不曾為兒子一針一線地縫補過衣物呢?(人民日報1963年04月30日)
(20)我們經討論一致認為,沈從文從來不曾“自我放逐”過,也不是什么邊緣人物,更不是自甘寂寞。(人民日報2002年12月28日)但考慮到《現代漢語詞典》已經將“不曾”收錄為詞,所以將“不+曾”歸為詞法序列而不是句法序列。
此外,“曾”作為單音節詞,除了與否定詞“不”、“未”,組成“不曾”、“未曾”外,還能和疑問詞“何”組合表疑問或反問。用于表示對過去某件時間完成情況的感慨、質疑、詢問例如:
(21)這個俠骨柔情的漢子何曾不愿為自己的小家庭多操一份心?又何曾不想讓自己的妻兒老母能夠過上富足的日子?(人民日報2001年03月02日)
(22)千百年來,人與人何曾“一樣”過;千百年后,人與人能否繼續一樣?(人民日報2016年07月04日)
(23)即使是在平淡瑣碎的日子里,親情又何曾變改?(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07月01日)
二.“曾”和“曾經”的語用比較
(一)適用文體
《現代漢語虛詞詞典》認為“曾”多用于書面,于是筆者選取了幾本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對“曾”和“曾經”出現的情況進行了一個對比。
筆者在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曹禺的話劇《雷雨》、王爾德的書信《自深深處》(譯林出版社,朱純深譯本)和楊絳的散文《我們仨》中檢索,發現在兩本散文中,二者出現次數相差較大,“曾”的使用頻率要比“曾經”高。散文的語言簡潔精煉,透徹精辟。所以在散文創作中會傾向選擇更加簡練的“曾”而非“曾經”。而在口語色彩更濃厚的話劇和書信中,二者的使用頻率相差并不明顯,甚至在話劇中,“曾經”可能略勝一籌:
(24)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
(25)蘩:(笑)我怕你是膽小吧?
萍:怎么講?
蘩:這屋子曾經鬧過鬼,你忘了。(《雷雨》)
在楊絳的《我們仨》中,幾乎所有能用“曾”和“曾經”的情況,楊先生都選擇了“曾”,唯一一處使用“曾經”的地方還是一句口語:
(26)她扶著我說:“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我們仨》)
《雷雨》因為篇幅原因,“曾”和“曾經”出現的次數也不多。但也可以看到,對話中用得比較多的是“曾經”,而在旁白中更傾向于用“曾”。
(二)音節配置
作狀語時,“曾”在使用中占優勢,后面可以接單音節動詞、雙音節動詞、甚至是多音節詞語,例如:“曾不止一次”“曾不可一世”“ 曾不得不”。無論是“1+1”還是“1+2”,都是符合漢語的韻律的結構規則。在一些情況下,用“曾經”來替換“曾”,可能不及原來的表達效果:
(27)a.原來,A曾是某廠的團委副書記,曾為同性戀行為入過獄,他在獄里自學了大學課程,并通過了成人考試。(王小波《東宮·西宮》)
b.*原來,A曾經是某廠的團委副書記,曾經(因)為同性戀行為入過獄,他在獄里自學了大學課程,并通過了成人考試。
替換之后,兩個“曾經”連用,且后一個“曾”被替換之后,后接的“為”為了使句子自然流暢,還需要改為雙音節詞“因為”。整個句子會變得比較啰嗦,不夠精煉。這是因為漢語的句法結構除了受句法規則的制約,還要受到韻律規則的影響。“音步必雙”是漢語韻律系統的要求。單音節副詞可以選擇一個單音節詞語作為被修飾成分,二者一起構成一個臨時的音步。但如果雙音節副詞來修飾一個單音節詞語,就可能構成一個“2+1”的不好的韻律結構。而在用作其他的句法成分時,“曾經”轉換為體詞性成分,可以更靈活地在運用在句子中,“曾”不能對其進行替換:
(28)a.曾經,終究變成了曾經,我只希望你可以幸福。(新浪微博)
b.*曾,終究變成了曾,我只希望你可以幸福。
雙音節時間副詞相對而言,語義承載量要更加豐富。“曾經”最開始連用時是表示詞組,那時“經”還只是一個動詞,與副詞“曾”組成的是比較松散的謂詞性偏正短語,表示是“曾經經歷”或“曾經經過”。在使用過程中“經”的語義磨損,語素義逐漸喪失,變成了粘著語素,“曾經”也就由詞組降格弱化為了詞。但在今天,“曾經”一詞也還有“曾經經歷(的某事)”“曾經經歷(的狀態)”的意思,還保留著原有詞組的詞義,內涵隨著具體語境更加豐富,使用過程中也更具生命力。
此外,雙音節更具有音律平衡感。在“單音節時間副詞+的+中心語”這樣的結構,如果中心語為雙音節詞或者是多音節詞時,就會出現左輕右重的情況,從語感上來說失了平衡,分量不夠,不符合漢語搭配的習慣。
本文對時間副詞“曾”和“曾經”進行了句法和語用層面的分析,對比了二者作句法成分以及與否定副詞組合的情況?!霸洝痹诰渥又谐丝梢宰鳡钫Z外,還可以作定語、賓語和主語中心語;而“曾”只能用作狀語。“曾經”通過與其他詞語組合成體詞性的結構,可以在句子中靈活地充當多種句法成分,“曾”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曾經”與“不”連用時,依據句法序列否定副詞一般放在“曾經”的后面。放在“曾經”前面時,一般用于反問句中,用于加強語氣。“不”與“曾”的共現主要是在“不+曾”這種組合中,出現得早,而且出現頻率也高,直至今日早已合并作為一個詞語來使用。語用層面:“曾”主要用于書面語,“曾經”更多地用在口語中。雙音節時間副詞“曾經”和單音節時間副詞“曾”在語義或是句法層面上的差異與音節的差異有關。雙音節詞的語義承載量更為豐富,內涵也能隨著具體的語境變得更加具體。所以在句子中的位置會更加的靈活,哪怕是非常規用法看起來也并不突兀。而且雙音節更具有音律平衡感,這使“曾經”在作定語時整個結構看起來更加平衡,讀起來也比較自然,這恰恰是單音節詞“曾”所不能做到的。
參考文獻
[1]邵敬敏,吳立紅.“副+名”組合與語義指向新品種[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6).
[2]張誼生.從“曾經”的功能擴展看漢語副詞的多能性[J].漢語學習,2003,(5).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