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圓圓

前段時間,我帶著兒子參加了他班級發起的親子愛心義賣活動。班上每個小朋友可以把自己不需要的學習用品或玩具帶到“集市”上進行售賣。義賣所得的善款用來幫助偏遠山區的兒童。我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便帶著兒子參加了。
義賣活動的頭天晚上,兒子在家里翻箱倒柜,精心挑選了很多玩具,甚至將他最心愛的變形金剛都放到了義賣箱里。看得出來,兒子對這次的義賣活動特別重視。我也為兒子這樣的舉動感到高興。
活動當天,兒子熱情高漲。手腳麻利地擺好攤位,然后一邊吆喝,一邊晃動著手中的變形金剛。不一會兒,有一個小朋友走了過來,兒子高興得眉開眼笑。可這時,一陣音樂聲響起,這位小朋友馬上又被鬧鬧手中的音樂盒吸引了。最終,這名小顧客買了鬧鬧的玩具。
鬧鬧是兒子的同桌,這次義賣,兩個人的攤位相鄰。兒子見鬧鬧先做成了第一筆生意,小臉頓時就拉了下來,而且還氣急敗壞地摔了自己手里的玩具。我見狀趕緊安慰兒子:“別著急啊,活動這才剛剛開始。我們再等一會就會有顧客上門。”可是,不管我怎么勸慰,兒子的情緒始終沒有好轉。過了一會兒,有小朋友向他詢價,他竟然因為推銷不成,對人態度粗暴,還險些與人發生肢體沖突。
兒子的狀態越來越差,活動還沒結束,兒子就拉著我要回家。到了家,老公見我倆躊躇滿志地出去,垂頭喪氣地回來,便趕緊打聽我們活動的“戰況”。于是,我半敘述半吐槽地把兒子的“精彩”表現講給老公聽。沒想到,老公聽完我的敘述,竟然十分平靜。
老公想了想說:“老婆,兒子現在做事非常急躁,我不止一次跟你提過,這回你感受到了吧?這都是你的‘比賽法給害的。”我十分不解,這和我的“比賽法”又有什么關系呢?老公接著說:“兒子現在把任何事都看成比賽,稍微落后點心里就不舒服。他今天一定是看鬧鬧比他先完成第一單就著急了。結果,他越是急躁,把事情弄得越糟。”
“比賽法”是我最得意的育兒方法。從兒子兩歲起,我就和他一塊兒比賽。小學前比吃飯、比穿衣的速度。等他入了學以后,我就跟他比背課文的速度,比寫作業的速度。總之,什么事都要比一比。現在,兒子已經養成了速戰速決的做事習慣,從不拖沓。
我們家長群里經常有家長抱怨自家孩子做事太磨蹭,寫作業甚至寫到晚上11點過。每當這時,我總會得意地向他們“兜售”我的“比賽法”。大家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可以試試。只有老公一聽到我的“比賽法”,就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我從前對自己的育兒方法很自信。但這次義賣事件,讓我真正看到了兒子身上的急躁。我多年來一直追求速度,總是不停地催促孩子“快跑”。現在我開始反思,我這樣做是否給兒子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為了改變兒子急躁的脾氣,我特意給他報了一個素描班。我想著,畫畫應該能夠培養孩子的細心和耐心,能夠讓孩子的心靜下來。但是,幾堂課下來,收獲并不理想。素描課上,兒子總是第一個提交作品。兒子完成的作品,不是少畫了點什么,就是靜物都變了形。一看就是匆忙應付之作。我和他爸爸都勸他慢慢畫,但是兒子卻說:“媽媽,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想浪費時間。”
我整天愁眉苦臉,思索著如何能讓兒子“慢”下來。老公苦笑著對我說:“你成天催孩子快點干這個,快點干那個,孩子連看個動畫片都要快進,現在你想讓他慢下來,恐怕沒那么容易。”老公提到動畫片,我突然想起兒子很喜歡看的一部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每當電影里的“閃電”出現,都會逗得兒子哈哈大笑。有了,我就給兒子制定一個“閃電”計劃。
當天晚上,我就帶著兒子重溫了《瘋狂動物城》這部影片。并且,在觀影后,我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兒子,我覺得閃電先生的生活方式值得借鑒。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最重要。咱們也制定一個‘閃電計劃怎么樣?”兒子聽完我的話,覺得很新鮮。于是愉快地同意了我的提議。
說干就干。我撕掉兒子桌上的學習時刻表,并換上了新的。以前,我把兒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用老公的話來說,兒子每天“公務”太忙,每件事都是無縫銜接。這次,我決定反其道而行。我規定,每一項學習小任務,兒子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時間才能提交。比如,一張試卷必須寫滿一個小時以上才能交卷,然后再換下一個小任務。吃飯必須吃二十分鐘以上。無論做什么事,我都叮囑兒子:“不要著急,充分感受慢節奏生活的美好。”
剛開始幾天,由于新鮮,兒子很樂意配合。可是沒過一個星期,小家伙就被我的“閃電計劃”弄得有點崩潰了。他就如一輛疾馳的列車,在毫無征兆下被迫來了個急剎車,這讓兒子感到無所適從。老公以嘲笑的口吻對我說:“看來,你的‘閃電計劃要失敗。”
兒子的狀態讓我也不知所措,我又去咨詢了做教育行業的朋友。朋友對我說:“這脾氣也太急躁了,孩子急躁的脾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幫助孩子轉變,自然也不會一下就看到效果啊。孩子又不是機器,你一按按鈕,他就自動調整好做事的速度。”
其實,做父母的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每個人都在用一生的時間參加一場馬拉松。在教育這條跑道上,更是如此。于是,我暗暗下了決心,這次,我不再急于求成,要陪孩子打一場持久戰。
在朋友的建議下,我再次把孩子學習桌上的時刻表撕了下來。因為朋友對我說:“不管你認為你給孩子規劃的時刻表多么科學、合理,對于孩子來說,這都是一種無形的控制,會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的情緒中,當然無法放松地靜下來享受學習的過程。”
另外,我也聽從了老公的建議,把我給孩子報的各種速成班都取消了。老公笑著說:“你看你給兒子報的這些班,找的這些小視頻,什么10分鐘背200個單詞,20分鐘讀懂一本世界名著。我聽著都感到焦慮,更何況孩子呢?”
在吃盡苦頭后,我終于把兒子的時間還給他自己。我對兒子只提一個要求:每天把老師布置的作業保質保量地完成。其余的時間可以由他自己安排。于是,兒子每天寫好作業以后,就笑嘻嘻地下樓找同學踢球。說實話,才幾周下來,我就從細枝末節中看到了孩子的變化。兒子比以前愛笑了,寫字沒有以前潦草了。而且待人接物也比以前有耐心了。
兩周前,我在網上給兒子買了一套中英對照版的圖書《哈利·波特》,兒子愛不釋手。現在每晚睡覺前,我都陪他讀半小時。一段時間過后,我和兒子的收獲都不小。這也讓兒子感受到了堅持做一件事的意義。兒子笑著對我說:“媽媽,咱們現在這個‘閃電計劃,我喜歡。”
我聽了兒子的話后,感到非常的慚愧。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在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里,他們都能夠感受到家長對生活的態度。現在,焦慮成癮的家長有很多,試想一下,長期在某種焦慮情緒籠罩下生活的孩子會養成什么樣的性格?如若我們家長自己不先慢下來,用一顆寬容且平和的心態學會“慢養”孩子,那么,制定多少個“閃電”計劃都徒然。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