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學校的林蔭道上,手捧同事送給我的一束紫紅玫瑰,耳邊回響著她的話:“謝謝你讓我知道《莫愁》,愛上《莫愁》,閱讀這本雜志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我再也離不開它了。”玫瑰清雅的花香不時傳來,同事歡欣鼓舞的面容也一直印在腦中,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與《莫愁》結緣的往事。
與《莫愁》相識已有20年,我從青澀走向成熟,從籍籍無名的學生變成《莫愁》的讀者和作者。其時,我正在南京師范大學讀教育碩士,一位同學跟我說:“我最近在看《莫愁》,很適合你,你不妨投稿試試。”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江蘇人,又有誰不知道《莫愁》的大名呢。我笑了笑,說:“早就讀過《莫愁》,可是想在上面發表文章,我望塵莫及呀!”同學見我打退堂鼓,鼓勵道:“不試試怎么知道,《莫愁》開放包容,你一定要試試。”
我鼓足勇氣,將自己的一篇習作《河邊網龍蝦》投給了心心念念的《莫愁》。我是幸運的,我永遠記得收到用稿消息的那一天,天是那么藍。我從《莫愁》的讀者,變成了《莫愁》的作者,是成長,是進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它開啟了我通往文學之路的大門。
與《莫愁》的緣分就此建立,這二十多年來,我很慶幸有《莫愁》一直陪著我。當我失意時,讀它,幫我從情緒的泥潭里走出來;當我沮喪時,讀它,宛如有一雙有力的大手緊緊握住我,給予我力量;當我浮躁時,讀它,撫平我毛躁的情緒,內心歸于平靜。
2019年,《莫愁·小作家》創刊,編輯老師給我寄來一本樣刊。灰淺藍的基調,醒目的紅底白字刊名,讓我一眼就領略到了它的審美意蘊和想傳遞給讀者關于閱讀關于文學的理解。那一句“給未來的禮物”,讓我怦然心動。給未來的誰?是什么樣的禮物?翻閱后,我找到了答案。
“修煉得既能站在三月暖陽下好看,也能走在風里雨里穩穩篤篤的好看。”這是在幫助讀者塑造寵辱不驚的品格;“豐富,不在堆砌,而在精準。這是畫布的語言,也是寫作的語言。”這是在教會讀者生活的哲思。給未來的禮物,就是給青年一代從容、睿智、高尚的品格,讓他們步履從容,走向未來。
細看欄目分類,“讀·鑒”“創·星”“采·美”,別具匠心。沒有閱讀的積淀,就沒有文字的靈動,而沒有鑒賞的能力,就不會有獨到的思想,這就是“讀·鑒”之內涵。學生作品讓我看到未來寫作之星冉冉升起之態勢,于孩子而言,能刊發,是機遇,是肯定,更是打開文學之門的金鑰匙,這就是“創·星”呀!《隱約的白云外》《風》《這一場暴雨》……“采·美”,采擷生活之美,傳遞人生之愛。
這些都是《莫愁·小作家》要給孩子們未來的禮物。
某天,一個學生告訴我:“老師,我聽過你讀的《暖暖的愛》,在‘莫愁大觀園微信公眾號。”融媒體時代,《莫愁》緊跟潮流,滿足讀者需求,開啟了線上專欄,帶給讀者別樣的閱讀體驗,這無疑是創新的,也是人文的。我相信,我所熱愛的《莫愁》未來可期,她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想到這里,手中玫瑰的花香再次襲來。人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心中,《莫愁》就是那盛開的玫瑰,平和溫潤,安撫人心,給予快樂。愿玫瑰之愛常駐心間,我也愿意永遠做贈予玫瑰的那個人。
邰霞: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英語教師,特級教師,心理咨詢師。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