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 陳媛媛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是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文化的優秀遺產,也是歷史各階段思想內涵的精華。高校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能提升其鑒賞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其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與其他課程不同,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與其他科目比相對穩定,這也是其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長期變化甚微的原因。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加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特點強調精神建設,脫離實際和效用存在一定的沖突。學生學習興趣低迷,忽視古代文學的學習,使得教學工作陷入困境。為此,各高校要從新的角度審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深化其相關性,推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進程,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積極尋找有效解決辦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品質和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大學語文 古代文學 意義 教學方法
古代文學色彩濃重,不少名人借助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思想和觀念,為此,其文學作品表達著強烈的愛國精神。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可以借助古代文學,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意識,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并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師應建議學生選擇適合閱讀的古代文學作品,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文化知識,運用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在中國文明的五千年歷史中,藏書便有數千萬冊,我國文化廣博深奧,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珍寶,作品內容豐富,感情飽滿。另一方面,古代文學源遠流長,從秦到清,我國文學作品種類豐富,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歷史哲學,從詩到歌,文學作品數量大,類型多樣,并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描繪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古代文學作品在我國歷史上的意義非凡,大學課堂的古代文學課程要充分展示古代文化的作用和價值。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古代文學的價值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愛國主義是一種非常神圣而深沉的感情,沒有國家就沒有個人的存在,只有心中有過=國,才能更好的熱愛自己,熱愛世界。在比如歷史學家司馬遷忠于國家,班固為國家而戰,王昌齡之心與李白之赤子、杜甫之勇與忠誠、顧氏之責任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覺民之正氣“為天下人謀永福”。偉大作家魯迅曾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進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應該學習愛國詩人屈原、杜甫、岳飛、文天祥等人的篇章,深入了解其愛國思想和情感,了解這些愛國人物的事跡,樹立正確的觀念。
2.塑造學生理想的人格品質。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有豐富的個人文化、社會美德和自我完善精神,這些都是中華兒女的立身之本。在我國先秦時代,孔子曾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而其“敏于行而訥于言”的誠實是永遠的信念。莊子窮盡一生只為精神自由,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闡述了人民對于國家的作用,同時也證明人民的地位之大。陶淵明的悠然自得精神洗滌著人們內心世界,孟郊的孝道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子孫。文學傳播著揭示人類心理和精神過程的特殊信息內容,加深對心靈、感情、思想的理解,領略萬千風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他人。
3.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中國古代文人無論是對山河還是鳥類、動物、昆蟲都非常感興趣,并注重觀察,從而創作出獨特的有藝術特點的經典文章。而學習欣賞此類文學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學生的情感意志。如杜甫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來描寫春,李商隱在描寫夏風時有“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來寫夏風,王維用“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描繪秋,柳宗元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描繪冬季雪景。教學中要以審美趣味和古代文學作品的價值為出發點,有利于掌握作品審美情趣的把握,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塑造良好的價值態度。
二.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對策研究
1.深化課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高校的課程與中小學課程不同,高校課程安排應更加合理,教學內容全面且易于學生理解。所以,高校首要目標應是深化課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高校應加強素質教育理念的實踐,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見解,教學中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引領學生主動體會其中的內涵,增強審美意識,培養文學素養。以《西廂記》的課堂教學為例,由于時代進步,愛情觀求偶觀已經改變,古人陳舊的愛情觀念不能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學生往往會認為湖人思想腐朽且脫離實際,所以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授課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其查找作品的歷史背景,充分了解作品中的審美因素和古人的光輝智慧。其次,古代文學課程內容包羅廣闊、內容豐富,高校要增加相應課程,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合理利用學生課外時間,進行課前指導和做好答疑解惑工作。現代信息教育已經普及,信息化教育讓學習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借助學習交流小組、網絡論壇等,加強古代文學知識的滲透。這不僅能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而且能使教師了解學生的課外學習情況,改進教學工作。
2.建設師資隊伍,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占主導地位,雖然易于教師把握掌握教學進度,控制課堂節奏以及知識的傳授,但是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主導權相對較弱。因此,大學應完善教師選拔機制、獎罰機制,為古代文學教師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整體素質。老師也應該給自身設定更高的標準,不僅要努力提高專業素養,還要積極學習新技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有效地追求教學目標。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加快教學模式創新,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個體需求來促進全面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必強調字詞解釋的重要性,但應在課堂上對作品進行鑒賞和評價,引導學生發揮審美意識,體會到古代文學中文人所表達的豐富情感。比如,在學習《子虛賦上林賦》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劇本編排演出,身臨其境的體會漢朝統一為作者帶來的自豪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發的體會文章的豐富內涵,理解意識形態,激發愛國熱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3.打破教材局限,促進古代文學延伸
古代文學中富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大量的文學典籍有利于系統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把握歷史特征,學習文言知識,學生的知識結構會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逐漸系統化和整體化。古典文學的講解,應從作品出發,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相關內容的拓展學習,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價值,了解文人創作文學作品的時代特征。例如,大學語文課本中有《敕勒歌》和《木蘭詩》兩篇課文,均為北朝民歌,是北朝民謠的經典作品。而在北朝,雖然民歌的數量相對很少,但民歌中北方美麗的山和江,游牧民的生活等內容豐富,如強調了北部民族的英雄性質和舞蹈精神的作品;反映北方戰爭和人們痛苦生活的作品;反映愛情和婚姻的作品。《折楊柳歌辭》是愛情類的文學作品,在學習本篇時,教師可以選取適量文章讓學生品讀,并從中體會情人間離別時的情感。在古代,折楊柳是一種送別的習俗,對于唐朝的文化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古代文學的賞析,可以理解古代文學和近代文學的變化和聯系,吸引學生對不斷學習探討,切實感受其文學價值。
4.豐富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育方式的變化,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學習古代文學需要積累大量的文學知識、基礎知識和背景知識,假使在大學課堂采用中學的教學模式,這不僅會消耗很多時間和精力,還降低了教師指導的有效性。在大學的古代文學課程中,可以使用微型課程、視頻等教學方法,將文本內容直接顯示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例如,在大學《搜神記》這篇課文的學習,教師可以制作與作品類型等與之相對應的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上展示作品的作者及作者生平、作品創作背景、作品體裁。摘錄作品中值得鑒賞的神話故事和民間故事,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品味不同故事中想要表達的不同的觀點,一些民間故事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惡行,同時也有對勞動人民的稱,其中一些愛情故事,展示了封建傳統中的年輕男性和女性對封建倫理的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追求,這些故事對當代的文學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學習《搜神記》時,教師可以搜集與此有關的影視作品,如干將莫邪》、《嫦娥奔月》等并在課堂播放,播放結束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知識經驗闡發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使得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現代,很多古代文學作品被拍成了影視劇作品,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播放有關話劇、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片段等形式,開展班級探討活動,動員激發學生們的熱情和創意,激發學生自我效能,樂于逐步挖掘古代中國文學的價值。
5.新科技與古代文學教學手段的提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新文科“要展示哲學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交叉融合產生的新變化”。文科課堂要重視新技術、新平臺的應用,古代文學課堂也不例外。在課堂借助多媒體平臺,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和圖片,會給課堂注入生命,讓學習內容躍然紙上,這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好方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方法不應該停止,而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對于古代文學的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深化教學。
首先,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與其教學生學習的內容,不如教學生如何學習。如今,網絡資源大多是免費的且內容豐富多樣,還有網站提供電子資源比如《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香港、臺灣某些高校的圖書館網站也提供了一些古籍信息。香港和臺灣的大學圖書館網站也提供古書相關信息。因此,為了搜索信息豐富學習資源,首先要讓學生們明確有用的網絡資源并掌握搜索和使用的方法,以便更好的研究和學習。
第二,微信時代的教學手段。智能黑板,遠程教育,mooc等新的教學方法正在被應用。互聯網逐步發展,微信成為了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日常的通信、購物功能,微信的直播、調查問卷、群組、共享資源等功能也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新手段。如學生可以借助直播功能與教育專家連線,聽專家對文學作品獨特的見解,同時學生還可以與專家互動,產生強烈的學術火花。教師可以在微信群組里展示當地劇團表《西廂記》的圖片、視頻,在藝人直播時進行觀看,欣賞藝術家的“唱念做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加強古代文學模擬實驗室建設。實驗室教學往往是理科教學常用到的方式,但是文科教學也可以進行借鑒,學生在古代文學模擬實驗室,身臨其境的學習。現如今已有此類實驗室,“山水詩之意境體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被正式認定為教授虛擬模擬體驗的卓越性國家課程,是全國首批實驗教學項目,該課程以我國古代文人如謝靈運、孟浩然等作為特定角色,將江心嶼等地納入課程地標,通過虛擬模擬技術手段,渲染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充滿藝術設計的虛擬模擬環境中學習經典的古文,享受獨立自主的學習過程,系統掌握知識,實現課堂目標。南開大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利用3年時間自行開發了“中華詩教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中心負責人涂俊教授表示,虛擬投入型環境可以刺激學生的感情和審美經驗,動員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我們希望在這一實驗手段的幫助下,詩歌朗誦能夠回到教育系統,讓學生獲得新的朗誦體驗、古詩體驗,深入理解詩人。這表明了建設古代文學教育模擬研究室的可行性,有必要認真研究其細節。
為了培養應用力、實踐力、綜合力人才,大學的中國文學教育要深化改革,而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高校要注重教育實踐的作用,中國文學教育教學不僅要注重創新教育理論,還應將其與實用的教育實踐的高度整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充當引領者而非指導者的作用,制定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探索教授中國文學的有效方法,促進古代中國文學的理論和實踐教育,促進其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汪孔豐.民俗學視角下的古代文學教學芻議[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8,33(1):69-72,82.
[2]葛恒剛.翻轉課堂與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4(2):147-154.
[3]李建武.文學經典意識和現代型思想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新探[J].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2(7):91-97.
[4]梁建蕊.民辦本科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探討[J].文學教育(上),2017(11):55-57.
[5]王小舒.關于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的兩點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6(8):58-60.
[6]于東新,張小俠.基于中國數字大學城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以內蒙古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教改實踐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4):80-83,93.
[7]張憲華.論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與實踐——評《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精解》[J].新聞與寫作,2016(10):137.
[8]章會垠.以現代人文精神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頂層設計”的思考[J].滁州學院學報,2015,17(06):115~118,121.
[9]龍劍梅.大學課堂教學的對話策略——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為例[J].大學教育科學,2010(04):56~59.
[10]顧偉列.文學解讀的世界性——以中國古代文學的國外傳播和研究為例[J].文藝理論研究,2015(02):32~35,43.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