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春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文學想象力,筆者根據《海底兩萬里》的故事內容,設計了三個學習任務情境:
(1)我們要為尼摩船長建造一座“海底旅行紀念館”,首先需要設計一個徽章,你會怎樣設計呢?
(2)因客觀條件限制,主體館只能建造兩座,你會選擇建造哪兩座館呢?說說你的選擇和設計方案。
(3)請你為紀念館擬寫宣傳語。
首先,徽章的設計既要考慮與整本書的聯系,又要呈現出自己對這本書的個性化閱讀和思考。這是一個讀者對文本解構和重建的思維過程。這個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思考整本書的思想。其次,主體館的建造,由于規定了“只能建造兩座”,有了選擇的限制,意味著“想象力”不是信馬由韁,而是要求學生根據文本,選擇最有價值的元素進行想象。這里的“想象”主要指的是文學的、審美的想象,這就需要學生對《海底兩萬里》這本書的內容做系統的整理。最后,為紀念館擬寫宣傳語,又是回到對整本書的整體把握上。宣傳語的擬寫因人而異,這更有利于對學生文學想象力的個性化培養。
不難發現,這三個任務將整本書閱讀從言語實踐引向生活實踐,又回歸言語實踐:從欣賞語言到建構語言,從閱讀實踐到生活藝術實踐,從語言的想象到建筑藝術的想象。圍繞想象力的培養串聯了多種人物、多種藝術樣式。三個任務各有不同,有關聯,有梯度,從“教師教”轉向“學生學”。學生的想象力有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發展。
1.依托合理的情境。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指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在構建合理的語文學習情境時,教師要關注虛擬情境的合理性。符合常識、常情、常理的情境,需要教師依據文本去創造,才能夠點燃學生的創造力,從而用嶄新的語言形式去表達,用獨特的物質形式去展示,用系統的思維過程去統領。學生要想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創造,就得先觀察、分析、學習他人他境的創造,尋找與自己任務情境相關聯的地方,吸收他人的智慧,成就我境的創造。
在《海底兩萬里》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第一個任務是“為海底旅行紀念館設計一個徽章”,“徽章”是物質的呈現,“設計徽章”屬于“生活情境預設”。學生大多有參觀博物館的經歷,這個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找到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指向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語言運用情境。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觀察并收集博物館、美術館等建筑物的徽章圖案,總結其中的設計特色和構圖規律,進而激發自己的創造力,高質量地完成語文任務。
通過對小說主旨的思考,學生對主人公尼摩船長的性格有了更為準確的把握。在“設計徽章”的情境任務中,學生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整本書進行了深度閱讀。
2.思辨與任務共生。思辨力的有無,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更是學生完成語文任務實踐活動中能否有所創造的條件之一。
在完成建造紀念館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尼摩船長這個人物。他們準備以尼摩船長為對象,建造以介紹尼摩船長為主題的主體館。那么,這個人物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呢?在小組活動中,幾組學生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尼摩船長十分善良,例如對待貧苦的采珠人,尼摩船長舍身救人、慷慨施舍,表現了人性善良高貴的一面。有的學生說尼摩船長是粗暴殘酷的,在面對海上一艘戰艦的時候,尼摩船長毫不手軟,無情地將戰艦擊沉。在討論中,大家還發現了尼摩船長性格中一面是勇敢堅定,一面是猶豫不決;一面是追求自由反對壓迫,一面是禁錮阿龍納斯等人的自由;一面避世,堅決不踏入陸地,隱匿于茫茫大海,一面入世,無私援助被壓迫的民族和窮困的勞動民眾。通過對尼摩船長個性的質疑、探究、討論,大家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這個人物形象身上充滿了矛盾,正因為矛盾交織,這個人物的心靈世界才會顯得如此豐富,人物的神秘感才會如此強烈。學生還圍繞自己設計的主體館,進行了更細致的規劃,如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生對主體館構建的思考經歷了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思維過程。在自主探究的閱讀活動中,同伴互相學習、共同協作,帶著任務多次走進文本,細嚼慢咽,反復回味,在閱讀和活動中提升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3.基于文本的創造。任務的情境創設、任務的創造完成都基于文本,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沉浸文本,既要把握陳述性的內容,又要把握欲言未言的內容,從已言中生發新的內容。為了創造性地完成情境任務,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走進文本,嘗試將《海底兩萬里》一書的核心凝縮在一句宣傳語當中,創造性地展現《海底兩萬里》的主題。一次次的閱讀,一次次的想象,一次次的碰撞,學生最后寫出了精彩紛呈的宣傳標語。※
[本文系2 0 2 0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區域推進初中生整本書閱讀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編號:D/2020/02/96]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南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