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勇法
關鍵詞:土壤調理劑;用量試驗;產量理化影響
土壤pH值是土壤各化學性質的綜合反映[1],對土壤的微生物活動、有效元素的轉化、有機質的合成及土壤有效養分的保持有很大的影響[2]。近年來,隨著農業快速發展,化肥大量施用,土壤酸化呈增加態勢。如果土壤過酸,有效養分被固定或揮發,會影響土壤有效養分供給,使作物生長不良,影響產量[3]。為保證糧食安全,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加強對酸化土壤的改良刻不容緩[4]。因此,必須要探索土壤調理劑不同用量,在我市水稻種植上對酸性土壤的改良及增產效果進行對比試驗,為本市土壤酸性改良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閩東地理中心,地處鷲峰山脈東南坡,依山臨海,水陸交通便捷,地理區位優越。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8-19.8℃。年平均降水量1 618mm,終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境內水系發達,水網密布。本試驗連續兩年均安排在溪潭鎮洪口村的同一地塊。土壤類型為青底灰泥田,成土母質為坡積物,土壤質地屬中壤,兩年的試驗材料、設計、栽培管理措施均一致。試驗結果的農藝性狀、產量效益與理化性狀分析取兩年的平均值。土壤主要養分性狀:pH值5.83、有機質32.2g/kg、堿解氮222mg/kg、有效磷5mg/kg、速效鉀181mg/kg、潛性酸5.8(cmol/kg)、有效鉻0.239mg/kg、有效鎘0.093mg/kg、有效鉛6.4mg/kg、有效汞0.0084mg/kg、有效砷0.618mg/kg。
1.2 試驗材料
試驗作物為水稻(中浙優8號),試驗肥料有:尿素(N 46%)、過磷酸鈣(P2O5 12%)、氯化鉀(K2O 60%)、瑪塔土壤調理劑(CaO≥45%、pH值8.5-10.5)。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配方施肥(CK)、配方施肥+瑪塔土壤調理劑100kg/畝、配方施肥+瑪塔土壤調理劑200kg/畝、配方施肥+瑪塔土壤調理劑300kg/畝等4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為20m2。配方施肥處理N∶P2O5∶K2O=1∶0.4∶0.7,各處理的設置和施肥量見表1。
1.4 小區設置
小區設置長4m,寬5m,小區面積20m2。小區間設置田埂0.25m(寬)×0.25m(高)。重復間設置灌排溝,溝寬0.4m,試驗區四周保留寬1.5m以上的保護行。小區間田埂用塑料薄膜覆蓋,隔離防滲,每個小區均設有單獨進水口,各小區用水單排單灌[5]。
1.5 栽培管理
2020年5月20日播種;6月19日插秧,基肥施氮肥用量占40%、磷肥用量占100%、鉀肥用量占50%,土壤調理劑用量占100%;6月27日,施分蘗肥氮肥用量占40%,鉀肥用量占50%;7月1日,防治二化螟噴施20%呋蟲胺懸浮劑40g/畝;7月30日,施分蘗肥氮肥用量占40%,鉀肥用量占50%;防治稻飛虱噴施80%唏啶﹒吡呀酮水分散粒劑10g/畝;8月11日,施穗肥氮肥用量20%;8月20日,防治稻瘟病噴施2%春雷霉素水劑150ml/畝,防治稻飛虱噴施20%唏啶蟲胺可溶液劑30ml/畝。9月5日,防治紋枯病噴施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ml/畝,防治稻飛虱噴施60%吡呀﹒呋蟲胺水分散粒劑20g/畝。9月26日,按小區實割測產,并采集稻株測量株高、穗長、穗粒數、實粒數、結實率及千粒重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稻農藝性狀
如表2所示,與處理1(配方施肥)相比,處理2株高增加了0.05m,處理3株高增加了0.1m,處理4株高增加了0.07m;處理2結實率增加了5.8%,處理3結實率增加了2.2%,處理4結實率增加了0.4%;處理2千粒重增加了0.5g,處理3千粒重增加了0.8g,處理4千粒重增加了1.2g;處理2、處理3畝有效穗都增加了1.6萬穗,處理4畝有效穗增加了1.2萬穗;處理2曬干率降低了0.5%,處理3曬干率增加了0.6%,處理4曬干率增加了0.2%。綜合得出,施用土壤調理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千粒重、曬干率、畝有效穗等產量構成因素,從而影響產量[6]。
2.2 水稻產量
如表3所示,各處理產量高低順序為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1。利用SPS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2、處理3與處理1差異顯著。與處理1相比,處理2增產35.1kg/畝,處理3增產31.4kg/畝,處理4增產13.0kg/畝,可以看出施土壤調理劑會影響水稻的產量,說明土壤調理劑合理施用的重要性[7]。
如圖1所示,水稻產量隨土壤調理劑用量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通過將水稻產量和土壤調理劑用量建立函數關系,當土壤調理劑用量達167kg/畝,水稻產量最大,說明試驗土壤調理劑推薦用量與最大用量相對一致[7-8]。
2.3 水稻效益
按照當時市場價格,水稻為3 元/ k g ,尿素為2元/kg,過磷酸鈣為1元/kg,氯化鉀為4元/kg,土壤調理劑1元/kg。如表4所示,與處理1相比,處理2收益增加了5元/畝,處理3收益減少了106元/畝,處理4收益減少了261元/畝。
3 土壤理化性狀分析
3.1 土壤理化性狀
如表5所示,與處理1(CK)相比,土壤pH值,處理2提高了0.13%,處理3提高了0.47%,處理4提高了0.42%;土壤有機質,處理2提高了1.6g/kg;處理3提高了0.8g/kg,處理4提高了2.3g/kg;土壤堿解氮,處理2提高了70.5mg/kg,處理3提高了63.5mg/kg,處理4提高了57.5mg/kg;土壤有效磷,處理2提高了2 . 9 m g / k g , 處理3 提高了3 . 2 mg/kg,處理4提高了31.5mg/kg;土壤速效鉀,處理2提高了6.5mg/kg,處理3提高了8.5mg / k g , 處理4 提高了5 . 5 m g / k g ;土壤潛性酸,處理2降低了1.48cmol/kg,處理3降低了1.78cmol/kg,處理4降低了2.82cmol/kg。綜合得出, 施用土壤調理劑可以有效提高土壤p H 值0.13%-0.47%,土壤有機質0.8-2.3g/kg,土壤堿解氮57.5-70.5mg/kg,土壤有效磷2.9-31.5mg/kg,土壤速效鉀5.5-8.5mg/kg,降低潛性酸1.48-2.82cmol/kg [9]。
3.2 土壤重金屬
如表6所示,與處理1(CK)相比,土壤有效鉻,處理2降低了0.051mg/kg,處理3降低了0.062mg/kg,處理4降低了0.062mg/kg;土壤有效鎘,處理2降低了0.033mg/kg,處理3降低了0.036mg/kg,處理4降低了0.039mg/kg;土壤有效鉛,處理2降低了0.85mg/kg,處理3降低了0.66mg/kg,處理4降低了1.05mg/kg;土壤有效汞,處理2降低了0.000 4mg/kg,處理3降低了0.000 8mg/kg,處理4降低了0.000 4mg/kg;土壤有效砷,處理2降低了0.059mg/kg,處理3降低了0.071mg/kg,處理4降低了0.138mg/kg。綜合得出[10],施用土壤調理劑能夠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效鉻、有效鎘、有效鉛、有效汞、有效砷等重金屬含量。
4 結論
施用土壤調理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稻千粒重、曬干率、畝有效穗等產量構成因素,從而影響產量。與處理1(CK)相比,處理2增產35.1kg/畝,收益增加了5元/畝;處理3增產31.4kg/畝,收益減少了106元/畝;處理4增產13.0kg/畝,收益減少了261元/畝。水稻產量隨土壤調理劑用量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通過將水稻產量和土壤調理劑用量建立函數關系,當土壤調理劑用量達167kg/畝,水稻產量最大。
從試驗結果還可看出,施用土壤調理劑可以有效提高土壤pH值0.13%-0.47%,有機質0.8-2.3g/kg,堿解氮57.5-70.5mg/kg,有效磷2.9-31.5mg/kg,速效鉀5.5-8.5mg/kg,降低潛性酸1.48-2.82cmol/kg;并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效鉻、有效鎘、有效鉛、有效汞、有效砷等重金屬含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