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每個學生的生活,看似大同小異,但并不是復制粘貼的。寫作,就是要讓學生用心去體驗、思考眼前的生活。學生抓起筆寫文章時,總覺得自己每天的生活單調,無話可寫,無物可說。這時,教師就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有意識去注意生活,激發其內在的思考,從而轉化為自己的表達。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動機,引導學生改變閉鎖的狀態,筆者開設了這樣一節習作課。
課堂伊始,筆者給學生展示了一張照片:一個市中心的學校晚上放學,有拼命往外擠的學生,有伸長了脖子找孩子的媽媽,有拼命按喇叭的司機,有接過書包的爺爺……學生發現這個場景與他們的生活極其相似,只是平時沒有留心觀察。隨著課堂氣氛逐漸升溫,學生的創作熱情也被點燃,筆者順勢寫了課題“放學后”。
接著,筆者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段王開嶺《消逝的“放學路上”》的文字:
下午四點半,方才還空蕩蕩的小街,像迅速充脹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車和眼巴巴的家長塞滿了。
開閘了,小人兒魚貫而出,大人們蜂擁而上。一瞬間,無數的昵稱像蟬鳴般綻放,在空中結成一團熱云。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面,只能用“失物招領”來形容。
創設好了一定的情境,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生活是如此豐富多彩,每天放學時候的場景確實值得思考,也值得寫一寫。于是,學生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剛走出校門,家長們一擁而上,有的搶著孩子的書包往自己身上背,有的往孩子嘴里、手里塞好吃的。我,被人流裹挾著向前走,想盡快走出去,只好努力往前鉆。撥開人群,剛向前走出兩步,人流又把我推了回來。這時,正好一個家長接到了孩子,開始往外走,我趕快走上去,緊緊跟在后面 ,終于走出了人群。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鮮空氣,真是舒暢。
槐樹巷,好不熱鬧!
真沒想到,學生把放學時校門口擁擠的場景,特別是被裹挾的無力感寫得如此真實細膩。這樣的習作課給了學生思考生活的機會,對已有的信息進行加工,然后把這些信息通過再創造表達出來,自然也就有了靈動的文字。這就是一種能夠把學生所擁有的東西激發出來并適當加工成寫作材料的方法。這樣的創作有學生的個性特點,自然避免了選材的套路化。習作課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就能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豐富學生的素材庫。
學生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樣的語言和形式來表達心中所想,“意”與“言”之間,很難順暢轉換。這時,教師就需要傳授學生一些語言表達的經驗,讓他們學會表達。
筆者發現,在七年級上冊的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將“我”在懸崖上的緊張害怕寫得非常出色。例如,文章通過“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地往上爬”“盡可能貼近里側,緊緊地扒住巖石的表面”“緊貼在一塊巖石上”這些句子中的動詞來表現“我”在懸崖上的恐懼和害怕;用“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動”中的“怦怦”這樣的擬聲詞把微弱的心跳聲放大得很清晰,來表現“我”內心的緊張;“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后才意識到那就是我”這種大段的直接心理描寫,來表現“我”內心的恐懼;“時間在慢慢地過去。影子在慢慢拉長,太陽已經沒在西邊低矮的樹梢下,夜幕開始降臨”。把人物置于環境中,更顯出“我”內心的煎熬和無助。
作者通過對環境、聲音、動作等描寫來凸顯遭遇困難時人物內心窘境的寫法,特別適合還找不到寫作抓手的學生學習,從而幫助他們借助多種手法把“意”通過“言”很好地表達出來。
于是,筆者請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技巧,來寫一寫自己的心情,并且用一種顏色來表現這種心情。學生習作片段如下。
“現在我來抽查一下你們豎笛練得怎么樣了。”音樂老師話音未落,教室里響起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個個都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窗外汽車的鳴笛聲像一團團亂毛線,纏在我心里,鉛灰色的云壓抑著我,讓我喘不過氣來。小玉同學第一個“中獎”,她一個音一吹,斷斷續續,多次被老師打斷。此時,我握著豎笛的手已涼如堅冰,心跳的“怦怦”聲清晰地鉆入我的耳朵。小玉好不容易吹完,音樂老師又在尋找新目標。我縮在后面,露出一雙眼睛,像一只無助的雛鳥望著一只餓鷹。最害怕的事還是發生了,音樂老師讓我吹奏曲子。我漲紅了臉,吹出的曲子也仿佛在顫抖,當我漸漸調整好狀態,凝神靜氣地吹完曲子,音樂老師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下我才放心地長舒一口氣。
緊張,退一步是悲憂,進一步是喜悅;紫色,退一步是冷色,進一步是暖色;它們,總在兩者之間徘徊。
在這篇習作中,“心跳聲”“鉛灰色的云層”“縮”“露出”等詞句的運用,很明顯是通過課堂教學中對文本的研習和轉化,結合課文中的語文經驗,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了再加工,把腦海中的信息再創造,很好地實現了“意”與“言”的轉化。這種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了把讀和寫結合起來,以讀促寫,必定能寫出高質量的文字。另外,給自己的心情加上一種顏色,是讓學生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現內心,可以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通過學習課文中的寫作范式,學生基本能在教師設置的情境下完成片段式的寫作。筆者認為,還可以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某些話題進行剖析、比較,從而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于是,筆者設置了一個問題鏈,讓學生比較《走一步,再走一步》和《鈴蘭花》:對兩個故事進行概括,說明兩篇文章中主人公都在害怕什么,分析人物之間的關系,比較兩位父親的性格。
通過這個問題鏈,筆者讓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敘述脈絡,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間的筆墨的安排,并順勢引出了主旨的關鍵詞——恐懼。緊接著,筆者要求學生就“恐懼”一詞展開深度探討。
通過分析恐懼產生的原因,把握“恐懼”在文章中的推動作用,學生逐漸理解了“愛讓他走出了恐懼”的主旨。這樣深度的、多角度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并對文章主旨也有更深刻的把握。
榮維東教授的交際語境寫作,目的是啟動人的內在言語表達機制。在這種理念的觀照下,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寫作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生活,積累素材,并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寫作技巧,把閱讀和寫作真正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切實提高其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