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瑛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研究內容。陶行知先生《中國教育改造》一書根植于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提出了“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平等與自由”“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生活教育”等諸多創新理念,對于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和“平等與自由”教育教學理念指出,在培養學生“負責自己的事”的同時,還要推進“合作共同負責”的協調開展,即推進“自治”與“共治”的融合發展。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推進學生的“自治化”學習,在自由發展中讓“因材施教”理念得到有效落實,并在自治與共治的融合中推進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桂花雨》的課堂教學中,對“自治”和“自由”教學方法的應用要求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一是學生“自治”學習目標的界定。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結合課后習題界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從情感、思想、語言等方面進行學習內容的個性化界定,實現學生的“求真化”學習。二是學生“自由”發展目標的界定。在師生共學的過程中,“共治”方法的運用推進了學生學習知識在集體中的初步融合,而其中“自由發展”目標的設定,引領學生在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基礎上促進其知識的深度化和理解的深入化。三是“生活工具主義”理念的融入。這個過程是引領學生將自由化的理解融入生活實踐中,結合生活體驗延伸個性化理解。俗話說,“山是故鄉青,月是故鄉明。”引領學生結合文本的“桂花雨”情結,說出自己的“家鄉情結”是什么。
《中國教育改造》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學要“一邊做一邊學”,要在生活中去學習電燈、無線電、千里鏡等相關的文化知識,而不是僅僅將這些生活元素作為“送人的禮物”去認知。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深入挖掘書本之外的知識,以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視角去獲得更加真實而生動的知識。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珍珠鳥》一文的閱讀學習中,文末用富有哲理的話直抒胸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在引領學生在跳出文本學文本、跳出語文學語文的過程中,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對教學方法的革新分兩步走:第一步,結合文本理解主題,并從文末的點睛之筆中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相互信賴的真摯情感,在品讀語言中進一步深化對于這種情感表達手法的學習,初步掌握文本的構思藝術、結構藝術和語言藝術。第二步,結合生活理解主題,讓學生在“個人漫談”中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與某個小動物或某株植物之間的情感聯結,學習文本筆法,選擇記憶最深刻的情形進行定格化描寫,在精準的情感流露中展現學生的生活體驗。
《中國教育改造》在對“教學做合一”理念的剖析中指出,要切實解決當前教與學分離的問題,明確教師的責任是“教學生學”,而不是單純而機械地“教書”“教學生”。在教育教學中要強化三方面工作的開展,一是教法子,而且是根據學教法子,這就是當前的因學定教、因勢利導;二是一面教,一面學,這與“教學相長”“師生共學”的理念相一致;三是“教學做”是一件事,不能割裂,必須在做中教、做中學,要實現教師的“真教”和學生的“實學”。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白鷺》一文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三個方面引領學生學習文本內容、思想情感、表達技巧:一是“教”的藝術,教師將學習的定位和目標明確告知學生,然后由學生立足于文本閱讀,在反復閱讀中學習體會文本內容、情感,掌握表達方面的技巧;二是“學”的藝術,這是“實學”,要求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在品析文本語言和表達藝術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如果自己介紹和描寫一個事物,該如何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進行模仿與創新,將學會的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三是“做”的藝術,這里的“做”,是“求真教學”和“學做真人”的科學融合,整堂課的教學中,問題是引子,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指揮,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對于文本的學習。尤其是文本語言方面的表達技巧,從開頭“一首精巧的詩”的精準定位中,延伸到每個段落中對于白鷺細節的描寫,再到文章結尾處用“實在”“韻在骨子里”“散文詩”這幾個詞語推進對白鷺情感的自然升華,對白鷺的評價進行深刻、豐厚、質樸、自然、精準的定位。在“教學做合一”中,學生既實現了對于其中關鍵詞語的提煉和品析,又在模仿練習中將這種表達藝術進行學習和創新,課堂教學實現了學中教、學中做的科學融合。
《中國教育改造》一書在“革新教科書”的理念中以“黑色幽默”設想:如果將來再有一個“秦始皇”把一切教科書燒掉,那么世界會用什么來教學生。文中指出,會有人漂洋游歷成為“達爾文”,會有人邊賣報邊做化學試驗成為“愛迪生”,還會有人成為建設者、創造者和發明者,而這一切并不是依賴于教科書實現的。為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在革新教科書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教學、創新化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發展個性、張揚自我,讓學生真正實現手、腦、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的“六大解放”。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創新寫作思路和方法,然后設想在創新后會呈現怎樣的效果,讓學生在個性化的學習和創新中革新教科書的內容。其中,主要從三個方面創新:一是革新結構。文本采用了順敘的方法,從種花生、吃花生、說花生的過程中提煉并總結出其中蘊含的哲理。在結構創新中,可以引領學生采用倒敘的方法,從文本結尾處討論對比表達效果的差異。二是革新語言。文本的語言質樸自然,在生活情境的描繪中自然表露出對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的價值肯定。在語言創新中,可鼓勵學生學習并模仿《白鷺》散文化的語言,在直抒胸臆中彰顯并升華對花生的贊美。三是革新情感。文本主要贊美的是花生“平凡的價值”,教師可引領學生另辟蹊徑,在對比中表現事物不同的生命特征以及不同的價值體現。如“小草與花生”,從贊美小草的詩句很多,而贊美花生的詩句很少,再到人們游玩時對小草比較喜愛而對花生則較為漠視的對比中,總結出每個事物都有各自不同價值的結論。
總之,《中國教育改造》一書對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要根植于實踐教學的基礎,在革新思想、創新方法中積極構建新穎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展個性”“尚自然”,讓教學在生本的自主探究學習中獲得豐厚的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新升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