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榮
1.“采花”分享,激發對積累的興趣。我們班級每天進行“兩詞一句”的積累,即每天積累兩個詞語和一個句子。學生按學號輪流做“采花的小蜜蜂”,把閱讀中遇到的有新鮮感的詞句摘錄下來,還要做一番資料查詢:是否有出處或背景故事,有幾層含義,在怎樣的情況下運用等,查詢后做好梳理。輪到自己分享的那天,提前五分鐘到學校,將“兩詞一句”抄到黑板一角的“采蜜區”,早讀課上,再和全班同學進行講解。其他學生聽明白后,再抄到自己的“采蜜本”上。
為了讓自己選出的詞句能“驚艷”到其他同學,每位學生都努力在閱讀中尋找,用心地查找資料,力求將詞句意思和怎樣運用講解清楚。大家都很期待輪到自己分享的那一天,其他學生也都聽得認真,記得用心。
有效積累要求學生養成積累的意識和習慣。“兩詞一句”正是給學生提供了養成積累習慣的契機,并提醒學生,積累需要持之以恒的誦讀、記憶、鞏固。這既是一種習慣培養的過程,更是一種示范和引領的過程。
2.快樂“釀蜜”,喚醒對文字的親近感。每天的“采花”后,還有重要的“釀蜜”過程,那就是學生在自己的“每日一記”中,盡量能運用上“兩詞一句”中的一個。如果運用得恰到好處,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的成就感那是溢于言表啊!在不斷地嘗試運用中,既能加深學生印象,也能提高其運用意識,逐漸提高學生快速從腦海中提取已學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與新鮮文字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喚醒了學生對文字的親近感。
3.“生活閱讀”,拓寬積累新渠道。廣義上的“閱讀”,是人類吸取外來信息、認知自然社會的主要渠道,既有“書本閱讀”,還有“生活閱讀”。如今我們提倡“大語文”“廣泛閱讀”,兒童的閱讀應該有更廣泛的涉獵,而生活及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閱讀資源,每天發生的新聞、趣事,層出不窮。如今的學生不能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應該有開闊的視野,而網絡提供了便利的途徑,學生可以不出家門而知曉天下事。我們倡議每天晚上家長給孩子20分鐘時間上網瀏覽新聞,或者家人間分享一些新鮮事。學生第二天再聚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科研資訊和小區的最新消息。這不也是非常鮮活的積累嗎?這對于學生的閱讀和表達不是也很有裨益嗎?
1.儀式感,讓堅持的步伐擲地有聲。“每日閱讀”貴在堅持,對學生來說,長久堅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要幫助學生,給他們提供助力。儀式感就是強大的助推劑,它不僅能增加學生學習生活的趣味,在平淡無味中增添不同的色彩,還能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包括自信心、韌性和心理認知水平,從而改變學生的現有狀態。
(1)數據累計,中斷歸零。每日堅持閱讀20分鐘就可以打卡。天數的累計,強化堅持下去的信心,并給予自己成就感。一旦哪天沒有打卡,前面數據全部清零,下次從頭開始計數。最初,學生都驚呼這一規則太嚴格,但是嚴格的規則就是告誡學生不輕易說放棄。堅持的天數越長,他們就越舍不得放棄。這就將外部的督促變為學生內心的自律。
(2)頒發堅持勛章,增強榮譽感。我們專門設計勛章—— “堅持每日閱讀21天”“堅持每日閱讀50天”“堅持每日閱讀100天” “堅持每日閱讀200天”……勛章固定日期頒發,我們邀請堅持時間長、評論精彩的學生家長來頒發獎章,讓父母也分享喜悅。儀式感賦予了閱讀特殊的意義,使它變得既莊重,又讓人期待;儀式感,讓堅持的步伐走得快意、堅定。
2.閱讀足跡,讓成長看得見。每日閱讀20分鐘看似時間不長,但長久堅持可以產生水滴石穿的效果—— 每個學生一年累積下來至少能閱讀200多萬字。這是閱讀量上的顯著成長。
更為重要的是閱讀能力的提升。首先是默讀速度的提高。某項調查顯示,不少中、低年級學生達不到與新課標要求相對應的閱讀字數要求,這就需要增加默讀訓練。“每日閱讀”就是有實際效果的訓練,既能每天督促自己,也能清晰看到自己某階段閱讀速度的提升。其次是閱讀習慣的養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要留下痕跡,把感興趣的句子、情節做上標記,讀書時一邊畫線一邊讀是將書的內容不斷內化的有效方法。畫線標記作為最初級的批注形式,是積極地鏈接個人思考和書本內容間的有效行動。單純的閱讀缺乏思維的起伏,學生容易因為枯燥而變得被動,而一邊思考該在哪里畫線一邊讀書,才是積極的動態閱讀。
1.閱讀地圖,自我“反芻”。“每日閱讀”是線性的,是一種單一性的關注情節式閱讀的“單線閱讀”,觸及的只是學生的低階思維。“反芻”式的閱讀是引導學生加強分析和思考整本書的主要人物、主要內容以及第一遍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綜合分析整本書的主要取向、意圖、寫法,全面、準確、深刻地把握整本書的內容并進行書面表達。繪制閱讀地圖,學生在重讀中自我反思,不斷地修改加工,從“淺閱讀”逐步走向深入。
2.書圈互評,共同“反芻”。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中,層次最高的是評價。因此,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寫書評可以打開學生的不同視角。一篇好的書評可以是情節的簡要勾勒,訓練總結概括能力;可以是寫作目的和主題的鮮明提要,訓練感悟能力;可以是對作者觀點的點評,訓練思維的批判性。
我們班在微信里成立了一個群,稱為“書友圈”,學生周末閱讀后將書評發至微信朋友圈,進行互評討論。這就打破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局限。
1.創意讀書會的人員安排。主持人:負責環節的銜接。時間官:負責把控每位同學的發言時間,確保讀書會的效率。采蜜官:摘錄發言同學的新鮮語言。觀點官:提取同學發言中的閃光點。語氣官:記錄發言同學的停頓次數、贅語等。個評人:一對一地對發言同學的演講內容和技巧進行點評。總評官:點評各負責人員的表現。新聞官:拍照,寫活動報道。
2.創意讀書會的環節安排。備稿演講環節:每位學生準備好對這一期共讀書目的書評演講,背好稿子,做到脫稿演講。一對一點評環節:由個評人對發言學生的演講內容和技巧進行一對一地點評。圓桌會議環節:針對這一期共讀書目設置一個議題,大家進行發言,每位學生發言時間為1~2分鐘。匯報時間:各項負責人將自己的記錄進行匯報,再由總評官進行點評。投票頒獎環節:投票選出最佳備稿演講者、最佳負責人、最佳點評人、最佳圓桌議員,現場頒獎。
3.創意讀書會達成效果。
(1)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如:寫書評訓練概括、反思、評價等綜合能力;脫稿演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膽量并增強自信心;各位負責人員和點評人的設置,培養學生的傾聽、快速反應、交流等能力,增強責任心等。
(2)讓“每一個”都得到成長。設置這么多角色,既是想全方位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也是為每一位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就感。
(3)讓讀書走向深入。一位學生說,以前讀書讀完了就算了,但是現在為了在讀書會上能夠和大家一起討論,他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畫線、做批注,一本書讀下來滿是五顏六色的筆跡,讓他充滿了自豪感。這就是我們開展讀書會的初衷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柳洲東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