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儉 趙芯
隨著新航路開辟而形成的三角貿易的周而復始,黑非洲音樂以其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和藝術生命力,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音樂尤其是對整個美洲大陸近現代音樂和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藝術的發展。有鑒于此,本文擬以用人類學文化批評、民族音樂學比較研究等方法,對迄今為止國內僅見的兩本“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音樂研究專著給予分析比較與闡釋評價;探求世界民族音樂研究雙視角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成效,就教于方家!
一、內容構成與成書特點
《非洲音樂》由加納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民族音樂學家J.H.克瓦本納·恩凱蒂亞用英文撰寫,1974年在美國紐約出版發行,是迄今所見世界范圍內公開出版發行的第一部系統論述黑非洲音樂的專著。中文版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學者湯亞汀根據諾頓公司版本于1979年9月翻譯完成,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出版發行(以下簡稱《恩著》)。《恩著》以個人對黑非洲不同地區音樂親身體驗為依據,以當時的錄音音響、研究論著和期刊資料等文獻為參照,重點探討非洲傳統音樂的藝術形態特征及其與相關社會文化的關系。作者將龐大的非洲音樂視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對局部區域性音樂有所取舍,重點探討最為熟悉的地區音樂特色,形成一部“通論”性質的著作。
簡短的序言之后,作者在第一部分對非洲音樂的形成背景進行了追溯,將音樂表演行為置入熱帶大陸特定的社會文化、風俗禮儀活動之中,從非洲音樂的傳統起始,詳述非洲大陸與其他地域之間的聯系。由于非洲種族、社區眾多,且各個地方語言、風俗、宗教等不盡相同,形成了非洲各部族諸社區在音樂傳統上的差異性。作者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盡可能多地對不同國家部族給予例舉,并闡釋非洲音樂音聲與其賴以生存人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對傳統非洲社區內的音樂,從名稱選擇、社會對音樂的制約、音樂活動的范圍及演出場地、演出團體、音樂家的選擇、補充、訓練等都作出盡可能清晰的描述。
樂器作為任何一種音樂文化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載體和人文基礎,《恩著》第二部分就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著重介紹了非洲音樂表演中所使用的的樂器。作者由非洲樂器資源起始,根據各種樂器的相關特點加以區分;并借用民族音樂學家薩克斯-霍恩博斯特爾的樂器分類法,分別以膜鳴、體鳴、弦鳴、氣鳴四大板塊,將樂器的名稱、樣式、分布、來源及性能特點等加以說明。同時還特別強調在許多非洲社區中,由于物質條件及歷史習俗等因素影響,非洲人常常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生產用具或日常使用的生活物品等相互撞擊、敲打或摩擦而當作樂器使用,或者拍打自己身體的相關部位發出不同的聲響作為樂器也是十分常見。
音樂本體是體現音樂特征的最直接形式,非洲音樂有屬于自己獨特的魅力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結構的獨特性。非洲音樂的獨特性是在日積月累的音樂活動中形成的,口耳相傳,又不斷經過后人的擴充、完善。書中第三部分作者分別從器樂曲和聲樂曲兩方面并結合非洲藝術審美的主張,對音樂中獨特的節奏、時值、旋律等方面做出十分精當的分析和論述,充分彰顯非洲民族音樂學家在非洲音樂形態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扎實的本體研究功力。
由此,《恩著》進一步將著眼點投向非洲音樂與非洲相關藝術的關系的探討。關于非洲語言聲韻對旋律音調的影響,認為非洲語言的節奏和語調決定非洲音樂的節奏和旋律。關于歌詞內容對歌曲題材類型的決定性作用,作者用搖籃曲、寓意歌曲、歷史歌曲和一般歌曲四種不同體裁來說明,在書中展示大量的歌詞范例并加以分析。關于音樂和舞蹈之間關系,強調非洲音樂的傳統是詞、曲、舞三者之間密切關聯、形影相隨的。關于“舞劇”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禮儀展演類型,即將音樂與舞蹈運用于禮俗儀式過程,完全不同于藝術舞蹈的舞臺化表演。為了更全面地普及非洲音樂知識,《恩著》還針對音樂演出活動中所采用的各種傳統方式,細致地描繪了這些音樂在什么場合下演出,演出形式及具體如何進行。
《從“撒哈拉”往南走——黑人音樂偶拾》是中央音樂學院李昕教授撰寫(以下簡稱《李著》),這是中國音樂學者專事非洲音樂研究的開山之作。全書在關注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基于音樂學人共時的視野,將學術目光同時投向當代非洲流行音樂文化,為讀者展示了一個較為全面、立體的非洲黑人音樂的現實現況的真實風貌。
《李著》關注的重點同樣是非洲傳統音樂,作者圍繞著兩條基本思路展開。一是從形而上的層面對非洲黑人音樂文化風貌的綜合把握,即正文的第一、二兩部內容。第一章從歷史民族音樂學的視角,討論非洲傳統黑人音樂的一般性特征。通過分析殖民時期外來文化對非洲原初文化的“沖擊”所帶來的變異的影響及至民族獨立后非洲文化基因重新“整合”而獲得重生的過程,從中窺察熱帶大陸音樂文化的共性;基于特定地理環境從樂器制作、演出方式、藝術實踐等方面分析不同種族音樂的差異性,由此展開音樂形態本體的探知;最后從音樂審美的視角,對黑人傳統音樂的藝術特征作出切合實際的評判。第二章從文化人類學視角出發,透過熱帶社會文化與黑人生產勞作、日常生活關系,以兒童的音樂、勞動音樂、法庭上的音樂、祭祖儀式的音樂、音樂中的巫術文化和成人儀式上的音樂等類型為例,深度認知黑人音樂的生發、存在、功能,回答黑非洲音樂與尼格羅黑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第二條思路是基于形而下對非洲黑人部族群落文化中不同音樂風格的研究,即正文第三、四章內容。雖然可以把非洲黑人文化視作一個整體,但在地理環境相近、人文屬性相通的大背景下,依然存在著因部族語言、人種習俗不同而天然形成的文化風格地域差異性。由于非洲各國推翻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較晚,作為獨立國家存在的觀念尚在樹立過程之中。有鑒于此,《李著》借鑒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默多克(G.P.Murdock)關于非洲文化的13種分類,從中選定了約魯巴人、恩古尼人、俾格米人、豪薩人、巴干達人和馬爾加什人等六個具有代表性的部族人種群體為切入對象,力求通過對此六個部族傳統樂種和樂器的探究,將豐富絢爛的黑人部族音樂藝術特色給予概括性呈現。絢爛多姿的部族音樂文化離不開特定人群特有的思維模式,特別是依此而創造的表演形式、樂器和樂種,如“格里奧”的使命、曼迪文化與“賈理”手指的藝術——肖納人的“姆比拉”音樂、會說話的鼓、埃塞俄比亞的教堂音樂、復合的音樂等,均成為作者重點描述的對象。20世紀以降,黑非洲傳統音樂的現代化轉型勢在必行,《李著》直面這種既成事實的變化,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哈萊夫”風格、“珠珠”音樂、“剛果之聲”“奎拉”音樂、肯尼亞的吉他音樂等流行音樂文化,給予重點評介。
二、寫作意義與學術價值
如眾所知,在《恩著》出版之前,尚無一本關于非洲音樂全局概覽性的論著,而廣大的音樂愛好者、青年學者甚至專業音樂學者都十分期待此類著作的早日問世;該書于1974年推出無疑是非常及時而必要的。
出生成長于加納南部的恩凱蒂亞,是熱帶非洲土地上音樂文化最真實而直接的感受者,是絕對意義上的“局內人”。23歲后,他帶著強烈求知欲走出相對封閉的非洲,負笈英倫而接受西方現代高等教育,極大地開拓了國際化學術視野,打下堅實深厚的人文社科素養基礎。1958—1959年,他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進修學習音樂人類學,“文化價值相對主義”深植于心,價值觀念上徹底沖破了“歐洲中心主義”桎梏的影響。留美歸國后,恩凱蒂亞的音樂學術開始嶄露頭角,先后出版了《加納的非洲音樂》(1962年)、《加納阿肯社區的擊鼓》(1963)、《音樂、舞蹈與戲劇:加納表演藝術之考察》(1965)等多部著作,1963年晉升為加納大學教授;在不斷學術積累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令世界音樂學界矚目的黑人音樂研究的重量級人物,1965年榮任加納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1968年受聘擔任洛杉磯南加大音樂系和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曾應邀到哈佛大學講學。
有了扎實的母語音樂田野調查的基礎及十數年學術研究經驗,恩凱蒂亞便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以“文化價值相對主義”觀念作指導,走出并避免歐洲老一輩音樂學家所固守的“歐洲中心論”極端偏見的不良影響,運用文化人類學之考古學、人種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法,將非洲傳統音樂視作一種文化置入到熱帶大陸特定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之中,對非洲相關主要部族給予歷史、文化與音樂形態的全局性關照和多層次的綜合分析。
站在民族音樂學的視角將其身份置于非洲音樂大背景中進行著“局內人”與“局外人”的角色轉換,作者既有作為“本我文化”主體親身體驗感受的經驗,也有面對“他文化”時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各類活動的參與,在與各種文化接觸的同時進行了大量的田野工作,為其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毋庸諱言,作者對非洲音樂與社會文化背景關系的描述、對民族音樂學德國學派代表薩克斯-霍恩博斯特爾創造的“體鳴、膜鳴、氣鳴、弦鳴”之樂器分類法的吸收運用、對非洲音樂形態結構的音樂分析以及語言音調、腔詞關系和音樂活動表演方式等的論述,無不凝聚著智慧的光華和體系化的理論話語構建,由此形成了《恩著》最為重要的學術品質,充分彰顯了留學英美后的恩凱蒂亞在方法論觀念上的先進科學性、國際前沿性。
與之相對應,由我國各省市65位學者組成的學術團隊集體攻關共同編纂的《民族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年版),因受時代阻隔,其研究的出發點和方法論依然是傳統音樂形態學的理論思維和研究理路,學術方法論觀念上未能及時與世界接軌,這個缺憾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才得以彌補。兩本非歐體系的民族傳統音樂論著成書時間上相差僅僅十年,但卻宛如隔世之別。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恩凱蒂亞幾乎是憑借著一己之執著的學術精神,開創性地書寫了學術分量極為厚重的劃時代著作,為世界奉獻了一把打開黑非洲音樂之門的金鑰匙。
《李著》作為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唯一介紹非洲音樂的著述,是一部“跨文化”學術成果,以“局外人”視角向讀者闡述非洲的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二者雖然身份不同,但面對同一研究對象都能夠在“融入”與“跳出”的過程中客觀、公平地對待人類文明,從音樂所處之文化的“內部”與“外部”兩個視角進行觀照,同時也在他們不同的視角中看出對待同一問題“局內人”與“局外人”各自所存在的優勢與局限。
《李著》寫作立意是多方面的。作者希望它既有一定的學術水準,可以滿足科研的需要,又是一本非洲音樂普及性的通俗讀物。書中展開的話題有較多是隨筆性的,寫作形式靈活,既有豐富的知識性,又有濃郁的趣味性,在包括深邃的文化涵義之際,又體現出一定的理論思辨能力,敘與論結合,使內容更加有說服力。整本書以文化價值相對論作為理論基礎,突出中國學者的他者目光,對非洲音樂的源頭、傳統、審美、當代發展、特點等都作出獨到見解。
由于其寫作方式及內容相對更具有大眾愛樂普及性質,有意無意間便會聯想到中國的母語音樂文化。例如在講到黑人傳統聲樂中的“一領眾和”演唱方式能夠想到中國傳統音樂中號子的演唱方式,再如黑人音樂中有專門用于治療的儀式,由此想到蒙古族安代舞也有著相似的作用,等等。正是因為相似性,作者在對自己的身份定位時,認為自己始終是“局外人”,但同時又覺得自己并沒有完全出局。中國與非洲的發展史有許多類似之處,二者的文化中都保留著傳統封閉性社會結構的影響,同樣面臨傳統文化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關系問題,需要理智地尋找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點。通過研究黑人音樂進而觀察黑人文化,然后形成對擁有多民族地區不同文化形態的客觀認識,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這些因素也是在黑人音樂的研究中能夠置身“局內”的理由所在。
兩本非洲音樂著作雖在文化身份、編寫立意、寫作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但也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共同之處。其一,《恩著》和《李著》都將黑非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描繪出黑人音樂的基本輪廓,找到其音樂文化中許多“共性化”的表現方式,這些共同因素作為黑人民族文化心理積淀的歷史遺存,成為人們識別黑人傳統音樂主題風貌的重要參考依據,結合對社會和文化的綜合分析,觸摸到黑人傳統音樂生命的脈動;其二,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民族音樂學界一直強調將音樂學與民族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學科結合起來,將民間音樂的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兩本書的創作過程中這種思維方式都貫穿始終;其三,相關信息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是研究的開始,深厚的文獻功底是研究的必備條件,由此體現出作者相當全面的理論素質和修養。兩位作者都充分借助已有的錄音、論著、樂譜、期刊文獻等資料,恩凱蒂亞更是以親身體驗進一步論證、擴充,李昕則在歐洲訪學期間與同行不斷交流、接觸形形色色的黑人音樂以及借助網絡彌補材料方面的不足。
恩凱蒂亞的多重學者身份使他在寫作中能夠以更寬廣的視角、更多樣的方法手段省察和審視音樂事象,書中提及的諸多問題對于每一位希圖了解非洲音樂文化的學人而言,都是具有知識性和文化性雙重啟迪意義的。由于非洲大陸地域遼闊、音樂資源極其豐富,既往研究成果十分豐厚而紛繁龐雜;因此,對于僅在某一領域有興趣的人而言,作者在附錄中給出了研究文論篇目;而對某一社會、國家或某種樂器感興趣的讀者,則為其推薦著作及唱片。同時作者還考慮到讀者可能會因不熟悉非洲國家和非洲文獻中出現的種族名稱,而影響或延緩閱讀的速度,特別在書中加進了許多注釋,并在附錄中列出語言分類圖、種族分布圖以及書中有關民族的地理位置一覽表。所有這些細微而周到的書寫和編排,充分體現了作者嚴謹的學風和對讀者親切的人文關懷。
基于“一個中國學者眼中的非洲音樂”的寫作動因和學術追求,《李著》的出版,充分體現出一位中國世界民族音樂學者的理論膽識、探知勇氣與學術使命感。作者以個人身臨其境的田野調查所獲得的感性材料為基礎,廣泛借鑒前人有關非洲文化藝術研究成果,充分調動觀察、體驗和思考,深度挖掘音樂事象背后的深層內涵,為讀者呈現了一部“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于一體,對專業工作者與廣大讀者全面了解和認知非洲音樂特征很有助益”的嶄新力作。
雖然兩位作者的文化身份不盡相同,但無不充分凸顯出廣博的文化視野、敏銳的學術目光和深厚的理論素養;特別是二者都能夠以田野實地調查工作為基礎,秉持文化相對主義價值觀對非洲音樂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論述。既不過度夸大自己的文化、不輕視他人文化,也不提倡用一種文化摧毀另一種文化;在充分尊重每一種文化獨立發展的同時,促進多種文化間相互交流、兼容并包,達到以文明之路,音樂之河,連接自身與世界、連接歷史與未來。這正是兩著最為顯著的學術價值,必將為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提供有益的啟示。
結 語
非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它的地方音樂資源十分豐富,既要考慮到共有的特點,又要考慮其特殊性,因此寫就一部和非洲音樂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和非洲思想復雜的精神本質相符的論著,就必然要寫成一部多卷集的著作,從這方面來看《恩著》有太過概略之憾,但也并不能忽略這本書的先驅性引領。此外,《恩著》譜例大多選自西非的加納和東非的坦桑尼亞,缺乏中非、南非的典型例證;全書也很少觸及非洲音樂的現狀;部分內容對讀者的專業要求較高,理解有些許困難。
《李著》以隨筆性的寫作方式完成,因此面向更廣大的讀者其可讀性更高,美中不足的是全書基本以文字為主,缺乏視覺印證,若能輔以圖片則能進一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對照文字說明能有更加直觀,加深印象。從內容上看,由于寫作與成書年代不同,《恩著》更注重于非洲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李著》則在介紹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加入當代流行音樂的內容,但對黑人傳統音樂不同區域性特征方面的論述十分有限,還需要不斷完善與深入。
整體而言,國內學術界對于非洲音樂的研究程度還不夠深入,缺乏新的視角,研究中學科交叉不足,對研究的持續關注缺乏;客觀上,由于中國與非洲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遠,中非間的交流活動多集中在高校內,深入民間的田野經驗稀少。面對浩如煙海的非洲音樂世界,還有很多課題需要學者進行研究,在中非交流日益密切的環境中,抓住機遇強化專著和文獻的翻譯,挖掘更多有關非洲音樂的歷史,同時恪守“文化互為主體”的原則,以“他者目光”真正走進非洲田野,以主位姿態從被研究者的觀點出發尊重、理解他們的文化,更加全面、客觀地把握非洲音樂文化,以器為聲、以樂會友,共同奏響友誼長歌。
[加納]J.H.克瓦本納·恩凱蒂亞《非洲音樂》,湯亞汀譯,胡炳堃校,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版。
李昕《從“撒哈拉”往南走——黑人音樂偶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沈洽《音樂文化的雙視角觀照——民族音樂學的一種新定位》,《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第20頁。
郭克儉、張大軍、趙干《歷史檢視與學術反思——1949年后中國非洲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2013年第2期,第115頁。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傳統音樂表演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6ZD005)階段性成果]
郭克儉 浙江師范大學施光南音樂學院院長、教授
趙 芯? 浙江師范大學2020級民族音樂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