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藝 肖李春
摘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最直接代表國內消費需求的數據,也是衡量人民消費水平的指數。文章針對我國2021年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影響變量,通過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研究并分析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現狀,并通過EViews軟件作為統計分析工具建立模型進行計量經濟分析,最終給予政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多元線性回歸;計量經濟分析
一、引言
自2018年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延續至今,這一貿易關系對中美貿易的發展帶來較大的消極影響,加之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出口貿易受到限制,部分企業出口業務停滯。在國際大環境下,擴大我國內需、刺激國內消費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分析研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于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為分析預測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行實證分析。
二、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析
(一)現狀分析
1. 從縱向看,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勻速前進
近年來,伴隨著消費需求、消費渠道、消費方式的轉變以及在經濟市場行業紅利期的變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迅猛增長轉為呈現出明顯前進趨勢。其中,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增長率存在略微減緩,但國家及時采取經濟刺激計劃使總額增長在2008年后實現小幅上升,近幾年實現較為均衡發展(但2020年較為例外①)。由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40823億元,較2020年增長12.5%。
2. 從橫向看,我國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分布較為不均
在2021年全國各省份及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排行榜(如圖1),全國共17座省市級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萬億元,共3省突破3萬億元。2021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入前十省市分別是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安徽省、福建省、湖南省。其中,廣東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達約4.4188萬億元,位居全國榜首;由于我國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的積極實施,我國所有地區均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正增長。
針對不同省市級城市,可以發現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整體上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從數據來看,我國東南部及臨海省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以達到西北部或內陸省市的2~4倍(例如福建省與山西省等),甚至多達10余倍(例如廣東省與西藏自治區等)。從增速來看,我國東南部及臨海省市等經濟發展較好地區,其基數較大,雖增長較緩但應對不可抗力因素(例如新冠疫情)適應性會較好,對于西北部或內陸省市而言情況稍遜(例如甘肅省與貴州等)。
3. 分析總結
這種地區發展不均衡的情況會導致人口流動趨勢明顯,規模增大(向東部發達地區聚集趨勢明顯①)。同時,不同地區間人口流動也促使了人力、資本、產業結構的再配置,也推動了信息、資金等要素的跨區域流通,集聚效應②越發明顯。總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為經濟增長來源之一,衡量人民消費水平,為此本文將針對以上現狀進行2021年全國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計量經濟分析。
(二)影響變量選取說明及經濟理論闡述
通過查閱文獻并與實際聯系,對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量主要有:地方財政支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末常住人口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個變量。初步運用EViews對4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由于地方財政支出與年末常住人口數變量方差擴大因子(VIF)>10,表明兩者與其余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經篩選,剔除變量地方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后,整體結果更趨向優化。故最終選取年末常住人口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個變量進行分析。(數據如附表1)
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Y,年末常住人口數——X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
1. 年末常住人口數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關系
常住人口是指實際在某地區居住半年以上(含半年)的人口。一般統計數據為:常住人口=現有常住人口+暫時外出人口。雖外出從業人員在外居住時間超過半年,但其收入還是會回歸家庭,其經濟行為幾乎與本戶相同,視為家庭常住人口。故其人口的社會經濟行為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存在相關關系。
2. 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關系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其常常用來衡量消費開支、居民購買力、生活水平等的變化情況??梢?,可支配收入增加,對社會消費品的實際購買程度趨向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相應增加。經此分析,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存在相關關系。
(三)模型初步設定
針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Y、年末常住人口數X4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對比分析,建立對數模型更為貼切。令Y為lnYi,X4X5分別為lnX4、lnX5,模型設定為線性回歸模型形式,如下:
lnYi=β1+β4lnX4+β5lnX5+ui(1)
(四)參數估計及檢驗
利用EViews軟件對上述模型進行OLS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lnYi=-9.542876+0.996809lnX4+1.111689lnX5
(0.787873) (0.027903) (0.075714)
t=(-12.1122) (35.72374) (14.6827)
R2=0.983618 R2=0.982448
F=840.6209 DW=2.174495 n=31(2)
1. 統計檢驗
擬合優度:可決系數R2=0.982448,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很好。
F檢驗:在給定α=0.05顯著性水平下,F檢驗其Prob值為0.00<α=0.05說明“年末常住人口數”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顯著影響。
t檢驗:在α=0.05顯著性水平下,lnX4與lnX5參數■,■其p-值均為0.00<α=0.05,即“年末常住人口數”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量聯合起來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影響顯著。
2. 經濟意義檢驗
表1表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年末常住人口數每增長1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長0.997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長1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加1.111億元。變量的變化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與基本經濟理論一致。
(五)模型計量檢驗
對上述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方差擴大因子法)、異方差(White檢驗)、自相關檢驗(BG檢驗),模型均通過以上計量檢驗,證明模型符合經典假設 。
三、計量經濟分析總結
本文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我國2021年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開展分析。據本文模型分析,只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年末人口數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能保持很好的線性相關性。雖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零售總額也有一定的關系,但相對前兩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年末人口數)而言,線性關系相對較弱,而地方財政支出均不能很好地解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所以使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提升的關鍵在于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人口數量。隨著近幾年的發展,市場經濟逐漸趨于飽和、居民消費結構與服務態勢的不斷變化、社會保障及醫療等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社會消費品市場會形成不利影響①。如何緩解這些不利影響則變得至關重要。
四、穩步提高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對策建議
(一)持續更新消費方式
近年來,我國消費市場也有不少亮點,線上消費快速增長,消費升級仍在提速;以直播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態蓬勃發展②。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開辟市場,通過“互聯網+”,創新呈現方式、交易方式、配送方式和售后方式,逐步從城市推廣至農村,電商成為了人們消費的主要方式。消費方式的創新初步緩解了消費增長趨緩、各地區消費品市場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消費升級的趨勢也意味著消費方式應逐步趨于創新、成熟從而帶動升級類商品消費實現較快增長。
(二)逐步優化商品結構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及消費觀念轉變的帶動下,居民消費傾向逐步轉向質的追求。據《中國商報》信息:基本生活類商品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明顯降低;部分耐用品消費增長較快;信息消費快速增長。所以,穩定基本類生活商品的供給,加大對于耐用品、信息消費品的投資是目前針對市場飽和的有效處理方式。
(三)激發潛在居民消費力
現階段我國宏觀環境持續向好,國家正在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挖掘鄉村市場的消費潛力也為緩解不利因素的一大舉措。例如:增加下鄉產品的多樣性、拓寬下鄉產品的范疇,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除家電下鄉,還可增加汽車、教育、休閑娛樂、母嬰美妝等產品的安排),從而實現對發展差異的補缺,縮小發展差距。
(四)跟進后期保障
充分利用互聯網方式優化補貼手段和范圍,提升實施效率:一方面,補貼范圍從家電產品擴展到更多品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自主申請或發放電子券等手段優化補貼發放方式,進一步提高實施效果和效率。
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品質保證、健康消費環境:完善相關監管政策,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的生產銷售行為。
本文采用2021年的數據對各地區展開分析,如表2所示。
參考文獻:
[1]法麗娜.關于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0(05):32-35.
[2]龐皓,魯萬波,楊露,等.影響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因素的實證分析及其預測[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2004.
[3]龐浩.計量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4]薛松,周京,張慶凱,李旭,孟雨薇.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J].時代金融,2020(13):28-29.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