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簡介 ]
吳依曄,女,廣東汕頭人,廣州怡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中級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園林。
[ 摘要 ]
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雙重推動下,伴隨佛教現代化產生的當代禪宗文化景觀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當代禪宗文化景觀不僅是朝圣信眾禮佛的場所,也是普羅大眾開展文化旅游的體驗空間。目前市面上的當代禪宗文化景觀大多數沿襲佛寺園林傳統,針對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的營造理論和設計方法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關注,也缺乏系統性。通過對禪宗文化及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的分析,結合廣東新興禪域小鎮的景觀設計及實施效果,進一步探索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手法,為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提供借鑒和啟示: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與時俱進,探索文化精神本質,研究其在現代語匯下的物化表達,運用符合當代審美的設計手法和形式,引導游客參與,產生文化認同,達到宗教屬性和休閑屬性之間的平衡。
[ 關鍵詞 ]
禪宗文化;文化景觀;廣東新興禪域小鎮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2.059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是伴隨著佛教現代化產生的宗教文化性景觀,其中包含了對傳統佛寺園林的傳承與現代禪宗文化的演繹,具有宗教文化體驗和休閑觀光旅游的雙重特性。通過對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的研究,結合新興禪域小鎮設計實例,為同類型的禪宗文化景觀設計提供借鑒及可實施性的參考。
1 ?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的基本闡述
1.1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的出現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是在禪宗現代化的基礎上產生與發展的,在禪宗文化體驗式旅游推動下服務于大眾的全新宗教文化景觀。主要功能是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解當代禪宗文化的公共游憩休閑空間,使人們在游覽景觀的同時體驗禪宗文化的魅力[1]。目前,我國對當代禪宗文化景觀已經進行了實踐開拓,理論研究也逐漸深入。
1.2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與傳統禪宗文化景觀的差異
當下的禪宗文化景觀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禪宗文化景觀,布局和整體景觀與我國古代的佛寺園林大致相同,只是采用的技術為現代工程技術。另一類是將當代技術與禪宗文化、商業與文化場所相結合的當代禪宗文化景觀。這兩種類型在整體布局與手法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運營主體與服務對象也存在著很大不同。當代禪宗文化景觀是結合現代景觀手法服務社會大眾的較大規模的文化景觀,它不僅帶有古代園林的特征,也具有休閑、靈活、綜合特征。
1.3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存在的問題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多數需要兼顧盈利,具有商業化的特點,因此難以避免出現無節制開發、特色缺乏、文化迷失、趨于“符號化”和“同質化”等問題,在景觀上簡單的“文化附加”和“生搬硬套”無法解決問題,難以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效應的當代禪宗文化景觀,不利于禪宗文化傳揚。
1.4 ?文化體驗式旅游背景下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的轉變
在體驗經濟下,旅游不局限于傳統的觀光游覽,更注重滿足文化探索、社會交往、自我實現等需求。當代禪宗文化景觀需要有一些新的轉變,才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鳴。當代禪宗文化景觀更多面向社會大眾,更具有普世性,風格更趨向于現代化,多采取自由式布局,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使游客與信眾在寄情山水時感悟禪意的純凈。我們需要充分研究禪宗文化,將其賦予到園林、小品細節中,借用新科技手段,讓游客無時無刻體驗到禪宗文化氛圍。
2 ?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的設計方法
2.1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原則
2.1.1 ?主題性和藝術性表達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中文化主題的提煉要以真實的歷史與人文為素材,注重挖掘深層次的禪宗文化,它的設定要融合地域文化,迎合人的審美,使用貼切的藝術形式去表現,并把當下先進的技術與傳統的手法相融合,能夠讓游客產生更好的體驗,使禪宗文化景觀設計符合時代潮流,在造景方面充滿藝術美與生活美,在布局方面保證功能性和舒適性,將當代禪宗文化意境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才能成為動人心弦的景觀藝術。
2.1.2 ?在地性和多元性融合
文脈是人文與自然互相融合的景觀印象,不僅深化了旅游形象,也能夠增強游客的體驗感。發揮出當地文化特色的積極作用,讓文脈元素多元融合共生,不但滿足景觀的基本需求,也能夠賦予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獨特的文化脈絡與主題理念,能有效避免同質化,可以提升人們對禪宗景觀的認同度,優化游客的旅游體驗。
2.1.3 ?現代與傳統和諧共生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應立足繼承與發展的視角,對傳統的禪宗文化景觀進行優化,讓景觀能夠更具文化傳承功能,同時有效、無縫地與城市生活相融合,更加滿足當代城市審美的需要,體現城市的要求,進而造就出城市文化價值取向的綜合性禪宗文化景觀。
2.1.4 ?敘事性和功能性并存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講求因地制宜,倡導自然觀。在設計中一方面應該強調形式與功能的平衡,采取盡低影響構建的方式,營造出寧靜、自然的原生態空間。開放的公共空間與狹小的私密空間需要完善地劃分,滿足交流活動需求,保障私密空間的隱私性;一方面要通過道路體系構建敘事性景觀流線,從景觀文化體驗的角度出發,營造開合有序、節奏明晰、景觀豐富的空間體系,讓使用者在游覽觀光的過程中感知文化,并產生互動體驗[2]。
2.2 ?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手法提煉
2.2.1 ?禪宗的“無”與簡約手法
在禪宗哲學中的“無”在設計上就是刪繁就簡、去偽存真,對場景元素做減法也是少即是多的一種文化回應。用有限創造無限,簡到極點,就能給場景留出最大限度的開放空間,供人們揣摩與思考。簡約是文化提煉,是摒棄陳俗與浮華體現原生的狀態。“以簡約表達豐富”的設計手法,使用更為簡單的形式展現意境,營造出更具禪宗文化特征的神秘感,正是禪宗文化中“無”的思想內涵。
2.2.2 ?禪宗的“空”與意境營造
“空”在設計手法上就是對禪宗文化“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意境的營造,“物物而不為物所物”是禪之于人心境的一種表達。意境是景之于人的主觀感受的更深層次的境界,是景與人內心之間產生的共鳴,使用如留白、對比等立意手法,以靜表動、以動呈靜,能夠體現出禪宗思想中動靜不二的審美觀,升華了禪意,使其提高到了美學的高度。禪宗美學將空間與個人的距離拉近,更加注重個人的體驗,并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之中。
2.2.3 ?禪宗的隱喻與象征手法
景觀設計有著較強的隱喻、象征作用,能夠讓人們對事物產生聯想,可以體現出景觀環境對于人的積極影響。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層次,對于景觀來說,首先是人在場所的使用功能上的需求得到滿足,然后上升到對景觀環境的精神審美層面及人文關懷上。空間營造不僅僅體現在文化展現的淺層面上,而且希望能夠通過改造景觀來表達出文化語境、與文化對話的過程。此過程是一個用景觀手法來使文化抽象化的過程。只有把禪宗文化的各種思想和要素,從文化經典及要義中汲取并引入景觀場景時才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2.2.4 ?禪宗的“梵我合一”理念與新技術、新材料的融合
由于當今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再加上追求利益與效率的思想觀念引導,景觀設計出現了很多違背自然的現象。當代禪宗文化景觀首先須從“自然”出發,對大自然充滿敬畏,應符合大自然的規律,正如《園冶》中所強調的“師法自然”,再正確合理地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將禪宗文化中的“梵我合一”的自然理念貫徹到景觀設計中,最終達到禪宗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
3 ? ?廣東新興禪域小鎮禪宗文化景觀設計
3.1 ?項目設計概述
廣東新興禪域小鎮位于“六祖故里,文化禪都”的云浮新興,是通往六祖故里旅游區的必經之路,是一個集大型實景演出、沉浸式微演藝、戲劇化街區、禪意南藥溫泉等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一站式休閑度假目的地。新興禪域小鎮景觀設計以禪宗文化的傳承和體驗為核心,融合當代景觀設計手法,符合當代禪宗文化體驗式旅游的需求,是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的一處創新型實驗。設計從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禪宗思想出發,提出“無·靜,悟境,素說禪心”的概念,從宗教層面、生活層面挖掘禪宗文化,在禪音堂、雅途酒店、禪域小鎮商業街這三個不同區塊用不同的設計手法表達禪宗文化不同層面的解讀,打造現代語境下的禪意空間。如禪音堂作為禪宗文化傳播的空間,造素靜之境,納自然之音,用天然材料和自然元素營造禪宗文化中“無即是有,動靜皆宜,自然萬物,皆有禪音”的意境。在雅途酒店,將生活禪融入酒店的藝術氛圍營造,提取新興生活化的元素進行藝術加工,如花、果、茶、魚簍等,感受生活禪心、藝術禪境,打造富有生活、趣味、藝術的酒店生活體驗。禪域小鎮商業街的禪是一種世俗禪,讓游客在禪的種種傳說和故事中感悟禪的玄妙。將六祖與禪宗的文化故事用直白通俗的設計語言闡述參與性、體驗性的景觀場景,通過商業街的游覽和活動的參與,拉近普羅大眾與禪文化的距離。
3.2 ?對當代禪宗文化景觀設計手法的實踐
3.2.1 ?文化性為主題
禪域小鎮景觀設計的最大目標為讓別人更了解禪宗文化。無論是在禪音堂、雅途酒店還是相對傳統的文化商業街的設計中,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宗教元素解構之后,把傳統的內容與符號置換為創新的形態、色彩和材質等表現手法,立足于科學上不斷推陳出新,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群體的審美觀念。同時,也能夠體現出宗教的莊嚴古樸之風,進而將歷史與現代相融,宗教與世俗相接[3]。
3.2.2 ?敘事性為線索
禪宗文化景觀的空間布局大多與禪宗文化在當地傳播的歷史有關,而道路規劃則肩負著串聯這些文化體驗的責任并與之共同組成禪域小鎮的文化內涵。在禪域小鎮商業街的設計中,一段石板路,一條故事線,根據六祖生平聞道、求道、得道、傳道四個階段劃分為四個區塊去營造場景,通過禪宗圣物蓮花紋樣的鋪裝對商業街的流線進行引導,并以蓮的逐漸盛放提示四個主題區的變化,也是對六祖悟禪故事的演繹,使游客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禪宗文化的游覽氛圍。
3.2.3 ?體驗性為導向
當代人的文化旅游需求已轉向體驗式、參與式。在景觀設計中,必須借用現代工程技術,加強當代禪宗文化景觀的參與性,引發游客進一步了解禪宗文化的興趣。
3.2.4 ?意境營造為關鍵
鮮明的空間主題或較強的寓意性可將禪宗美學意境、佛典中情景片段和公案以現代景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禪域小鎮明鏡非臺的景觀中,鏡面水景倒影天地,水中云圖裝飾,似云非云,似臺非臺,真真假假,相互照應。水景中點綴藝術化設計的白蓮雕塑,清凈無垢,烘托素凈的禪宗文化意境。
本次研究以新興禪域小鎮為例,將當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融入禪宗文化景觀之中,指導其功能區、道路規劃、產品設計、景觀體驗等方面,認證兩者結合是有現實實踐意義的。
參考文獻
[1](美)D·斯科特著. 極少主義與禪宗[M]. 熊寧主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05-106.
[2]徐文廷,林建群.中國佛教文化景觀感知心理芻議——五蘊視角[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2):98-102.
[3]周婧.基于文化旅游的禪意空間景觀營造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2(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