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

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的相聲《五官爭功》曾讓觀眾捧腹大笑,擬人化的五官嘰嘰喳喳吵鬧不休,讓馬季表演的大腦頭痛不已。現實生活中,人的五官各司其職,不會爭吵。但是,如果主人不注意保養,它們就很容易“罷工”。春季乍暖還寒,很多人會出現眼睛干癢紅腫、鼻出血、耳朵嗡嗡響、口腔長潰瘍等,讓人十分難受。五官“鬧春”雖不是大病,但也愁壞了不少人。
67歲的楊叔叔是湖南岳陽人,有5年多的高血壓史,平時愛抽煙、喝酒。3月23日晚,他休息時發現右鼻出血,稍做擠壓后,鼻血止住了。次日清晨,他起床時感覺鼻子發癢,便用手揉了揉,結果鼻子又開始出血了。他立即讓兒子帶他到醫院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看病,一量血壓,高達170/120mmHg。結合臨床檢查,考慮為右鼻出血、高血壓病3級。經過鼻內鏡電凝處理,楊叔叔鼻出血漸漸減少至停止。醫生分析他流鼻血的主要原因為高血壓。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常見病之一。高血壓性鼻出血多為動脈壓增高,鼻腔內較大動脈破裂所致。出血前一般會有先兆,如頭痛、頭暈、頭脹、發熱、鼻內有沖擊感等,多為一側出血,位置集中在鼻腔。高血壓導致的鼻出血占鼻出血患者的50%,冬春季高發,中老年人居多。天氣寒冷,人體血壓波動大,很多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血管壁缺乏彈性、脆性大而易發生鼻出血。一般鼻出血量大且反復發生,易導致嚴重貧血、休克或窒息,可危及生命。
發生鼻出血時不要驚慌,避免情緒緊張,以免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出血增加;平時不要吃狗肉、羊肉等熱性食物,以免誘發鼻出血。
鼻出血的治療可采取鼻腔填塞、鼻內鏡電凝術等。出血量少時,患者可抬高頭部,用拇指、食指捏緊兩側鼻翼10~15分鐘,用冷水袋或冷毛巾敷于額、頸部,使血管收縮以達止血目的;出血量多時,需進行鼻腔填塞止血(多數患者會不適應,需要采取半臥位或坐位,必要時要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患者鼻出血情況和血壓變化。若口腔內有血液流出,不要咽下,以免影響出血量的估計,同時避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反射性嘔吐。鼻出血已停止者,應避免頻繁挖鼻孔、擰鼻和猛打噴嚏等,預防再次出血。有高血壓性鼻出血病史的患者需定期監測血壓,按時服藥并做好記錄,以便做好預防及為后期治療提供依據。
春季氣溫回暖,萬物復蘇,百花齊放,是眾人眼中的美好季節,但這個季節也是眼病高發時期,眼科專家提醒人們要特別注意防范:
1.過敏性眼病。春天各類植物都在生長開花,空氣中花粉大量增多。對于易過敏人群來說,環境中的花粉大量增多,會導致過敏性眼病發生或復發。典型的過敏性眼病是春季角結膜炎,主要表現為雙眼刺癢、眼紅、流淚及黏液性分泌物,瞼結膜有濾泡、污濁等。易過敏人群應了解自己對哪種物質敏感,盡量避免食用或接觸。
2.病毒性角膜炎。許多患者的病毒性角膜炎在春季復發,表現為著涼后出現眼紅、眼痛、畏光、流淚、異物感等。該病發病后眼瞼疼痛,局部皮膚潮紅,起粟粒狀丘疹,繼之迅速變為小水皰,常成串分布,嚴重時會造成角膜損害,出現明顯的畏光、灼痛、流淚不止等癥狀。一旦確診為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一定要遵醫囑,不能擅自停藥。
3.急性卡他性結膜炎。急性卡他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多見于春秋季,主要通過接觸傳播。癥狀是雙眼同時或先后發病,且有異物感、燒灼感、畏光、流淚等癥狀,由于眼分泌物較多,晨起時上下眼瞼常被分泌物粘著。一旦確診為紅眼病,一定要到醫院就診,因為該病傳染性很強,只要健康的眼睛接觸了患者的眼屎或眼淚污染過的東西,就易被傳染。患者用眼藥水、眼藥膏前后都應洗手,洗臉毛巾要多洗多曬,應和家人分開使用毛巾和臉盆。
69歲的王昌新是湖南邵陽人,退休前是某單位銷售部主任,有7年多的高血脂病史。前不久,他感覺自己有點“耳背”,經常耳朵嗡嗡響,聽不清別人說話,有次和老伴逛街,還聽不清楚汽車鳴笛聲。他到醫院耳鼻喉科看病,醫生診斷他為突發性耳聾,考慮是血脂偏高引發的耳聾。經過溶栓、降脂等對癥治療后,他耳聾癥狀明顯好轉,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俗話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耳朵是人體與外界保持聯系的重要門戶。突發性耳聾是較嚴重的聽力損失,通常單耳發病,可在數小時內發生,常因病毒感染所致。根據臨床接診情況,高脂血癥是引起該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體血脂太高,會導致內耳細胞損傷、血管萎縮,引起突發性耳聾。
由高脂血癥引起的突發性耳聾經合理治療后,若血脂控制得好,可有效延緩聽力減退。建議有高脂血癥的中老年人少吃一些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糖的食物,平時適當吃點核桃、松子、榛子等堅果類食物。一般常規體檢只檢查耳膜是否穿孔。血脂偏高者最好定期到耳鼻咽喉科檢查聽力。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耳朵若出現持續性耳鳴、耳悶、聽力減退等癥狀3天以上者,盡量不要用硬物掏耳,應盡快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相信不少人對這句諺語都深有體會。陽春三月,醫院口腔科門診每天都要接診不少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口腔在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態方面產生了退行性改變,他們特別容易患以下口腔疾病:
1.牙周疾病。牙周疾病是中老年人喪失牙齒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牙齦出血、口臭、牙齒松動、牙縫增寬、食物嵌塞等癥狀。中老年人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每日早晚用保健牙刷和使用牙線清潔牙齒,每半年到醫院進行一次口腔檢查,堅持定期洗牙,清除牙石和牙菌斑;注意膳食平衡,以保持骨組織和牙齦健康;及時修復缺失牙。
2.根面齲。牙齦退縮,牙根暴露后,根面可發生齲損,這種現象稱為根面齲,容易引起牙齒疼痛以及敏感。防治方法:選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3.牙本質過敏。牙齒咀嚼面由于長期咀嚼食物,即可出現磨耗的情況,牙齒的最外層——牙釉質被磨損,牙本質外露。此時,牙齒局部出現對冷、熱、酸、甜敏感的癥狀。防治方法:常咀嚼生核桃仁或茶葉,用脫敏牙膏刷牙,到醫院進行脫敏治療。
4.楔狀缺損。牙頸部是牙體結構的薄弱環節,耐磨損力低,在這個部位的唇頰面易形成兩個光滑斜面組成的缺損,稱為楔狀缺損。形成的原因:長期使用硬毛大頭牙刷橫著刷牙,愛吃酸性食物,有胃病經常反酸。防治方法:選用保健牙刷,采用豎刷或旋轉刷法;少吃酸性食物;治療胃病;到醫院進行牙齒充填。
5.牙齒缺失。這類情況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不好預防。治療方法:對缺失牙齒應及時進行修復,一般在拔牙后3個月左右修復。修復的常用方法有安裝活動義齒、固定義齒,種植義齒等。
編輯|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