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凡
【內容提要】1942年河南發生罕見旱災,中原田地顆粒無收,災情嚴重,前線軍情告急。重慶《大公報》作為彼時的輿論重鎮,堅持持續為河南的災情發聲。本文結合時代背景與歷史事件,回顧《大公報》1942年河南旱災中的報道歷程,并以此為研究對象,考察《大公報》在災情中的社會動員,探究媒體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所體現的人文關懷與專業主義。
【關鍵詞】《大公報》? 1942? 河南旱災? 社會動員
“田園龜裂,赤地千里,二麥顆粒無收,秋禾全數枯萎。于時樹葉草根,都成上品,腐木細泥,亦用果腹?” ①此為河南受災景象實錄。作為農業大省,河南一直是抗戰時期軍用糧征集地,早在1941年,河南籍國民參政員郭仲隗在向國民參政會第二屆二次會議提案中,就有《河南軍糧及征實負擔過重,民不堪命,崩潰可虞,請政府速予減輕以維地方而利抗戰》的提案。② “民不堪命,崩潰可虞”,正是對旱災爆發前河南現狀的概括。
1943年1月,重慶《大公報》刊登了直擊河南災情的通訊《豫災實錄》,主筆王蕓生在該文刊登的次日,撰寫了社評《看重慶,念中原》,以對比的手法凸顯河南災情的嚴峻。兩篇報道評論引起極大反響,王蕓生寫道:“憶童時讀杜甫所詠嘆的《石壕吏》輒為之掩卷嘆息,乃不意竟依稀見之于今日的事實。”③報道引起國民政府震怒,被當局勒令停刊3天。《大公報》停刊時期其他媒體不斷對河南災情進行報道,繼續呼吁全國關注河南慘重的災情,《新華日報》與《解放日報》就有40余篇相關報道。正是《大公報》等媒體的追蹤報道,為1942年河南旱災與饑荒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大公報》也正是通過這些報道進行社會動員,為河南的災情贏得了轉機。
一、社會動員
(一)社會動員的概念
對于社會動員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做出了不同的界定。S.N.艾森斯塔德做出這樣的闡述:社會動員是指在一個社會中,由于受新的生產方式的影響,人們原有的社會意識、價值觀念和心理義務不斷受到侵蝕而逐步崩潰的過程,也是人們取得新的社會化模式和行為模式的過程。④吳忠民教授則將社會動員定義為:“有目的地引導社會成員積極的參與重大社會活動的過程。”⑤盡管擁有不同的解讀,但它們均具有“有目的引導社會成員的關注與參與”這一共同含義。參考不同學者所給出的概念,筆者對“社會動員”做出如下界定:《大公報》在河南1942年旱災報道中的社會動員,是該報基于災情,通過不同的報道手段促使國民和重慶當局關注和重視河南的災情,召集人力、物力、財力推動救災的過程。
(二)《大公報》社會動員的優勢
在當時的新聞界,《大公報》的巨大發行量無疑是其能夠進行社會動員的前提,但巨大的發行量僅僅代表報紙擁有一定的讀者基礎,并非能表示報紙可以成功引導讀者的思想和行為,也不能確保在動員的過程中民眾對該報紙的黏性不發生變化。除去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之外,充分贏得讀者信任,使讀者相信所載言論的真實性,報紙才能擁有動員民眾的可能性。⑥在此基礎之上,《大公報》作為一份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報紙,它一貫“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及其輿論重鎮的地位,使其在河南旱災報道中的社會動員更具有優勢。
二、《大公報》對河南旱災的報道概況
(一)全國糧食報道初現災情端倪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在河南旱災之前,《大公報》就高度關注全國糧食情況,1942年前,河南連續五年半的時間在全國各省中都是糧食征購征實第一。1942年年初,《大公報》一系列“糧政”報道透露了河南的糧食儲備已經出現問題。1942年1月25日報道的各省糧食征實情況中,河南征績處于落后地位,⑦2月10日轉發中央社訊《田賦征實近況倉庫不足便有影響》再提河南征績不佳,⑧3月29日轉發中央社訊《各地紛報喜雨小麥可望豐收》提及河南降雨,小麥豐收在望,這是《大公報》本年度最后一次報道河南降雨。⑨5月26日報道糧食部召集各省商討糧政方針,5月27日《大公報》采訪河南糧政部部長盧郁文,⑩盧稱河南征收在整頓后已經走上正軌,在民眾的監督下嚴禁舞弊,但“惟本年河南歲收不佳,豫北旱后,且遭風災”。6月3日刊登消息《各省糧政》11中,盧繼續稱河南農民雖貧苦,但對征收依舊全力支持,河南近來大風,若干地區已有報災者。從上述《大公報》的報道中,可以發現幾點事實,一是河南的糧食征收在1942年初已經出現危機,但民眾并未對征收多有抱怨;二是河南的糧食征收過去多有舞弊現象,報由中央進行整改;三是河南多地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已經影響歲收。“民不堪命,崩潰可虞”的描述在上述報道中隱約可見,征收負擔沉重,舞弊現象嚴重,各地受蝗災,風災,這些為即將到來的大旱所引發的大饑荒埋下了種子,也解釋了大饑荒爆發的內在原因。
(二)對河南災情的持續關注
旱災始于1942年春夏之交,入夏后河南全省三月未有任何降水,持續的干旱讓秋糧完全絕收,過度的征收讓河南農戶家中毫無余糧,秋糧作為農民的自留糧一旦絕收,意味著饑荒的到來。現存資料中,最常見的河南旱災報道是《大公報》特派記者張高峰的《豫災實錄》,但早在《豫災實錄》之前,《大公報》就已經對河南的災情有所關注并進行了持續的報道。
1942年7月22日,大公報在第二版刊登中央社洛陽電訊《豫西歉收》,導語如下:“本年豫西一帶二麥秋收,現復天時亢旱,秋收尚無握,將來軍報糧食問題時均已甘靈,僅洛陽附省府員往治南。”12這是《大公報》第一次報道河南旱災災情,反映了有關災情的兩點信息:河南西部出現干旱,秋收尚無把握,治災行動不力;糧政會議中申請減少對豫的糧食征收,相關官員已與鄰省展開接洽,商議救濟糧食運輸,讓災情不成為極端問題。根據當時河南的旱災發生的時間線來說,《大公報》的災情報道是較為及時的,報道中也反映出河南地方政府對于災情的瞞報與懈怠,中央政府對于災情的不夠重視。此后,《大公報》對于河南旱災情況陸續展開報道,據筆者統計,直至1943年1月7日轟動全國的《豫災實錄》發表之前,《大公報》對于河南旱災的報道(包括提及)共有16篇。該年7月至11月間,除10月外每月僅有一篇相關報道,10月官員張厲生赴豫調查災情前后共發5篇報道,但報道程度較淺,信息量不大。12月開始報道頻繁,到1月初共計8篇,同時12月的報道類比于之前,言辭愈加犀利,直擊災情現場,反映災情的真實狀況。此次轉變源于河南災情在冬季的進一步加深,災情的嚴重程度讓事實沖破了新聞封鎖。1942年11月27日,河南省府主席李培基在當時的臨時省會魯山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河南國統區“幾無縣不災,無災不重”,表示“請中央兩次核減征購征實數額”。李的發言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河南災情嚴重,但中央的重心并沒有放在對災民的救濟上,一直在確保軍用征糧是否到位。災情程度并非一夜之間加深,10月官員的查訪也并未緩解災情,反倒愈演愈重,由此,《大公報》開始積極的尋求一線材料,反映河南的真實災情。
在《豫災實錄》發表之前,《大公報》對于河南災情的反映已有預告和鋪墊,12月28日刊登通訊《河南災荒目睹記》拉開了報道的序幕,該文闡述了河南災情嚴重的原因:干旱,風災,蝗災的肆虐讓秋糧顆粒無收,三面臨敵的境地讓河南負擔過重,通貨膨脹讓糧食流通更成難題。作者將河南的災區分為四等,以二等災區為例,災民們無糧可吃,三頓變兩頓,或摻雜樹皮土塊,或賣兒賣女,或服毒自盡,學校中已經揭不開鍋,但官員始終只關心糧食征實狀況,親自催糧卻嘆氣而去。13該篇消息將災情原因和現況不加修飾,一一道來,隨后在同日發表的社評《天寒歲暮,念災黎》一文中,對一年來全國的災難進行了總結,“而今年最慘烈的劫難,是河南的天災及浙贛的人禍。”指出目前應當免征河南糧食,加急賑濟災區,減少災民死亡,目前河南已經下雨,應速發麥種,得以耕種。14這兩篇報道發表后,《大公報》又先后發表了有關災區賑濟款的消息,1月9日再發《饑餓的中原》,記述了河南災民的水深火熱,上層官僚的腐敗,目前救濟的問題在于運糧不在送錢,況且賑濟款項也并未到位。在這些報道率先突破嚴密的新聞封鎖后,轟動全國的報道《豫災實錄》1943年2月1日在《大公報》刊登。
1942年12月,重慶《大公報》派遣年僅24歲的張高峰到河南任戰地記者,在前往河南途中他目睹了災民慘況,出于記者自身責任與良知,張高峰決定將報道重心從戰況轉向災情,在深入災區獲取第一手素材后,寫下《饑餓的河南》(后改為豫災實錄)一文。文章開頭就直接質疑了省政府對于災情的是否知情,點出官方對于河南慘狀的漠視:“況且豫北早有吃樹皮甚至變賣女子的慘劇,這已經由私人通信傳出,省府何能未聞?專署為何不報?不過災區有輕重而已。” 15隨后作者以自己行進的路線為線索,詳細記述了自己從洛陽火車站直至災區內部的所見所聞,官方救濟成為空談,對于糧食的征實步步緊逼,作者也指出了河南下雨訊息實屬自欺欺人,災民生命危在旦夕,或死或逃,縱使下雨,也無人耕種。王蕓生在次日發表了社評《望重慶,念中原》,對國民政府對災情的漠視發出擲地有聲地詢問,“而尤其令人不解的,河南的災情,中央早已注意,中央的查災大員也早已公畢歸來,我們也曾聽到中央撥了相當數額的賑款,如此紛紜半載,而截至本報通訊員上月十七日發信時,尚未見發放賑款之事,千萬災民還在眼巴巴地盼望。這是何故?”16該文著重提出了政府的限價舉措效果甚微,對比了重慶與河南的境況,呼吁政府對于災情必須采取有效舉措,同時為災區進行募捐,兩篇報道一經刊發,震動重慶乃至全國,河南災情終于呈現在世人面前。
復刊后的《大公報》繼續追蹤災區實況,為河南發聲。《大公報》復刊后有關或提及河南災情的報道共計73篇,持續到了1944年8月,1943年2月的報道量達到了24篇之多,約為前期災情報道數量的總和,報道數量之多,反映了國民對河南災情關注的迫切。上述報道分為幾部分內容,包括災區代收所募捐款,知名人士為豫災奔走募捐,國際對于災區的援助情況,災區救災工作的跟進以及災后重建工作的展開。這些報道在為河南旱災發聲的同時,也積極發出呼吁,發揮了報紙社會動員的作用,有效推動了河南的救災工作。
三、《大公報》的社會動員
《大公報》的社會動員主要由輿論動員、建設性動員和精神動員三部分組成,輿論動員占據了極大部分,余者輔之。
(一)輿論動員爭取國內外關注
輿論動員是《大公報》社會動員中最先開始的動員。在前文的梳理中,《大公報》對于災情的報道歷經了由淺至深的過程,從起初會議上的官員匯報,官方通報走向特約通訊員的實地報道,當中原因既有通訊技術的限制,還有嚴密的新聞封鎖,在時任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宣布河南國統區“幾無縣不災,無災不重”后,《大公報》的報道開始直擊災區現場,《河南災荒目睹記》《天寒歲暮,念災黎》《豫災實錄》和《望重慶,念中原》這四篇報道先后刊登,以消息+社論的形式搭配呈現在受眾面前,消息反映災區的情況,政府救災行動不力,社論則列出救災之方法,呼吁民眾關注災情,為災區募捐。這一系列的報道雖然數量不多,但在輿論引導上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是“停刊三日”事件,明顯的“新聞封鎖”激發了當時在中國的美籍記者白修德尋求真相的決心,在1943年2月末與另一位美國記者(時任英國《泰晤士報》攝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一道來到河南,目睹了災區實情之后,寫下反映河南災況通訊《等待收成》發往了美國,發表在美國《時代》周刊上,彼時宋美齡女士正在美國尋求對中國的援助,這篇海外報道使白修德在宋慶齡的幫助下直接見到了蔣介石,向其陳情,在白修德的報道后,國民政府的確加強了救災的力度,據白修德的朋友、洛陽的梅根神父給白修德的信中所述,自白離開河南災區不久,就有糧食從陜西源源不斷地運到洛陽。而且從1943年4月1日起,國民政府也開始把救災作為中心工作,并加強了宣傳。其次,停刊事件也給《大公報》帶來意料之外的好處。據《大公報》資深記者曹世瑛回憶,當時《大公報》日銷量為6萬份,而戰時后方僅有手工制造、供應緊張的土報紙,停刊三日,“節省”了18萬對開紙。重慶市民聽說《大公報》被查處,都迫切想看看報道與社評,了解河南的情況,于是到處去找報紙,又怕下次有事看不到,就趕到報館營業部訂閱,結果銷路大增。據老《大公報》人唐炳澤回憶,停刊三日后,《大公報》發行量增至10萬份。這個結果是重慶當局沒有想到的。17
前期的輿論動員雖然短暫,但實際取得的效果是驚人的,它帶來國際的報道,全國的關注,迫使政府無法繼續漠視河南的災情,最終推動了河南救災工作。
(二)建設性動員推動救災工作
建設性動員在災情報道中一直持續,在《大公報》復刊后迎來高潮。自王蕓生在《望重慶,念中原》以《大公報》的名義為河南募捐起,《大公報》每隔幾日便將所募款項做出公示,在二月份的報道中就有16篇,占據了三份之二,捐款的公示一直持續到來年的六月份,可見《大公報》一直堅持為災區募捐。同時在報道高峰的二月份,除去報紙自身募捐外,多報道各界名人為河南募集捐款的消息,如1943年2月11日渝市點滴中,“河南省旅渝同鄉會為籌賑豫災,將于本月十六日起,假國泰戲院公演平劇川劇,劇六天,以門券收入全部賑災”,2月18日報道影星胡蝶在重慶公開演出,為河南募捐。隨后相繼刊登《豫災施振情形振濟委員會之來函》明確賑濟款的具體去向;轉發《泰晤士報》的社論,提出災區難民的病痛,可以捐助藥物;美方捐贈豫地的消息等。
大量援助豫地的報道無疑發揮了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讓民眾關注災情的同時為豫募捐,由此發起動員;報道各方人士,國際方面支援豫地的消息,激勵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加強動員;連續公示捐款數額,講明款項去向,明確賑濟情況,打消民眾顧慮,完善動員工作,從源源上漲的捐款數額以及所獲的國際援助來看,《大公報》的建設性動員是頗具成效的。
(三)精神動員鼓舞民眾
精神動員也出現在《大公報》的災情報道中,在最初報道河南災情的慘重后,《大公報》在2月23日報道河南下雪的消息,以天降甘霖的消息鼓舞災民收成有望,4月26日中原雜綴報道“一年以來河南省政府制訂許多救災辦法,通令各縣認真辦理,惟辦理情形頗欠詳實。時值荒災工作益糧重要,豫省府決以救災為施政中心,特派方策等四位省委赴各區督導救災。”18全文指出目前賑災之問題,也肯定了政府在救災上已經取得的成就,證實了災情是在走向緩解,給關注河南災情的民眾以精神動員,1943年正處抗戰最艱難的歲月,河南旱災,浙江兵災,鼓舞民眾之精神,給予民眾未來之希望至關重要,《大公報》的精神動員意義深遠。
四、結語
《大公報》在對1942年河南旱災的報道中,做到了持續關注災情,率先沖破新聞封鎖,積極進行社會動員,推動加強當局的救災工作,為災區爭取了國際國內的援助,在災情緩解后繼續關注災后重建工作,為我們探究這場浩劫留下了珍貴的史料。誠然在這場報道中《大公報》亦有不足之處,比如在救災后期可以積極展開連續性的追蹤報道,以此來監督政府的救災工作,此時嚴密的“新聞檢查”制度可能對此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但在為數不多的報道中,依舊可以看出《大公報》為此做出的努力,這場災難中中國新聞人并未缺失的印記,一家堪稱“輿論重鎮”媒體所展現出的責任意識與專業主義。
注釋:
①②17宋致新.1942:河南大饑荒[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44-47.
③16王蕓生.望重慶,念中原[N].大公報,1943-02-02(02).
④S.N.艾森斯塔德.現代化:抗拒與變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2.
⑤吳忠民.漸進模式與有效發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184.
⑥王魯亞.煽動機制的反噬——“白虹貫日”事件深層原因探析[J].2021(03):45-53.
⑦川黔征實逾額財部發表各省征實競賽川省提四百萬石作民食[N].大公報,1942-01-25(03).
⑧田賦征實近況倉庫不足便有影響[N].大公報,1942-02-10(03).
⑨各地紛報喜雨小麥可望豐收[N].大公報,1942-03-29(03).
⑩豫省糧政盧郁文談漸上軌道[N].大公報,1942-05-27(03).
11各省糧政[N].大公報,1942-06-03(03).
12豫西歉收[N].大公報,1942-07-22(02).
13王工碧.河南災荒目睹記[N].大公報,1942-12-28(02).
14天寒歲暮,念災黎[N].大公報,1942-12-28(02).
15張高峰.豫災實錄[N].大公報,1943-02-01(02).
18中原雜綴[N].大公報,1944-04-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