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圖書集成》,是清朝康熙年間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年)編纂的大型類書。歷時二十八年,共一千卷,目錄四十卷,分六編三十二典,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類書之“類”,是《墨子》“達、類、私”三分范疇之一。《黃帝內經》有言:“援物比類。”中國古典類書,是“援物比類”寶典。
類書出于雜家,優(yōu)于雜家。焦竑《國史經籍志》說:“雜家出自一人,類書兼總諸籍。”中國古典類書,與西方《百科全書》不同,它并非權威專家撰寫詞目的專文匯輯,也不提供結論性指導意見。而是“把歷史文獻上的各種資料,分類匯輯在一起。”給研究者留下廣闊余地。
《古今圖書集成》這樣的“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非史、非子、非集。”每一類目,均非單純的專科資料。其《樂律典》,以“匯考”“總論”“藝文”“記事”“選句”“雜錄”“外編”名目,包含二十四史《樂志》《律志》,綜合諸多文獻,匯輯歷史學、文獻學、語言學、訓詁學、文藝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神話學等等資料。
中國古典思維之長,在比類綜合。中國古典類書之長,在薈萃諸籍。類書,實開跨學科研究先河。重視類書,是中國學者優(yōu)良傳統(tǒng)。
隴菲與類書之緣,要感謝恩師黃騰鵬先生。
黃騰鵬先生,祖籍廣東順德,越南河內生人。1955年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畢業(yè),分配至蘭州甘肅師范大學音樂系任西方音樂史教職。1958年師大音樂系并入蘭州藝術學院,與時任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歌唱家李夢熊先生,中文系教授、美學家洪毅然先生一起,組織中國最早的敦煌藝術研究小組。1959年又出任《甘肅藝術志》編輯辦公室音樂舞蹈編寫組副組長,負責《甘肅音樂志》。蘭州藝術學院《創(chuàng)作與研究》1960年第1期,曾發(fā)表先生專論《談甘肅悠久的音樂歷史》。《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是先生那個時期購得以備參考。
黃騰鵬先生借助《樂律典》,廣泛瀏覽歷史文獻,深入考察民間音樂,早在60年代初,即大體梳理了甘肅古代樂史脈絡,大體總結了甘肅民間音樂概況。
先生概括總結:
盛行于西北五省的秦腔,據(jù)近代戲曲史家考證,它實源出于甘肅腔調。歐陽予倩在《中國戲曲研究資料初輯》序言中說:“乾隆年間四川花旦魏長生帶到北京的西秦腔可能是陜西的西路梆子,是起源于甘肅的腔調。”同文又說:“秦腔有悠久的歷史,所謂‘秦聲,古已有名。秦腔戲的形成遠在皮黃戲之前,秦腔不僅有獨特的腔調,秦腔戲的結構也與雜劇傳奇完全不同。”所謂“秦聲”,見史載于《隋書·音樂志》,是晉末流散于甘肅民間的中原漢族歌調,其歷史的確非常悠久。此文中所謂“秦聲”即甘肅腔調,它很可能是漢族歌調和西域音樂相混的歌調,起源于隋唐。
為回、漢、東鄉(xiāng)、保安、撒拉等族人民喜愛的“花兒”(又名少年),就是甘肅最盛行的山歌,以臨夏、臨洮、岷縣尤為盛行,被榮稱為“花兒的故鄉(xiāng)”。由于民族和地區(qū)的不同,又分有河州花兒、岷洮花兒、東鄉(xiāng)花兒、撒拉花兒和保安族花兒等。
黃先生有關甘肅地方音樂史研究的先見之明以及他對類書的重視運用,均于隴菲有開蒙啟迪作用。
隴菲《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樂器考》問世,先生非常高興,向我表示祝賀。得知我正在著手撰寫《古樂發(fā)隱——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樂器考證新一版》,更是擊節(jié)贊賞,遂慷慨賜贈他珍藏二十余年的《樂律典》十卷(第731—740卷),以為襄助。
領悟恩師惠賜深意,遂始搜購各種類書,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酉陽雜俎》《大唐新語》《事類賦》《文苑英華》《太平廣記》《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記纂淵海》《丹鉛雜錄》等等。通覽、熟悉《樂律典》之《樂志》《律志》,以及其他類書和相關史籍,視野逐漸擴展,思路更加清晰。從此,開始逐漸把握中國樂史總體脈絡,確定中國樂史研究方略。
錢鍾書先生曾說:“為學總須根柢經史,否則道聽途說,東涂西抹,必有露馬腳狐尾之日。”
丘瓊蓀先生亦云:“有意于了解歷代音樂概況者,有志于研究我國音樂史、樂律史、樂制、樂器、樂調、民族音樂、外域音樂,乃至歌曲、舞蹈、戲劇、散樂曲藝等等之興亡及其衍變流轉情形者,請先于歷代《樂志》《律志》中求之。”
其所言之理,當如陳寅恪先生所說:“自昔長于金石之學者,必為深研經史之人,非通經無以釋金文,非治史無以證石刻。群經諸史,乃古史資料多數(shù)之所匯集。金文石刻則其少數(shù)脫離之片段,未有不了解多數(shù)匯集之資料,而能考釋少數(shù)脫離之片段不誤者。”
領悟先賢箴言,惠蒙恩師賜贈,繼承中國古典學者重視類書優(yōu)良傳統(tǒng),隴菲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成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
若要真正研究某一特殊的對象,則必須從發(fā)生、沿革、比較三個方面予以深究。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追溯其源,從歷史學的角度跟蹤其變,并運用比較的方法,看其與同類或不同類事物的異同之點。
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必須以樂聲、樂譜、樂器、樂典、樂像、樂俗六項樂史資料相互叢證,并主要以樂典詁訓、樂器考證、樂像觀摩為主要研究領域并旁及參考當代原始民族之樂俗。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對樂典資料以及浩如煙海之經史子集的通覽、熟讀。
黃騰鵬先生已經作古,他惠贈之《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使我受益無窮。故當隴菲又一本樂史研究專著《古樂顯微》問世之際?輯,特撰此專文紀念恩師黃騰鵬先生。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頁。
《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轉引自《中國古代的類書》,第5頁。
隴菲(牛龍菲)《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樂器考》,蘭州:甘肅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隴菲(牛龍菲)《古樂發(fā)隱——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樂器
考證新一版》,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錢鍾書、陳衍石遺說《石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年版,第31頁。
丘瓊蓀 《歷代樂志律志校釋》之《序》,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版,第9頁。
陳寅恪《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續(xù)稿〉序》,《陳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館從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第230頁。
同,第169頁。
隴菲(牛龍菲)《“高文明”社會中的民族、民間音樂研
究》,《交響》2000年第3期,第7頁。
隴菲《古樂顯微》,香港中華書局2022年版。
隴菲 音樂學家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