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重要論述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規劃了宏偉藍圖,也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自本期起,我們特設《“平”語近林》欄目,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匯編刊發。
中國將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經常說,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以赴加強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中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中國去年成功承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為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了貢獻。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中國將踐信守諾、堅定推進,已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還將陸續發布能源、工業、建筑等領域具體實施方案。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1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有序開工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中國將破立并舉、穩扎穩打,在推進新能源可靠替代過程中逐步有序減少傳統能源,確保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中國將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共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習近平2022年1月17日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習近平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的講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連續10年同大家一起參加首都義務植樹,這既是想為建設美麗中國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始終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為現實。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必須鍥而不舍、馳而不息。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現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鞏固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推動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植綠護綠、關愛自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弘揚塞罕壩精神,繼續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工作,創新方式方法,加強宣傳教育,科學、節儉、務實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各級領導干部要抓好國土綠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讓錦繡河山造福人民。
—習近平2022年3月30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的講話
海南要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對熱帶雨林實行嚴格保護,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豐碩成果。
—習近平2022年4月10日至13日在海南考察時的講話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習近平2022年6月5日致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的賀信
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四川地處長江上游,要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
—習近平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時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