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錦
主流媒體在輿論紛爭中的責任與擔當不是新鮮的話題,但在當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有再次強調的必要。
引發我重提此事是因為這幾天看到網絡上又在流傳早就辟過謠的一件事:2020年3月,某醫院的一位醫生公布了進行新冠病毒治療方法的兩組對比的數據、治療方案。當年就引發了不同觀點、不同人群的論爭,涉及的那家醫院很快就發表 “我院查無此人”的聲明??墒牵{言至今仍在流傳。當年那家醫院發表聲明之后,網上有些平臺和媒體也轉發,對謠言進行澄清,但很多人依然沒有關注到。如果主流媒體能夠去弄清來龍去脈,調查清楚這個所謂醫生是什么人、為什么要這樣做,必定會取得更好的辟謠的傳播效果。
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就某一件事、某一個問題或某一個觀點,引發各方不甘示弱的論爭。這種現象早就存在,但在人人掌握了傳播手段的全媒體時代、尤其是進入到智媒時代更是問題凸現。智能化可以制造場景,會令人真假難辨。
不實的材料引發的紛爭,雖然有些是專業媒體由于對事實了解不夠全面引發的,但相當一部分是自媒體機構或自媒體人呈現不實材料和相應觀點后引發的紛爭。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其一,僅憑自己從一個側面所看到的不完整事實,就進行公布并發表評論??赡苁菍Φ?,也可能是錯的。發布者并非別有用心,只是不專業而已。其二,發布者明知單方面的意見可能出錯,但局限于不能掌握他方的情況,便試圖通過公開方式進一步求證。其三,發布者預設立場,對某個問題有自己固定的思維和看法,于是一找到“依據”,就匆忙公布。其四,當事人或當事機構在事件中涉及自身的利益,企圖通過輿論謀求不正當利益。有的輿論走向,被利益集團綁架了。其五,信息發布者并非與事件有所涉及,只是覺得這個話題有利于拉動流量實現價值變現,因此為了一己之私有意將關注的話題夸大。
對以上幾種情況分析,可以看出有的是當事人的媒介素養問題,有的并非媒介素養,而且可能很懂得傳播手段,只是為了私欲而不顧一切。所以,除了有關管理部門要強化媒介素養的教育和強化管理之外,主流媒體在輿論紛爭中也要主動出擊。
在輿論沸沸揚揚,真假難分、是非難辨的情況下,以自己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專業能力激濁揚清是主流媒體的光榮傳統。如今有的媒體還在堅持,而且做得不錯。但是不少媒體不肯花大工夫去做這樣的事,深度調查報道越來越少了。有的媒體做的一些深度報道,其實是偽深度,沒有多少問題意識和針對性,將各類材料拼湊成大篇幅的報道就稱為深度報道。針對議論紛紛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詳細占有材料,才能寫出有說服力的報道。比如,農民工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早些年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存在的問題等眾說紛紜。深度報道記者傅劍鋒歷經五年觀察、思考,并進入到農民工群體、用工單位、農民工所在鄉村、政府管理部門等調查研究時長三個多月,寫出了兩萬字的深度報道,《南方周末》也舍得用幾個版的版面刊發,引發強烈反響。
現在遇到的一些紛爭不休的熱點問題,也很需要主流媒體介入發聲,為民眾釋疑解惑。大多數情況下是及時對模糊不清的問題進行澄清,但也并非打一個電話、網上看看材料就發布出去。應深入到現場,而且是對相關的方方面面的完整的現場進行調查了解,只有全面掌握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至于重大的題材、重要的熱點問題,則要像傅劍鋒寫“農民工調查”那樣下足苦工夫。
為什么出現浮燥,不愿深入實際去調研,原因比較復雜。主要原因之一,現在是網絡快速傳播的時代,花那么多時間去調查失去了時效。誠然,大多情況下是需要快速反應,但“快”新聞與“慢”新聞是要互相補充的。新聞的“新”,不只是體現在時間,還體現在切中當下時弊的“新”,切中此時時刻的熱點問題也具有時效性。之二,經營的困惑。深入調查尤其是進行調查性、解釋性報道的采寫費時費力,而不少媒體在轉型期經營出現了困境,為節省運營成本干脆就把費時費力的深度調查部撤銷了。也并非一定要設立這樣的部門,但深度報道的記者還應該有,然而不少知名的深度報道記者也轉行了。有的媒體設定的激勵機制,也與深度報道記者所做的努力不對稱。
不難理解媒體機構在轉型中的困惑。但是媒體的公益性及其肩負的社會責任是不能忘記的,主流媒體更是要在輿論紛爭中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經營困境是現實的問題,但要以新的運營思路去解決,而不能以削弱主流聲音為代價。在重要時刻發聲,以有說服力的報道弄清輿論紛爭的是非曲直,不只是履行社會責任,而且也能打造好自身的品牌。而品牌影響力是做好經營的基礎,也是媒體發展的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