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娃
簡單的交流容易產生誤會,這就要求我們時刻保持覺察,把真正的內在表達出來,如此才能確保言辭達意,溝通順暢。
因為工作有點多,小慧加了會兒班,才急急忙忙往家趕。小銘正在陽臺抽煙,見小慧回來便問道:“怎么這么晚才回來?”小慧以為小銘在責備自己,立刻回道:“好累!”聽小慧這么說,又見她有些垂頭喪氣,小銘覺得她在要求自己最好干點什么讓她不至于那么累,而不是在這兒抽煙,于是回了句:“我也很累!”
針對小慧和小銘的談話,你覺得很平常,還是認為有值得探索的內容呢?小銘覺得夫妻相處久了,就應該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直接又有效。小慧則認為簡單的交流容易產生誤會,她想要好好探究下,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
簡單的談話,復雜的內在
安頓好兩個孩子,又到了小銘和小慧夫妻倆的深度交流時間。
小慧:我們練習了很長時間一致性溝通,大部分對話已經很順暢了,我還想再鞏固下,一來可以促進我們的交流,二來能讓兩個孩子有更好的學習。
小銘有些不安:是不是我今天說錯了什么?
小慧搖頭:沒有。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內在歷程梳理得更詳細些,從而讓我們的溝通更真誠更一致。
小銘:要怎么梳理呢?還是用冰山理論嗎?
小慧:和冰山理論有點類似,但不完全一樣。要不我帶著你梳理一次,我自己也梳理一下?
小銘:這段時間跟你一起學習溝通,有時候會覺得不太習慣,有點負擔(關注自己),但我知道,你是為了讓我們這個家更好(關注對方),咱倆的溝通順暢了,家里的氣氛也就和諧了,兩個小孩也很愿意進行一致性溝通(關注情境)。所以,我愿意試試!
小慧:薩提亞說改變是有可能的。很感謝你一直以來的努力(關注對方),新的行為產生需要有很多次練習和調整,我自己也曾經想過要放棄(關注自己),但就像你說的,一想到家庭的和諧,我又鼓起勇氣繼續堅持了下來(關注情境)。
小慧:從我傍晚剛下班時說起吧!你描述一下看到我當時是什么樣子?試著客觀描述下。
小銘:我看你回來挺累的。
小慧: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包括眼神、表情、身體姿勢、肌肉的緊繃程度、肢體動作的快慢與幅度、聲調高低與大小快慢,等等。
小銘有些為難:啊,這太難了!我就看了你一眼,覺得你挺累的。
小慧:這個情況就是“信息加工”—看了我一眼,就認定我挺累的。
小銘皺眉:難道不是嗎?面容憔悴,兩眼無神,眼睛一直盯著地面!
小慧: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的確會根據觀察到的一個瞬間做出自己的解釋,就像你看到我的樣子就認為我很累。這樣的信息加工會帶動你的感受。當你認為我很累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銘:我覺得有點愧疚。身為男人,怎么能讓自己的媳婦累成這個樣子!
小慧:聽你這么說,我心里暖暖的,謝謝你。對于這個“愧疚”,你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感受的感受)
小銘:對心生愧疚感到生氣,覺得男子漢大丈夫有什么可愧疚的!
小慧:嗯,對愧疚感到生氣。那你運用了什么溝通模式呢?
小銘:我想保護我自己,所以采用了習慣的指責溝通模式。
小慧:當你決定采用指責的溝通模式時,心里有沒有想到是什么樣的規則約束了你?(內心規則)
小銘:身為男人,要保護妻小!自己沒做到的時候,會有點心虛,心一虛就想捍衛自己。指責可以把你的氣勢壓下去,這樣就顯得我很強大。
小慧:原來是這樣啊!怪不得你會用很硬的口氣說,怎么這么晚才回來。
梳理完小銘的內在世界,小慧試著探索說起自己:聽見你的聲調那么高昂,又看到你的眉頭皺在一起、身體往后傾斜(客觀描述),我就想到,你可能因為我回來晚生氣了(瞬間解釋/信息加工)。這時,我感到很沮喪(感受)。每次下班,我一分鐘也不敢耽擱,直接往家里趕,可你一點兒也沒看見我的努力!對于這種沮喪,我感到有些擔憂(感受的感受),擔心自己的沮喪會影響家庭的氣氛,因為我一直在很努力地為孩子營造比較好的環境。
那一刻,我感覺壓力特別大,心里還記掛著一家人的晚餐,所以很想逃離當下,這是打岔的溝通方式(溝通模式)。如果是一致性溝通,我可以這么說:我知道你關心我,但你問怎么這么晚才回來讓我有點沮喪,我現在更關心我們的晚飯。一致性溝通真的不容易呀!
我對你說“好累”,其實想的是,這樣一來,你會不會主動說“晚餐我來準備!”這里有個屬于我的規則:我不用明說,你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內心規則)。
最后,小慧總結道:從剛才你的敘述和我自己的梳理,我很深刻地體會到信息會帶動感受以及接下來的反應!
保持察覺,記得核對
聽小慧說完,小銘深有感觸:我也來說說我的內在歷程。看到你垂著頭、眼睛低垂、聲音低低地說好累(客觀描述),我認為你在生我的氣(瞬間解釋/信息加工)。所以,心里想的是我關心你,你居然還生氣,這讓我也生氣起來(感受)。這份生氣讓我感到不安(感受的感受),覺得兩個人都生氣,是不是會影響孩子?
面對這份不安,我還是習慣性地武裝自己,假裝強大,所以采取了指責的方式(溝通模式)。于是,我理直氣壯地對你說“我也很累”。
談到這里,我發現,還是那種大男人不服軟的規條約束著我(內心規則)。
小慧:沒想到,這些簡單的回應背后居然有如此豐富的內在。我們的梳理真的是一次深層次的探索,原來,一句話說出口之前,居然有那么多心理活動。
小銘:是呀,平常都沒發現。這樣梳理下來好像有一個重點,信息加工影響了感受,感受帶動了后面回應的語言內容。
小慧:是的!當我們接收信息,看到對方的表情、身體姿勢等,聽到對方說話的語調、聲音的高低等,很容易用過去的經驗來解釋接收到的信息。而對這些信息的加工,則阻礙了我們真正的溝通。
小銘:信息加工的過程要怎樣才能避免呢?如果我們兩個沒有經過這樣的梳理,豈不是誤會大了?小誤會堆集成為大誤會,一定會影響我們的感情。
小慧:首先我們要察覺到自己的信息加工過程,分辨出客觀描述與瞬間解釋。對于瞬間解釋,我們需要思考是不是被過去的經驗影響。同時,我們也可以和對方做核對。當你說怎么這么晚才回來,我聽見你的聲調高昂,又看到你的眉頭皺在一起,身體往后傾斜(客觀描述),這讓我想到,你可能因為我回來晚生氣了(瞬間解釋/信息加工)。這時,我可以問問你,你是不是因為我晚回來而生氣啦?這就是核對!
小銘:如果你那時這樣問我,我一定會說:我沒生氣,我是心疼你!看起來核對挺重要的!
小慧:是啊。和孩子溝通也是一樣。我們很容易對自己觀察到的事情進行瞬間解釋和信息加工。我們要提醒自己做分辨,和孩子進行核對。
小銘:我們今天梳理的這個技術是什么?
小慧:薩提亞4大招牌之一—溝通要素。
小銘:真像溝通中的溝通。我整理了一下,對方進行信息輸入時,我們經歷了這些歷程:觀察→解釋→感受→感受的感受→溝通模式→內心規則,接著說出回應的語言。如果不是一個個梳理,我們很難發現自己的內在到底發生了什么,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從聽到對方一句話到做出回應,速度是非常快的。
小慧:確實如此。在快速回應中,只要保持察覺,記得核對,溝通起來一定可以更順暢!
又是一段深刻交流的時光,隨著夜幕低垂,小銘和小慧慢慢進入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