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秀玉
關鍵詞:小麥;肥料;高產穩產;早衰;倒伏;凍害;病害;蟲害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加,經濟市場上對小麥的整體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此外,我國人口不斷增加,人均土地面積不足,在土地面積無法增加的情況下應當提升種植和生產質量,提高小麥單產的全面質量,重視優質小麥高產栽培田間管理措施。
1 小麥高產穩產的影響因素分析
1.1 小麥早衰
小麥早衰的原因包括:(1)雜草,雜草在與小麥競爭肥料的同時,還會與作物爭光,會引起小麥早衰,降低小麥產量;(2)蟲害,持續暖冬為蟲害發生創造了條件,害蟲會損害小麥的葉梢、葉片、麥粒等,引起葉面氣孔堵塞且不能愈合,對小麥正常光合作用造成影響從而引起小麥早衰;(3)干熱風、持續高溫引起水分缺少,小麥葉綠素減少對光合作用造成影響從而造成早衰,降低小麥產量;(4)追肥數量不足和優質肥的施用比例不合理會造成小麥后期沒有足夠的養分支持,使小麥減產[1]。
1.2 小麥倒伏
小麥倒伏的原因包括:(1)農民播種時存在“寧稠毋稀”的心理,過量播種,水肥條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蘗過多,植株密集,葉片相互遮蔽,小麥競爭營養從而引起植株基部莖壁變薄、莖間長度增加,彈性降低,不能支撐麥穗的重量而引起倒伏;(2)暴風雨是比較常見的引起小麥倒伏的外部因素,暴風雨增加麥穗受到的壓力從而引起倒伏;(3)高溫高濕條件下,小麥苗期容易出現紋枯病、銹病、白粉病、莖基腐等,導致其養分制造、運輸受到影響,增加倒伏的發生風險;(4)部分小麥品種的抗倒伏能力不強,當農民選擇抗倒伏能力差、大穗、高稈的品種時就容易出現倒伏問題;(5)整地不到位,播種前僅采用旋耕機簡單處理,耕層過淺不利于土壤培肥改良,也不利于小麥根系下扎,土壤過于疏松容易造成跑肥,小麥扎根不穩,增加倒伏風險[2]。
1.3 小麥凍害
小麥凍害的發生原因包括:(1)小麥品種及播量問題,弱春性品種遭受凍害時受到的傷害比較嚴重。播種過早可引起冬前積溫較多,植株生長過于旺盛,出現假旺、旺長現象,糖分含量減少,對小麥的抗寒性能造成影響。小麥播量過大對單株營養面積造成影響,小麥個體發育不良,引起植株瘦弱,降低抗旱能力。(2)倒春寒,暖冬年份冬季氣溫較高,當遇到寒流襲擊時容易出現凍害。(3)極端天氣可引起小麥越冬受害。
2 小麥高產穩產的防治措施分析
2.1 土壤條件
土壤干旱或大氣干旱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水困難或體內失水過多,使水分平衡遭到破壞,正常的生理代謝受抑制。尤其是小麥生育后期,氣溫高,土壤蒸發及植株蒸騰量很大,若土壤嚴重干旱,根系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造成植株萎蔫,籽粒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灌漿速度下降,千粒重降低,嚴重時小麥死亡,灌漿期大大縮短,產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小麥高產、穩產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土壤條件。第一,土壤結構要良好,物理性狀適宜。高產田的總空隙度應介于50%-55%,土壤容量應介于1.15-1.30g/cm3,團聚體構成比約為40%,通氣空隙超過10%。土壤要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良好的抗逆能力,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條件,能方便養分、空氣及水分的貯存。土壤的養分構成比要合理,氮、磷、鉀的比例要合適,土壤的C/N比值要控制在10,確保作物生育期間,土壤能適宜、適量、均勻、穩定地提供熱、氣、肥、水條件[3]。
第二,要有豐富的速效養分及有機質。小麥一生所需的養分多數來源于土壤,肥沃的土壤能為小麥高產、穩產奠定物質基礎。
第三,土層深厚,土體構型良好。小麥具有發達的根系,其根系入土深度較深,當土體較厚、耕層較深時,小麥根系能比較深地下扎;當土體較薄、耕層較淺時,根系下扎不深,根系分布范圍不大,對根系吸收養分及水分都造成限制,表現為抗旱能力不強,造成提高產量受到影響。小麥高產需要確保土體不存在障礙層次,深度達到1.5m,耕作層的深度超過20cm,上虛下實、質地適中具有較強的保肥供肥能力。
第四,地勢平坦、略微傾斜(比降1/5 000即可)、水源充足,具有良好的灌溉條件,輪灌期短。
2.2 水分條件
小麥對水分需求較高,小麥不同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播種期土壤水分約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生育期前期對水分要求不高,通常要求是田間持水量的70%;到了小麥越冬期,這時小麥對水分需求最少,如果水分過多會對壯根不利,通常控制在60%,這也就要求結合墑情來確定越冬水量;當小麥處于拔節到抽穗期時,小麥生長迅速,大量生成結實器官,對水分的需求也比較高,通常要求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70%-90%,這時水分供應不足會對穗粒數、有效穗數造成影響;小麥挑旗到灌漿期,這時通常要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70%以上,這一期間受旱就會對灌漿造成影響,造成千粒重降低,會嚴重影響小麥產量[4]。
土壤水分狀況會直接影響小麥對水分需求的滿足,小麥生育期降雨量合適能充分利用肥料及土壤養分,將土壤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對確保小麥豐收意義重大。整個小麥生育期中,降雨在總耗水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余耗水量則來源于灌溉,因此合理灌溉、擴大水澆面積對提高小麥產量非常重要。
合理運籌肥水,促苗早發,培育小麥冬前壯苗,同時控制春季無效分蘗,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使小麥生長壯而不旺,也是預防后期脫肥、早衰的重要措施。
2.3 肥料條件
實現小麥穩產、增產,以足量施用有機肥為前提,還需要配方施肥。合理確定肥料的比例及數量,合理確定施肥時間,結合小麥長勢來合理、科學地施用肥料,做到低耗、高效、高產。小麥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多種類型的元素,包括鈣、鎂、硫、鐵、氮、磷、鉀、碳、氫、氧以及鉬、銅、鋅、硼、錳等,其中小麥對氮、磷、鉀的需求最大。冬小麥的生產條件、品種、栽培技術水平等不同,對氮、磷、鉀的需求量也不同,養分主要來源于施肥與土壤,根據產量指標,經養分平衡公式來計算需要施用多少肥料才能達到計劃產量,從而做到合理施肥。
當土壤中速效氮超過75ppm時,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為了達到畝產千斤小麥,需要施用37.5-43.8kg尿素;根據氮∶磷∶鉀1∶0.4∶0.3計算,每畝需要施用碳酸鈣40-50kg,鉀肥10-15kg,對缺鋅的土壤需要施用1-1.5kg鋅肥。分蘗到越冬、拔節到孕穗,這兩個階段是小麥對氮吸收的高峰期,前者約占總需氮量的15%-20%,后者則超過37%;就磷、鉀的吸收而言,小麥生長前期吸收較少,但是磷具有促進小麥分生組織生長分化的作用,其在生根增蘗上意義重大,因此施用基肥時需要注意磷肥的施用。晚播麥田預防、拯救小老苗時常用基施速效磷肥這一方法。小麥拔節后,對磷、鉀的需求增加,高產麥田的小麥中后期為了促進碳水化合物形成以及壯稈,對磷、鉀需求要比普通中產田的需求更多。這就要求適當增加磷、鉀的供應。要根據小麥的需肥規律與生育特點施肥,施足底肥,配方施肥。基肥主要為腐熟有機肥,輔以化肥。通過充足的底肥來滿足小麥吸收,從而促根增蘗[5]。
小麥生育關鍵時期,需要結合苗情長勢與地力基礎,確定肥水數量與時間。春季過早進行首次肥水會造成高產麥田中后期總莖數密度過大,引起田間郁閉,反而對高產、穩產不利,因此高產田需要特別注意返青肥的施用。田塊中苗量比較少時,起身拔節可以施用兩次肥料。苗量適中的精播田可重施起身、拔節肥;對旺長麥田進行肥水管理時,需要在拔節后期施加肥水。小麥生長中期,為了實現高產穩產,要求做到壯稈、增穗,這就對肥水提出較高的要求,通常控制在總需肥量的50%,拔節、挑旗期需要特別重視肥水管理,對高產田應重施拔節肥;挑旗期施肥可明顯提高千粒重,當麥田存在缺肥表現時,應及時補施肥料。
2.4 防治小麥常見病蟲害
2.4.1 防治小麥早衰
要合理選擇品種,小麥品種不同,其抗早衰的能力也有較大差異。抗逆性強、根系發達的品種具有良好的抗早衰能力,應盡可能選擇此類優質高抗品種。
要平衡配方施肥, 做好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的前提下合理施用優質化肥。將磷、鉀以及50%-60%的氮肥作為底肥施入后灌水,拔節期灌水時追加剩下的40%-50%氮肥。孕穗成熟前,葉面追加適量尿素水溶液。
小麥中后期時常發生蟲害,要密切關注病蟲的動態,當需要進行防治時及時采用粉銹寧、氧化樂果、嘧菌酯、三唑醇、四氟醚唑等進行選擇性噴灑,可與葉面施肥同步進行,達到“一噴三防”的效果。
小麥生育后期對水量需求較大,此時正好處于旱季,溫度高,降水少,水分蒸發較多,應當及時澆水。澆水時應避免在大風天澆水,否則容易引起倒伏。
雜草比較多的麥田,應及時進行田間雜草的處理。小麥拔節前使用化學除草劑防治雜草,使用時嚴格根據時間、用量及方法操作,于晴天無露無風的條件下噴灑農藥,注意避開敏感作物。
2.4.2 防治小麥倒伏
選擇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選擇莖稈粗、矮稈品種的小麥,從而提高抗倒伏能力。
整地時需要做到精細整地,對高肥水地區整地時要確保犁地深度足夠且整平,為小麥根系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讓小麥做到根深蒂固,提高其抗倒伏能力。
要注意防治紋枯病。3月中旬苗期出現紋枯病,當田塊的病株率達到30%時需要及時進行治理,采用20%粉銹寧乳油按照750ml/hm2的用量,或1%井岡霉素水劑按照7 500ml/hm2的用量兌水稀釋后噴灑于小麥莖基部。
當麥田存在倒伏危機時,可以噴灑生長控制劑。早期可使用壯豐胺,中期可使用雙效活力素,拔節期可使用縮節胺。
要建立良好的群體結構。一般大穗型品種控制播量為90-105kg/hm2,控制基本苗為150-180萬株/hm2;密穗型品種控制播量為105-120kg/hm2,控制基本苗為180-225萬株/hm2。如果密度高于這一指標,植株擁擠,節間拉長而可能引起倒伏;如果密度低于這一指標,總莖數不足可引起產量降低。
2.4.3 防治小麥凍害
選擇抗寒性能強的品種,弱春性品種的抗寒能力比較差,半冬性品種的抗寒能力尚可,冬性品種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要與當地的生態條件相結合,選擇豐產型、抗旱性能良好的品種。
適期播種,不同地區的小麥適播期也存在一定差異。要做到適期播種,這樣才能確保冬前壯苗,從而提高抗旱能力。對山東地區而言,一般平原地區為10月5日至15日,山地、丘陵地區為9月20日至10月5日。
越冬、返青、起身前要進行鎮壓,以免小麥基部節間生長過快。進入3月下旬后要及時觀察天氣變化,大風降溫來臨之前進行熏煙造霧、澆水等處理,從而提高近地面氣溫及地溫,減少小麥凍害的發生。寒流過后要及時中耕,松土保墑,提高地溫,為根系生長、分蘗創造條件。
3 結束語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搞好田間水利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是預防干旱、雨澇、鹽堿等導致小麥早衰的根本途徑。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應重視小麥生產技術,積極推廣小麥優質高產新技術,完善配套栽培技術,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從而不斷提高小麥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