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伶
關鍵詞:海淀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歷程;主要成就;經驗做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持續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恩格斯指出,在未來新社會的第一階段,必須首先實行土地公有制,由合作社進行具體的土地經營 [1]。隨著實踐的發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越發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面對農業生產經營的困境,農民之間的互助合作成就了“中國奇跡” [2]。我國已具備實現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的現實條件,應通過土地轉包等形式實現集體經營、發展集體經濟,使集體成員共享收益、共同致富[3]。同時,發展集體經濟組織的優越性也得到了實踐檢驗。東林村收回農民因進城打工而不愿耕種的農田,由集體經濟牽頭運營,并取得巨大成效,是改革農村經營體制的又一制度創新[4]。塘約村收回農戶的責任田,由集體統一經營土地,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做了有益嘗試,值得肯定、鼓勵、提倡、支持和完善 [5]。在諸多堅持發展集體經濟的案例中,海淀區以鄉鎮為統籌,玉淵潭、四季青和東升等各鄉鎮集體經濟組織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集體經濟品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其背后的成功經驗做法值得借鑒與推廣。①
1 海淀區集體經濟的發展歷程
1978年,在全國各地紛紛推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浪潮,以“京西稻米”而聞名的海淀區立足實際,實行公社專業化生產,繼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1979年和1980年,海淀區糧食產量均突破億斤。1992年,東北旺農場成為國內第一個糧、菜、果綜合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獲得30余個“綠色食品”商標。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海淀區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用地面積逐漸減少。1998年后,海淀區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依托集體經濟的力量加強科學技術投入,打造“精品高效”的現代農業。從2001年起,陸續舉辦櫻桃節、冬棗節、藍莓節等旅游項目,開發“一河十園”精品農業觀光產業帶、西北旺京包路都市農業產業帶等多個項目。截至2018年,海淀區開發建設北京及全國星級農業園區20家。
自1981年起,海淀區鄉鎮企業逐步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由村集體投資成立亮甲店服裝廠、薊門飯店、大鐘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1994年始建的西郊汽配城是北京乃至中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汽車配件市場。進入新時代,海淀區積極推進集體產業從“瓦片經濟”向深度服務經濟、科技投資經濟轉型。以北部四鎮“一鎮一園”政策為抓手,騰退不符合首都定位的低端產業,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文化產業和金融服務業,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利用。2012年,建成“中關村東升科技園”,這是北京第一個以“中關村”命名的自主建設、自主管理國家級科技園區的鄉鎮。2015年,北京西郊汽配城改造升級為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助推經濟結構轉型。2017年,建成“創客小鎮”,服務大批高新技術人才、團隊及科創項目;同年,海淀區被農業部、中央農辦確定為“全國百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2019年,海淀區集體經濟資產達到1 848億元,約占全市的22%,凈資產為693億元,連續16年位居全市第一。截至2020年,海淀區將227萬平方米集體產業空間用于打造科技園區,吸引4 000余家企業入駐,直接服務77家上市公司。
2 海淀區集體經濟的主要成就
海淀集體經濟在全國集體經濟發展中名列前茅。2017年,海淀集體經濟資產總額達到1 509億元,占全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賬面資產總額的4.4%。這僅僅是建造價,如果按市場評估價計算,海淀區集體經濟資產總額占比將會更高。強有力的鄉鎮集體企業是促進集體經濟蓬勃發展的物質基礎。2018年,海淀區共有鄉鎮集體企業357個,從業人員近兩萬人,創造營業收入85.5億元,利潤總額接近19億元。在鄉鎮集體企業的支撐下,2018年,海淀集體經濟資產總額達到1 770億元,上漲17.3%,集體經濟總收入高達116億元,農戶所得總額為39.6億元,人均所得3.6萬元,體現出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的集體經濟實力。
實力雄厚的集體經濟托舉起一張令農民滿意的社會保障網。早在1996年,海淀區便在四季青鄉進行農民養老試點,由集體和個人分別出資50%成立農保基金,發放農民退休費。這是全國第一個進行農民退休的試點。2008年,海淀區基礎養老金達到330元,位列全市各區縣第一。2018年,海淀區社會保險基金支出合計262.8億元,結余524.2億元,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共計144億元,結余340億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6%,新農合醫療參合率達到98.38%。失業保險金最低標準為1 536元/月,全區居民平均家庭養老金或離退休金1.9萬元。2018年,海淀區城鎮失業率達到0.95%,遠低于5%左右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證了海淀區人民群眾生活幸福安康。
集體經濟帶動了海淀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高質量發展。2018年,海淀區集體福利支出高達6.3億元,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高。從2011年到2018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178元增速始終保持在7%以上。食品煙酒支出比重為15.2%,根據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金額占總支出金額30%以下即為最富裕。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從2010年起,海淀區開啟打造“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出門最多15分鐘,即可解決買菜、理發、吃飯和看小病等日常需求,目前已覆蓋全區所有社區(目前,海淀區基本所有農民都住進社區生活),并仍在不斷優化完善。
3 海淀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經驗做法
海淀區集體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總結海淀區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經驗做法,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規律特點,對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復制海淀區的成功樣本,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3.1 牢牢堅持黨對集體經濟的領導權
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主心骨,與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因此,堅持黨對集體經濟的領導,能夠保證集體經濟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玉淵潭股份經濟合作社從成立之初起,始終堅持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由上級黨組織提名。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玉淵潭集體經濟組織已經成為規模較大的集團企業。2019年,海淀區人民政府制定《海淀區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示范章程》,明確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按照黨章要求加強黨的建設,不斷鞏固黨在農村地區的執政基礎。正式將“董事會成員必須經上級黨組織(或委托本級黨組織)考察后才能確定”寫進章程,這是玉淵潭集體經濟組織在多年來的改革試點中形成的成功經驗。玉淵潭的成功實踐證明:黨的堅強領導與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息息相關,緊密相連。黨對集體經濟的領導只能不斷加強,不能受到削弱。
3.2 理直氣壯地做大做強做優農村集體資產
做大做強做優農村集體資產,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富裕奠定了經濟基礎。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已經清醒的認識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終將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他指出:“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6]對于北京近郊的海淀區等區縣,他特別強調:“北京郊區搞適度規模經營,就是集體化集約化。”[7]農村集體資產是農村集體成員的共同財產,是集體的“錢袋子”。農村集體資產規模擴張、提質增效,才能為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和諧穩定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十二五”期間,海淀區農村集體資產總額從655.3億元增長至1 177.2億元,增長率達到79.64%。與此同時,產業結構也在不斷提質升級,第三產業在總收入中的占比由76.24%上升至79.82%,接近80%的分界線,而第一產業占比則由2.08%進一步下降至1.32%。海淀區村民享受到了農村集體資產發展壯大所帶來的切實紅利。海淀區農村經濟純收入從217.7億元增長至272.6億元,增長率達到25.22%,農村經濟純收入增長幅度更是接近四成,充分證明了理直氣壯地做大做強做優農村集體資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3 切實加強對農村“三資”的監管力度
加強對農村“三資”的監管,是促進集體資產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集體資產流失成為了損害群眾利益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2019年,國務院明確指出“集體經濟組織要發揮在管理集體資產、合理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走在前列的海淀區集體經濟組織早已認識到了加強對農村“三資”監管力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2年時,海淀區農村集體組織凈資產達到269億元,而2013年全國村均賬面總額僅408.4萬元。海淀區迫切需要成立一個集體資產管理特色機構,有效監管“三資”,防止集體資產流失。2013年,海淀區借鑒國資委管理模式,成立全國首家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農資委”),履行產權制度改革、資產清查、審計、合同管理等職責。與此同時,海淀區政府出臺《關于海淀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意見》,建立了集體資產報告制度、流轉評估制度、審計制度等十項制度。2013年,全村集體資產僅為323.2億元[8];2019年時,這一數字達到1 848億元。這套科學的管理機制,有效促進了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3.4 讓農民帶著集體資產進城
讓農民帶著集體資產進城是保障農民權益、合理處置集體經濟資產的有效方式。政府必須允許農民帶著集體資產進城,讓農民享受到城市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優質資源,不把放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作為農民進城享受城鎮社保的前提。政府有義務教育引導農民完成市民化,幫助農民打理好集體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2007年,東升鄉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改制為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2018年,海淀區溫泉鎮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領到全國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通過土地入股等形式,農民直接持有集體經濟組織股份。股權可以在集體成員內部轉讓,也可以由集體贖回。年終分紅時,以“按股份分配”代替“實物福利”,不斷規范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方式。截至2018年底,海淀區41個行政村完成農轉非工作,農民“整建制”轉為市民,既享受城鎮社保待遇,又擁有集體資產股份。
3.5 通過鄉村治理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有效的鄉村治理能夠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村莊治理與集體經濟相互促進、互為支撐。良好的村莊治理能夠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有力的集體經濟發展又能反過來促進村莊治理難題的解決。因此,兩者的發展水平必須同步。在海淀區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村莊治理,為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推進撤村建居的過程中,海淀區始終堅持“成熟一個,推進一個”的原則,一方面,向農民講清楚相關政策,切實維護好農民權益;另一方面,做好治理機制的平穩過渡和無縫銜接,維護農村穩定。截至2020年6月,海淀區已撤銷21個村委會,也避免了混亂局面的發生。在這期間,海淀區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首創“物業進村”,積極推進村莊物業化管理,聘請物業公司管理村莊環境,聘用村民參與物業工作,并將物業費納入股份社的年終紅利中,引導村民適應城市生活方式,實現城市化與市民化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