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海 吳鏑鋒

2021年12月,由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主辦,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承辦的第三屆廣州市城市管理案例創新大賽決賽順利閉幕。本次比賽由全國72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參加,參賽隊伍達135支。這些隊伍帶著天南地北的城市治理案例齊聚花城廣州,從大學生的視角,找尋城市治理工作的難點、堵點和亮點,探索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城市治理水平的發展和提升。在廣州市城管部門的全程參與下,各地特色案例也為提升廣州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群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當前,廣州城市管理案例創新大賽連續舉辦了三屆,影響力不斷擴大,已獲得全國上百所高校關注,成為廣州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張新“名片”。
廣州市是國家中心城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其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發展,對周邊城市群的城鎮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輻射效應。從2018年的數據上看,廣州市建成區面積12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90.44萬人,城鎮化率86.38%,在編城管執法人員3000余名,協管員9000余名。這意味著,城管執法人員(含協管員)人均管理面積0.108平方公里,人均管理人口約1240人,管理難度非常大。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保障城市健康運行的任務日益繁重,城市管理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對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技術和方法提出了要求。
提升城市管理技術和方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城市管理人才。早在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提出,鼓勵高等學校設置城市管理專業或開設城市管理課程,依托黨校、行政學院、高等學校等開展崗位培訓。廣州市在謀劃城市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上大膽創新、先行先試,除了堅持黨建引領,踐行“強轉樹”(即“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三年行動方案,著力提升現有干部隊伍綜合素質以外,還首次探索城市管理人才培養新形式,以城市管理案例創新大賽為載體,廣泛動員全國高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相關政府部門參與城市管理調查研究,促進高校專業理論學習轉化為城市管理實踐案例,總結提煉案例經驗,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成效。
比賽連續舉辦三屆以來,共收到來自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等上百所高校送來的近500份城市管理案例研究報告,研究范圍涵蓋數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機制創新、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基層社區治理、城市環境秩序治理、城鄉生活垃圾管理等方方面面。案例項目深入分析了基層群眾關心關注的城市管理領域熱點問題,對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進行了積極探索,在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作出了有益貢獻。

第三屆廣州市城市管理案例創新大賽決賽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參賽選手抽簽決定出場順序,依次進行案例陳述和答辯,綜合評定比賽結果。比賽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4名,優秀獎6名。中山大學萬子珺團隊的《羊城舊區煥新顏:社會資本集體行動視角下的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之路——以廣州市白山社區、科甲社區為例》和暨南大學李得倫團隊的《城市復雜區域的電動車消防安全管理研究——以廣州市荔灣區嶺南街道為例》獲得本次大賽的一等獎。
萬子珺團隊選擇的案例關注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工作,這是近年來廣州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創新舉措。廣州市容貌品質社區(原名:容貌示范社區)創建活動已持續開展5年,積累了豐富經驗。萬子珺團隊認為,社區改造既關乎城市建設大局,又涉及基層民眾生產生活,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該團隊選取分別于2019年和2020年獲得廣州市容貌社區創建第一名的白山社區和科甲社區為分析對象,著重圍繞它們在社區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各主體意見分歧等矛盾焦點,結合基于社會資本的集體行動理論框架,對其應對策略進行深入剖析,解讀社區治理過程中多元主體的關系形態及行動邏輯,并提煉出長效機制引領、先進觀念培育、全面資源統籌等可推廣的容貌品質社區建設路徑。
“我們參賽報告的意義,不只是為培育容貌品質社區提供一套可推廣的創建模式,更在于激勵我自己去更深入地學習與思考,從而為解決現實的治理難題貢獻力量。”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專業2019級本科生萬子珺表示。據介紹,萬子珺團隊成員多為“00后”,她們在《城市管理學》課程中與城管工作結緣。該課程在2020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同獲一等獎,來自暨南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李得倫團隊關注的則是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事故現象。該團隊以廣州市荔灣區嶺南街道為例,基于災害系統理論,結合整體性治理理論,分析城市復雜區域的電動車火災風險,揭示電動車消防安全治理當中的問題與成因,并提出構建協同機制、強化系統性規劃等建議,以提高城市復雜區域下電動車消防安全治理水平。在讀碩士一年級的李得倫表示:“感受最深的是,城市治理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我們公共事業管理人積極參與。通過本次大賽,實現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價值與義務,也堅定了我們團隊在未來參與到公共事務治理的決心。”
來自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闞艷秋團隊,在比賽中榮獲二等獎。該團隊選取了成都市錦江區的基層治理實踐,分析成都市錦江區“街道呼·部門應”服務基層工作機制深化與創新的前因后果。據介紹,錦江區在成都市“百日攻堅”工程的應急管理基礎上,面向“問題識別、實施方案和處置結果”的精準化目標導向,優化權力監管、整合協同聯動與推進數據驅動,推出并深化了“街道呼·部門應”的服務基層工作機制,并通過“設置呼叫清單、優化呼叫流程,以及完善呼叫平臺”等創新舉措,形成以條塊協同為核心的多元主體高效聯動的基層治理工作新格局。“一直以來我們都關注案例大賽。我們基于城市網絡治理研究的調研,選擇了成都市錦江區的‘街道呼·部門應工作機制作為參賽案例進行了系列研究。”闞艷秋表示,在決賽中有機會學習到諸多優秀的案例展示,收獲頗豐。“感謝本次大賽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平臺和機會,希望越辦越好,也希望有機會可以再次參加。”
三等獎獲得者四川大學的楊清怡表示,在比賽過程中,通過實踐調研,深刻認識到城市管理涉及面廣泛,不能完全由政府統管,公民的參與意識、公共責任感也非常重要。
廣州市城市管理部門向全國高校“借智”,吸納各地經驗,促進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開展。隨著連續三屆比賽的成功舉辦,廣州城市管理案例創新大賽影響力不斷擴大,獲得了全國各所高校團體、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持續擴大城市管理工作的社會關注度和美譽度。
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和精細化管理離不開高素質的城市管理專業人才和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機制上,廣州市持續發力,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局校合作新模式,助力城市管理專業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2020年,廣東財經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中率先開設城市管理本科專業,籌備建立智慧城市綜合實驗室,進一步填補了城市管理專業化人才培養的空白。該專業利用實驗室的開放平臺,借助于多專業的共建共享,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實踐經驗、研究分析能力的復合型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類創新人才。借此契機,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與廣東財經大學正式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局校合作”新模式。力圖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人才培養優勢,通過政研互通、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加強雙方在智慧城管建設領域的課題攻關和項目合作,加強城市管理領域新型智庫建設和政策咨詢合作,加強城市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交流,為走出一條符合廣州特色的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子貢獻力量,為國際一流智慧城市和國際一流灣區建設貢獻智慧。此外,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還與暨南大學合作,舉辦一期“新時代城管人”專業培訓班,進一步提升城管系統青年干部對當前城市管理工作新形勢、新階段、新目標的理論認識和專業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完善科技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重要指示精神,廣州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借助城市管理研究聯盟平臺,吸納了來自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的31名國內城市管理領域專家人才,建立了廣州城市管理專家智庫。智庫職責包括,對廣州城市管理重大問題進行決策研究和咨詢答疑,對城市管理中、長期規劃進行展望性研究;對城市管理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痛點、堵點或突發性問題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對重大城市管理建設項目或重要課題、工作方案進行專題研究;對城市管理重大決策的實施情況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形成指導廣州城市管理發展的理論經驗。
廣州城市管理智庫自建立以來,持續促進了專家學者為廣州城市管理工作出謀劃策,進一步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管理新格局。智庫聚焦垃圾分類、廁所革命、違法建設治理、燃氣管理服務、市容環境衛生等領域,鍛造長板,補齊短板。今后,要進一步加強決策部門同專家人才的信息共享,完善智庫評估與管理規則,引導智庫成果轉化等,在精準、細化、配套上下功夫,持續推動智庫人才更好地為廣州城市管理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壓題圖片:創新大賽合影? 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陳希文)
作者簡介:
劉碧海(1988—),女,廣東韶關人,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二級主任科員,研究方向:城市管理與創新;
吳鏑鋒(1991—),遼寧大連人,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四級主任科員,研究方向:城市管理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