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龍
關鍵詞:林下種植;中草藥;種植產業
引言
近年來社會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為更好地利用林業生態資源,林下產業逐漸興起,其中以林下養殖與林下中草藥種植表現尤為突出,兩者相較而言,林下中草藥種植具有較高經濟效益,且適應性更高,可結合林業實際情況選擇中草藥種植種類,最大程度挖掘土地資源,在有限資源基礎上實現最大化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林下中草藥種植技術
1.1 環境選擇
環境選擇是確保林下中草藥種植技術可切實發揮效用的前提,需結合林地實際情況選擇中草藥種植類型,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確保林業與中草藥種植產業同向發展。為保障林下中草藥種植技術提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需綜合考量土壤環境、林木樹冠、林木品種。首先,需了解林地土壤情況,根據探測分析林地土壤土質及濕度選擇草藥種植種類,若林地土壤含水量較低,應選擇黃芪、柴胡等具有耐干旱特性的中草藥;若林地土壤含水量較高,可選擇元胡、北沙參等對濕潤環境適應性較高的中草藥;若林地處于山區,且土壤濕度足夠,可選擇黨參、黃連等喜濕怕熱的中草藥 [1]。其次,不同中草藥種植季節及條件均有不同,應根據樹冠覆蓋程度選擇種植草藥種類。為保障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順利發展,需結合林地探測情況了解草藥種植時期的樹冠生長程度,若林木樹冠較為濃密,應選擇靈芝等喜濕耐蔭的中草藥;若樹冠稀疏,此時光照充足,中草藥生長空間富余,可選擇種植百合類、丹參等中草藥。最后,需根據林場林木結構選擇中草藥種植種類。例如:在棗樹等生長發育較為緩慢的林木環境下,可選擇種植元胡、貝母等中草藥,若種植茯苓菌類等不可踐踏的中草藥,可選擇杏樹、櫻桃為林下種植環境,全面保障中草藥適應林下環境[2]。
1.2 種植技術
1.2.1 黃芪林下種植
在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中,黃芪因其存活率極高而種植廣泛,同時黃芪市場需求量較大,具有消腫脫毒、補氣固表的功效,在市場調節作用下,行業市場中的黃芪需求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將黃芪作為林下中草藥種植種類具有較高經濟效益。黃芪林地環境應選擇向陽位置,若為山地應選擇向陽坡面,因此為更好地完成黃芪林下種植,需根據當地太陽運轉規律及光照變化選擇林地[3]。相較于其他中草藥而言,黃芪種子外部存在堅硬外殼,若直接展開林下播種則會導致種子不易發芽,因此種植黃芪時,應做好種子管理,為軟化種子堅硬外殼,需將其放置于約50℃的水中持續浸泡24h,經軟化處理后種子更易發芽,極大提高黃芪成活率。黃芪雖耐干旱,但其不宜在高溫環境下生長,黃芪對環境溫度要求較高,需確保林下環境低于15℃,可選擇高大林木區域,利用其樹冠遮擋強烈光照,使林下環境溫度始終維持在適宜范圍內,提高黃芪夏季成活率。由于黃芪不耐高溫,因此林下種植黃芪時應盡量選取春季與深秋時期,林下種植完成后加強日常管理,以此確保黃芪可在適宜環境下穩定生長[4]。
1.2.2 杜仲林下種植
杜仲別名思仙,重慶地區又稱膠木,為落葉喬木,具有預防骨質疏松、治療血壓病的功效。杜仲隨著生長發育而迅速拔高,最高可達20m左右,相較于其他中草藥而言,杜仲更加注重光照與生長空間,應盡量選取山區林地向陽坡,選擇高大且樹冠稀疏的樹種營造杜仲生長環境,同時確保林地土壤pH<7,且土質呈砂質。由于杜仲植株高大,在日常管理時需注重施肥與除草,根據杜仲生長情況進行剝皮,此時為保護杜仲,應一年剝皮一次,實現杜仲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2.3 甘草林下種植
甘草味甜,常作為中藥調味劑,在各類中藥藥方中尤為常見,其行業市場需求量較大。相較于杜仲而言,甘草更適宜林下種植,其植株較矮,通常處于0.3-1.2m之間??刹捎弥苯臃N植、根狀莖種植、育苗移植等方式,而種植方式需根據林地環境與當地種植習慣選擇。甘草為雙子葉植物綱豆目蝶形花科甘草屬植物,應種植在林下腐葉密集區域,可為甘草提供生長養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甘草林下種植完畢后15d內出嫩苗,需結合土質情況定期施肥與灌溉,縮短甘草生長周期[5]。
1.2.4 黃連林下種植
黃連種植時需結合林地環境清理土壤,將林下種植區域內落葉、樹根清理,完成后需整土挖溝,溝深、溝寬分別為8cm、20cm。黃連林下種植采用育苗移植方式,選擇10葉以上的黃連秧苗進行種植,為確保黃連秧苗成活率,需定期除草、澆水、施肥,嚴格開展林間管理,消除林木及其他中草藥干擾。黃連秧苗成活后可適量施肥改善林地土壤肥力,加快秧苗發育生長速度,為保障黃連秧苗健康成長,在其生長前期需以氮肥為主進行施肥,而黃連生長后期則以鉀肥、磷肥為主。光照需求量隨黃連生長發育而逐漸提高,首年林下種植區域光照度應維持在20%左右,并根據黃連生長情況逐年增加,在此過程中為增強林下光照度,需修剪林木枝干,為黃連提供充足光照,便于其展開光合作用。
2 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發展策略探析
2.1 加強產業技術推廣
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為新興技術模式,可大幅度提升林區土地利用率,具有較強推廣價值,但在當前經濟發展模式中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普及率較低,且產業技術相對落后,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在未來發展中需重點加強技術資源投入,提高技術水平[6]。首先,當地政府應對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予以支持,對該經濟發展新模式予以宣傳,可選取林下中草藥種植示范地,在試點實際效益驅動下提高人們對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的認知,同時以中草藥種植示范地為載體,定期宣傳先進種植技術,宣傳重點為中草藥種植戶及林農,引導其采用先進種植模式,提高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影響力。其次,將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技術推廣工作在教育領域內滲透,開設林下中草藥種植相關課程與專業,培養專業化人才,為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提供后備人才,繼而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最后,應引導中草藥種植戶與林農進行經驗總結,不斷優化改進種植技術,針對林下中草藥種植中存在問題進行修正,積極運用新技術解決種植難題,擴大林下中草藥種植規模,發揮出林業與中草藥種植產業優勢,在科學規劃下提高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2.2 因地制宜規避風險
不同中草藥對光照通風、溫度濕度、土質酸堿度、生長空間要求均有所不同,在選擇林下種植中草藥種類時,需綜合考慮林地環境,根據實際種植條件選擇中草藥種類,結合土壤溫度、地質情況選擇中草藥種植種類。例如:土壤保水性弱且肥力貧瘠可種植玉竹、防風等抗逆性較強的中草藥,在耐干旱、耐瘠薄等特性支持下提高中草藥存活率。引進外地中草藥新品種時,需經試點示范確認不損害生態結構且生長狀態良好,在試點過程中需綜合評估外來中草藥新品種的產量及成本,若質量符合當地中草藥標準后方可大規模種植,在實際林下中草藥種植中,同種中草藥不可在同一林地區域連續種植3-5年,以降低出現中草藥病蟲害的概率[7]。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可實現經濟效益增長,但在實際發展中,不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盲目跟隨市場,需根據土壤環境選擇中草藥種植種類,秉承因地制宜種植原則,對林區土地資源合理開發,促進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可持續化發展建設。
2.3 完善產業監督制度
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需在政府帶動下實現快速發展。在技術宣傳與革新過程中,政府具有指導與規范作用,可引導產業趨向生態化、長久化、質量化、規?;l展。為保障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有序發展,應在當地政府林業部門牽頭構建監督機構,健全產業監督制度,根據當地林木種類、地質條件、中草藥種類制定行之有效的監督體系,以監督機構為主體,監督制度為依據,在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中形成規范化風氣,促進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標準化發展[8]。產業監督管理制度不僅是對種植戶行為的約束,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林下中草藥生產質量。監督管理機構需加強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中化肥、農藥的監管,根據產業標準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并引導林下中草藥種植戶應用生態化肥與綠色農藥,規避農藥超標問題,最大程度保障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生態效益。為保障監督監管有效性,需基于現有監督機構設計產業檢查流程及檢查標準,明確中草藥種植硬性指標,在強有力監督檢查作用下規范林下中草藥種植行為,保障中草藥種植質量。
2.4 嚴格遵守林業法規
林下種植中草藥需確保種植行為符合林業法規,不可與當地林業退耕還林政策產生沖突,并著重考慮中草藥品種對現有林區的影響。林下中草藥種植主要是借助林區空閑土地資源增加經濟收益,并實現“保護-開發-再保護-再開發”的良性循環,維持林地生態平衡,不可舍本逐末阻礙當地林業發展。為降低中草藥種植對林區的不利影響,連續種植后需每年翻耕,降低林地污染。在選擇林下中草藥品種時,可首選以花、莖、葉、地上果實為收獲對象的藥材,此外還可選擇木瓜、五味子、金銀花等一年種植可多年收益的中草藥。除此之外,需盡量選擇不必連年翻耕的中草藥種類,同時選擇可維持較長時間綠色地面植被的中草藥,例如豬苓、薄荷、芍藥等,不可種植以地下根莖為中藥材的草藥,避免損傷林木根莖,發揮出“1+1>2”的效益。
3 結束語
林下中草藥種植產業是根據土質情況及林木種類合理選擇中草藥進行種植的產業,現階段黃芪、杜仲、甘草、黃連等中草藥的林下種植技術逐漸完善,在未來產業發展中,需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做到因地制宜,規避種植風險。為保障該產業發展合規合法,有序建設,應健全產業監督制度,同時林下中草藥種植技術的應用需符合林業建設法規,真正實現林業與中草藥種植業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