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銘沁

作為汽車、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或傳統或新銳的硬核領域交匯點,再疊加5G、人工智能等時新技術,飛行汽車以新能源飛行器的卓然之姿,傲然振翼廣域新藍海,有望掀起波瀾壯闊的出行革命。
可以坐的大型無人機?
電動化、智能化之后,汽車行業的下一個突破口是什么?已有百年歷史的老概念——飛行汽車挾著未來十年萬億級別的市場預估值回歸,雖然,它還未能回答自己更像汽車還是更像飛機的“簡單”問題。一些已見雛形的飛行汽車產品甚至就是由四軸無人機延伸而來,事實上,業界亦有將無人機劃分為消費級無人機、工業無人機、飛行汽車三種形態的說法。
飛行汽車的核心仍是汽車么?廣義而言,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飛行汽車,是指面向低空智能交通和未來立體智慧交通的運載工具,主要包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和陸空兩棲汽車兩大類型。而高升力構型、輕質結構、高適應性的智能化陸空兩棲平臺技術,是飛行汽車平臺技術的研究重點和主要發展方向。此時,小鵬汽車所提出的“飛行汽車90%的情況下,是開車;10%的情況下,是飛行”稍顯片面。
無論如何定義,飛行汽車都是典型的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與資本密集型產業,難度指數也因此拉滿,即便早在1910年飛行汽車就被申請了第一個專利,但一百多年過去了,汽車發展新浪潮都迭代數次,飛行汽車的成熟產品仍遙遙無期。
不過,業界專家也提出了明確的應用發展路徑,“飛行汽車的應用宜先載物后載人。低空物流是飛行汽車當前示范應用的最佳場景,既可以實現大規模應用,對安全性等的要求又相對較低。低空物流應用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和經驗將為飛行汽車提高安全性提供重要的基礎。載人示范應用,先從應急救援等專業特種領域開始,然后走向大眾運輸領域,可能是一個比較合適的載人示范應用途徑?!?/p>
需求側和供給側的疊加為飛行汽車領域的爆發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當下,全球有超過200家企業或機構在研發約420種型號的飛行汽車產品。從豐田、奧迪、戴姆勒、保時捷、通用、現代到空客、貝爾、波音、巴西航空工業、卡特、中國商飛,再到谷歌、Uber、英特爾等,科技企業、航空企業、傳統汽車企業、造車新勢力等都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并試圖早日量產。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中心副教授王鵬剖析各方的投資布局理念時認為,“大量車企、科技公司聚集在這一塊,從前沿技術的角度來說,飛行汽車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交通方式;從研發角度來說,提前做好基礎研究,包括軟硬件設備、法律法規研究,未來行業發展起來,即使不生產,也可以做相關服務,從行業中分一杯羹?!?/p>
飛行汽車的巨大潛力也為電池廠商提出了新要求,飛行器的電池技術遠比汽車電池技術更復雜,需要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功率密度、更寬的溫度范圍、更高的安全性,以及需有更高的放電速率支持起降。目前福特汽車已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電動汽車飛行充電系統專利。
羅蘭貝格認為到2025年將有3000輛飛行汽車投入使用,之后數量將呈指數級增長,到2050年全球將有近10萬輛飛行汽車上天。但有一個需要雄心勃勃的各方謹記的問題是,飛行汽車發展涉及航空器、汽車和交通等不同領域的規則更新與適應。民航適航認證獲取不易,而今的無人機放飛申報都頗顯困難,飛行汽車加入低空空域顯然難上加難,相關監管事務宜早日提出予以推進,如“航線”制定、空中行駛規則、事故責任劃分、空中執法手段等。
飛向未來的科技新風口
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開始在城市空中交通產業上發力,以緩解各自日漸嚴重的城市交通問題。美國在2005年就成立新一代運輸系統研究所,并得到制度上的大力支持,逐漸有成果產出,2016年,Uber提出“Uber Elevate”城市空中出租車計劃風靡全球。韓國在2020年發布《韓國型城市空中交通藍圖》,并將2025年定為空中出租車商業化元年,據韓國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如果啟動城市空中交通,首爾市平均移動時間將比搭乘汽車的時間減少70%,每年可節省429億韓元交通成本。
國內政策方面同樣利好不斷。今年3月,交通部印發的《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到要部署飛行汽車研發,突破飛行器與汽車融合、飛行與地面行駛自由切換等技術,以搶占前沿裝備發展的先機。中國民航局近日發布《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發展路線圖V1.0(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要開展以城市通勤運輸為代表的短距離載人無人駕駛飛行應用示范;計劃在2025年之前,實現統一的時空基準,提升無人駕駛航空器安全自主飛行能力和航行保障能力,降低運輸成本;具備垂直起降功能的起降場廣泛出現,在空域、基礎設施等資源方面得到結構性改善的前提下,實現低空空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靈活使用,無人駕駛航空器航路航線劃設標準迭代演進。
過去兩年,我國共有8家飛行汽車企業獲得融資,資金支持無虞,唯期望技術取得真切進展。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中國通用航空產業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張揚軍認為飛行汽車是當今我國為數不多的能夠和國際創新保持同步的重大創新技術之一,由此建議“結合飛行汽車的戰略研究,通過設立飛行汽車研究專項,整合航空、汽車和交通等多個領域的優勢資源,構建跨界融合的飛行汽車科技創新體系,開展重大問題的聯合攻關,協同突破新能源動力、陸空兩棲平臺和三維智能交通等關鍵基礎技術,統籌發展地面智能交通與低空智能交通的共性交叉技術。”而對于有愿景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如吉利、小鵬、長城汽車、廣汽研究院等而言,實現飛行汽車的技術突破只有兩個步驟,“沒有的東西我們要研發;有但是很貴的那些設備我們要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