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馳科
中唐時期,詩人白居易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時”對于學生而言,它意味著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關切,應該讓自己的文章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折射出時代的精神,這才能讓自己的文章有鮮活的生命力,鮮明的個性。那么,我們該如何教會學生把握時代脈搏,寫出有個性特色的文章呢?
不同的地域受歷史積淀、地理環境、地域文化、人文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杭州五年級的馬思齊同學讀《西游記》時,針對“從東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別如此之大,吃的菜卻如此雷同”這一地域文化問題提出疑問,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人們一方面肯定了她閱讀時的質疑精神,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地域特色對于文章,甚至是長篇著作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理念的更新,以及旅游產業的繁榮,各地的地域特色越發鮮明,而現在的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游歷山河,接觸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我們在關注不同地域素材的時候,要著眼不同地域特色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獨特印跡,才能讓人物形象豐滿起來,文章所反映的主旨內涵才能與當地的地域特色相結合,文章才更有感染力。
我們不妨看看曾在某報刊上刊登的小河丁丁的《西塘的水上清潔工》。
此人三十出頭,身瘦衣寬,臉長長的,胡須頭發有些零亂。游客朝他拍照,閃光燈咔嚓咔嚓,他毫無反應,只把一條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著頭,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煙……
小船就離了岸,慢慢地順水漂移。除非是給游船讓道,他都懶得搖櫓。搖櫓也用一只手,有心無心,不愿意繃緊肌肉。世上哪有這么悠閑的清潔工!
我坐在石墩上,看著他和小船緩緩漂進橋孔,又坐到另一邊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漸漸遠去。水面漂過梧桐葉,他漫不經心伸出撈網,連屁股都不挪一下……
我癡癡地望著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離去,過了許久……
這里的清潔工形象是對我們大多學生筆下的清潔工形象的一種顛覆:工作環境不再是“飛塵漫天的街道”,而是“交錯縱橫的河道”;使用工具不再是“緊握的掃把、簸箕和用力蹬踏的垃圾車”,而是“輕搖的雙櫓,漫不經心伸出的撈網”;工作情態不再是“無論寒暑,汗流浹背的辛苦”,而是“一條腿歪搭在船舷,順水漂移的悠閑”…… 作者筆下的清潔工形象是悠閑的,是慵懶的,卻富有詩意。這樣的細節描寫是與霓虹閃耀的河道,漂浮著詩意的花燈,人們愜意悠閑地生活著的、如夢似幻的獨特地域——西塘相契合。這樣的清潔工更接地氣,人物形象更加親切、實在,更能被大家認可。
可見,我們在寫作時應該抓住人物身上的地域特質,不能光憑借自己的經驗行文,將同類的人物形象固化為一種形態,將同類的生活單一化、標簽化。
社會的飛速發展導致一些群體或消失或改變。有的群體消失了,成了某一段歷史的符號;有的群體雖然依然存在,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群體的發展不僅在形式形態上發生改變,而且其精神內涵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近幾年,曾經的“追星族”演變成了今天的“粉絲團”,他們追隨的對象從曾經的影視明星轉變為時代楷模。如,讓中國水稻豐產的科研團隊、維護國家榮譽的 “外交天團”、逆行在抗疫第一線的醫療團隊等,這些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群體。這樣的轉變恰是當下時代精神的表現,是對正能量的呼喚與肯定。比如,在當前疫情籠罩的陰霾下,許多家長不僅關注抗疫信息,而且積極投身抗疫戰斗,他們的言傳身教自然會感染周邊人、家人。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做志愿者,讓孩子體會家長生活的艱辛、工作的責任心,從而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不也是家長在關心孩子的一種表現嗎?這樣的故事值得大寫,這樣的文章才具有時代感和生活氣息。
時遷事易,群體在演變,新時代學生不應該對當下這些群體的發展視若無睹,漠不關心,一味地照搬他人,使得自己的文章依然呈現“老面孔”。學生應該關注群體發展,捕捉新時代群體的變化,才能給原先的“老群體”注入新的活力,展示出當前這些群體新的精神面貌。
文章素材呼喚時代意識,文章主題扣緊時代脈搏,究其實質是對時代精神的關注和思考。教師如能引導學生在寫文章時注入時代精神這一活水,必能讓他們的文章煥發生機,常寫常新。而當今,以愛國為核心的創新、奮斗、和諧、夢想、文明等多元的時代理念,更為我們文章確立主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例如,有位學生在日記中記敘一位衣著簡樸、不善言辭的水管工上門修水管的事件,描寫了他技術水平不錯,但是有不文明的言行。就這樣的素材,我們可以引入“和諧”的時代精神,作為文本的內涵支撐,展開聯想和想象,著力刻畫其技術高超和認真工作的態度,讓精打細算、做事謹慎的外婆也干脆利落地付錢,免去往日討價還價的尷尬局面,從而創造和諧的氛圍。當然也可以用“文明”的時代精神為主線,抓住這位水管工處理垃圾的不文明言行為重點刻畫,再描寫他修理技術高超,欲抑先揚,引發思考,水到渠成。可見,引導學生寫文章關注時代精神,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文章素材充滿新意,即使一些“老舊”的題材,也能老樹發新芽,枯木又開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樹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