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輝
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表現為: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問題積極地思考,發表個性化的觀點,與同學之間有效展開生動多樣的交流,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出新知識。筆者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什么是面積》一課為例,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識,并通過自主探究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交流表達能力,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一、趣味談話導入,激發探索興趣
首先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導入,播放古埃及“面積的由來”短視頻,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師記錄學生的問題,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發,圍繞解決學生問題的角度展開教學。
二、貼合生活實際,建立抽象概念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身邊常見物體表面的大小(比如比較兩片樹葉的大小),來感知面積的特征,初步理解面積的概念,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有時直接通過“觀察法”,就能比較出不同物體表面的大小。當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出了兩片樹葉的大小時,教師及時追問:“剛才你們都覺得是左邊的樹葉更大,那到底指的是哪里比較大呢?誰能上來指一指?”。教師手拿大小相差明顯的兩片樹葉,請學生上臺指一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操作發現:第一種“邊框”其實指的是周長,第二種樹葉子里面的部分才是它的面積,比較兩片樹葉的大小其實是在比較它們的面積。教師繼續追問:“周長和面積,一樣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得出結論:不一樣,周長指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面積是面的大小。
三、引導積極探索,促進思維提升
首先,教師讓學生動手摸一摸身邊的物體,并和同桌說說自己找到了哪些面的面積。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動手觸摸并感知身邊物體表面的面積。教師請學生舉手分享觀點,學生交流表達,教師規范學生的說法和摸法。接著,教師繼續追問:“那是不是所有平面圖形都有面積呢?”教師用課件出示三個封閉圖形和三個不封閉圖形。同桌討論后,學生會發現封閉圖形的面積可以“刷出來”,但是不封閉圖形的面積“刷不完”或者說“不好刷”。學生通過交流和探索,基本能明確:封閉圖形有面積,不封閉圖形不好確定面積。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到底什么是面積。學生基于剛才的探索、感知和交流,自由舉手發言,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對于“面積”的理解。
四、合作交流探索,打破思維局限
教師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比長方形的寬短,但是比長方形的長要長,請學生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課前給學生提供和課件上的圖形比例相同的兩張紙片,作為學具。學生先用自己的方法比較,會發現直接觀察不能準確比較出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學生可能會自己嘗試用重疊的方法,發現不能很好地重疊,兩張紙片都有多出的部分。由此產生不確定性和認知不足,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進一步探索、操作、思考并解決出現的問題。
接下來,教師進一步提供學具:剪刀和小方格紙片,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較出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之后小組上臺展示,全班交流反饋。學生可能會用到剪拼法、數方格法等,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予以肯定。
最后,作為課堂測試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方格紙中畫2個不同的圖形,使它們的面積都等于7個方格的面積,并給圖形涂上顏色。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后,再集體交流。教師用多媒體技術投屏展示學生不同的答案,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面積相同,形狀可能不同,周長也可能不同。
五、知識梳理回顧,經驗總結延伸
學生回顧、梳理本節課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總結主要知識點:(1)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2)周長一條線,面積一片大,周長在四周,面積在里面;(3)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有多種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己梳理總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于課堂剛開始時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知識回顧進行回答和小結,完成“學生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閉環。
在這堂課中,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具體實例認識了什么是面積,并且在活動探索的過程中掌握了比較面積大小的多種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更多地把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和表達。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