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黃志榮



【摘要】? 目的? 探究個體化現狀-背景-評估-建議(SBAR)溝通模式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患者居家照顧者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常州腫瘤醫院行PCI的109例患者的照顧者為研究對象,依據組間均衡可比的原則將照顧者分為對照組(57例)和觀察組(52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采用中文版LC-CADs量表以及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量表對家庭主要照顧著照顧行為(抽象行為、具體行為)以及照顧壓力負荷進行評價。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家庭照顧者指導、評價、代言、形成常規、保持平衡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家庭照顧者協助飲食、個人衛生、提供交通、舒適護理、教育自護、癥狀緩解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家庭照顧者心理壓力、家庭關系壓力、身體及個人時間壓力、情緒及經濟壓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可改善PCI患者居家照顧者的行為,減輕其照顧壓力負荷,對改善患者預后以及生活質量具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 個體化現狀-背景-評估-建議溝通模式;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居家照顧者;照顧行為;壓力負荷
中圖分類號? R5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19--03
Influence of individualized status-background-evaluation-recommend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 on home caregiver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Wang Jing,Huang Zhiro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Changzhou Cancer Hospital,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ized status, background, evaluation, recommend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on home caregiver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Methods? A total of 109 cases of caregiver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caregiver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57) and observation group (n=52)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and comparabilit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SBAR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LC-CADS and CSI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imary caregiver's behavior (abstract behavior, specific behavior) and caregiver's stress loa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guidance, evaluation, routine endorsement and bal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P<0.05). The scores of assisting diet, personal hygiene, providing transportation, comfort care, educational self-care and symptom relie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family relationship stress, physical and personal time pressure, emotional and economic stre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ized SBAR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home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behavior of home caregivers, reduce their caring stress load,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status-background-evaluation-suggestion communication mode;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rapy; Caregivers at home; Caring behavior; Pressure load
近年來,隨著人們膳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發病率呈升高趨勢,嚴重危害人類健康[1]。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以可靠的血管疏通效應以及微創性特點成為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雖然該項技術能疏通狹窄、堵塞的血管,但并不能有效解決冠心病發病的風險因素,仍有復發的危險。家庭照顧者作為患者的主要社會支持者,對患者實施監督以及心理社會支持,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但由于家庭照顧者負擔較重、心理壓力過高,直接影響照顧患者的質量[2-3]。因此,減輕PCI術后患者家庭照顧者的心理負擔,增加其勝任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護理問題。目前個體化現狀-背景-評估-建議(SBAR)溝通模式廣泛應用于麻醉復蘇室、日間護理、轉運護理、交接班管理等領域,可有效提高醫務人員的滿意度[4]。但是該模式在慢性病管理領域的應用較少。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對PCI治療患者居家照顧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常州腫瘤醫院行PCI的109例患者的照顧者為研究對象。依據組間患者及家庭主要照顧者基線資料匹配的原則將照顧者分為對照組(57例)和觀察組(52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PCI治療指征;②家庭照顧者為直系親屬,承擔主要照顧責任;③照顧時間最長者;④照顧者照顧對象為1人;⑤患者住院時間>5d。排除標準:①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者;②嚴重干甚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全身惡性腫瘤者;④中重度貧血者(血紅蛋白<90g/L);⑤家庭照顧者存在認知功能、溝通障礙者;⑥家庭照顧者為醫護或相關職業人員;⑦與患者為雇傭關系者;⑧智力障礙,不能完成有效問卷者;⑨依從性較差者。兩組患者和家庭主要照護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研究對象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干預,患者及家屬接受常規的護理教育,包括PCI術前、術后護理、心理護理、用藥指導、運動干預以及飲食護理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為期3個月,具體內容如下。
(1)現狀(Situation):根據PCI術后患者及家庭照顧者的現狀,分析其護理需求,目前大多數居家照顧者處于負荷狀態,心理壓力較大。主要因素為心理負擔、經濟負擔、社交負擔以及身體負擔等,對照顧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5]。
(2)背景(Background):PCI術后患者需要定期回院復查,照顧者需要對患者飲食、用藥、運動等生活起居實施監督,對照顧者以及患者帶來不便。家庭照顧者多為患者配偶、子女,缺乏照護經驗,居家照顧質量不高。此外,照顧者不收取報酬,導致家庭經濟收入較少,直接影響對患者的照顧質量[6]。
(3)評估(Assessment):根據PCI患者家庭照顧者壓力負荷現狀進行培訓,并評估培訓效果。主要評估內容包括家庭照顧技能是否提升、患者是否滿意、照顧者現狀是否有所改善,根據培訓結果及時調整培訓方案,每一階段的培訓完成后及時實施評估,直至改善家庭照顧者現狀為止[7]。
(4)建議(Recommendation):針對患者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負荷提出建議。①心理壓力:對照顧者實施心理疏導,與其他家庭成員交流,為主要照顧者提供關懷與幫助,提高其家庭關懷度以及心理一致感[8]。②身體及個人時間壓力:尋求其他家庭成員實施輪換照護,與照顧者共同分擔照顧負擔。同時鼓勵患者實施自我護理,為家庭照顧者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③情緒及經濟壓力:對于家庭條件許可的患者,可鼓勵收費性護理,并尋求其他家庭人員以及社會的幫助與支持[9]。
(5)加強院外治療:患者出院后第1月內每周訪問1次,出院后第2、3個月每月訪問一次。采用電話、微信或上門隨訪的方式了解患者飲食、運動、用藥等實施情況,對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負荷以及照顧質量進行評價,掌握其護理方式以及照顧行為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幫助照顧者解決問題[10]。
1.3? 觀察指標
(1)家庭主要照顧著照顧行為:包括抽象行為、具體行為。抽象行為采用Think-LC-CADs抽象行為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指導、評價、代言、形成常規以及保持平衡5個維度,共27個項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分,取各維度之和的平均值,分值為1~5分,分數越高表示照顧活動越多[11]。具體行為采用Task-LC-CADs具體行為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協助飲食、個人衛生、提供交通、舒適護理、教育自護以及癥狀緩解6個維度,共12個項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分,分值為1~5分,取各維度之和的平均值,分數越高表示照顧行為越好[12]。
(2)照顧壓力負荷水平:采用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主要包括心理壓力、家庭關系壓力、身體及個人時間壓力、情緒及經濟壓力4個維度,共29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評分,分值為1~4分,各維度分值越低表示照顧者壓力越小[13]。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家庭照顧者抽象行為評分比較
觀察組家庭照顧者指導、評價、代言、形成常規、保持平衡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家庭照顧者具體行為評分比較
觀察組家庭照顧者協助飲食、個人衛生、提供交通、舒適護理、教育自護、癥狀緩解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家庭照顧者壓力負荷評分比較
觀察組家庭照顧者心理壓力、家庭關系壓力、身體及個人時間壓力、情緒及經濟壓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冠心病是心血管常見病,雖然大多數患者在接受PCI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緩解甚至消失,但受多種疾病誘因的影響,冠心病并不能徹底治愈,導致病情易反復。因此,對冠心病患者實施有效的院外護理尤為重要。而居家照顧者不但要承擔患者繁重的日常照護責任,還需要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此外,工作、學習以及生活等多方面壓力導致居家照顧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4]。
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居家照顧者照顧負擔主要包括心理負擔、身體負擔以及經濟負擔等。居家照顧者需要大量的時間為患者做好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同時需要對患者運動、用藥情況實施監督、提醒,導致照顧者自身的社交時間較少,影響照顧者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隨著患者康復時間的延長,照顧者經濟收入減少,加之患者昂貴的醫療費用,增加了家庭負擔。SBAR溝通模式可指導患者學會自護,減少居家照顧者的照顧時間。通過與其交流,緩解其心理壓力,從而改善照顧者的照顧行為。本研究中,觀察組指導、評價、代言、形成常規以及保持平衡5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協助飲食、個人衛生、提供交通、舒適護理、教育自護以及癥狀緩解6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李靜等[10]研究顯示,SBAR溝通模式能夠消除ICU患者家屬不良情緒,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由此說明,SBAR溝通模式能夠提高患者的照顧行為。SBAR溝通模式通過對患者以及照顧者系統的評估,根據照顧者現狀,尋找其在護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實施具體方案后再評估,形成良性循環,改善患者現狀,減輕其壓力負荷。本研究中,觀察組心理壓力、家庭關系壓力、身體及個人時間壓力、情緒及經濟壓力4個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SBAR溝通模式能夠減輕照顧者壓力負荷。
綜上所述,個體化SBAR溝通模式可改善PCI患者居家照顧者行為,減輕其照顧壓力負荷,對改善患者預后以及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臨床借鑒。
4? 參考文獻
[1] 范青.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主要照顧者家庭堅韌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其護理干預[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21):36-38.
[2] Dr?es RM,van Rijn A,Rus E,et al.Utilization, effect, and benefit of the individualized Meeting Centers Support Program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caregivers[J].Clin Interv Aging,2019,14:1527-1553.
[3] 金晨,黃海燕.基于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的事情-背景-評估-建議溝通模式在神經內科溶栓患者交接班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11):17-19.
[4] 盧雁.炎癥性腸病患兒照顧者負擔水平與心理彈性相關性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7):48-50.
[5] Ko E,Fuentes D.End-of-Lif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oviders and family caregivers of home hospice patients in a Rural US-Mexico Border Community: Caregivers' retrospective perspectives[J].Am J Hosp Palliat Care,2020,37(5):329-335.
[6] 李春容,林少虹,盧瓊芳,等.MEWS評分聯合SBAR溝通模式在外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學,2019,41(19):2531-2533.
[7] Lucero RJ,Fehlberg EA,Patel AGM,et al.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ersons living with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J].Alzheimers Dement (N Y),2018,5:1-12.
[8] 李文,楊珍.焦點式解決護理模式對老年冠脈支架治療患者心理彈性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河北醫藥,2020,42(18):145-147.
[9] 陳敏.SBAR溝通模式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護理床頭交接班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2):265-268.
[10] 李靜,李瓊茜,郭寶明.SBAR溝通模式對ICU患者家屬不良情緒與認知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0):45-47.
[11] 羅世香,蘇蘭若.透析病人主要照顧者照顧性行為評估表的信效度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28):2627-2629.
[12] Kang A,Yu Z,Foo M,et al.Evaluating burden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aregivers of patients receiving peritoneal dialysis[J].Perit Dial Int,2019,39(2):176-180.
[13] 張慧芝,張睿,李崢.中文版照顧者負擔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28):2972-2975.
[14] 楊敏.個性化“現狀-背景-評估-建議”交流模式聯合微信平臺對普外科醫護人員交班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7):3091-3094.
[2022-03-16收稿]
作者單位:213001 江蘇省常州市,常州腫瘤醫院心內科(王晶);放射介入科(黃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