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興筑中學高級教師,市、縣優秀教師,多年來潛心研究教法和學法,有20多篇論文在《數理天地》、《中小學數學》、《湖北教育》、《教學與管理》等雜志上發表。
性質 垂直于角平分線的直線截角的兩邊,所截得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圖1
已知:如圖1,OP是∠MON的平分線,AB⊥OP,交ON于點A,交OM于點B,垂足為點C.求證:OB=OA.
證明 因為 OP平分∠MON,
所以∠BOC=∠AOC.
因為AB⊥OP,
所以∠OCB=∠OCA=90°.
在△BOC和△AOC中,
∠BOC=∠AOC,OC=OC,∠OCB=∠OCA,
所以△BOC≌△AOC.
于是OB=OA.
應用
例1 圖2
如圖2,已知AD是△ABC外角的平分線,CD⊥AD,垂足為點D,點E是BC的中點,連接DE.
求證:DE=12(AB+AC).
證明 如圖2,延長CD,交BA的延長線于點F.
因為AD平分∠CAF,
CD⊥AD,
由性質可得
AC=AF.
所以CD=DF.
因為CE=EB,
所以DE=12BF.
因為BF=AB+AF,
所以DE=12(AB+AC).
圖3
例2 如圖3,在△ABC中,AC=BC,∠ACB=90°,BD平分∠ABC,且AE⊥BD,交BD的延長線于點E. 求證:BD=2AE.
證明 如圖3,延長AE和BC交于點F.
因為BD平分∠ABC,
AE⊥BD,
由性質可得AB=FB.
所以AF=2AE.
因為AE⊥BD,
所以∠F+∠CBD=90°.
因為∠ACB=90°,
所以∠BDC+∠CBD=90°.
于是∠F=∠BDC.
在△ACF和△BCD中,
∠F=∠BDC,∠ACF=∠BCD,AC=BC,
所以△ACF≌△BCD.
可得AF=BD.
所以BD=2AE.
圖4
例3 如圖4,已知△ABC的周長為19,BD平分∠ABC,CE平分∠ACB,且AD⊥BD,AE⊥CE,垂足分別為點D和點E. 連接DE, 若BC=7,求DE的長.
解 如圖4,延長AE和AD,與BC分別交于點M和點N.
因為BD平分∠ABC,
AD⊥BD,
CE平分∠ACB,
AE⊥CE,
由性質可得AB=BN,AC=CM.
所以點D,E分別為AN,AM的中點.
于是DE=12MN.
因為△ABC的周長為19,BC=7,
所以AB+AC=12.
從而BN+CM=12.
因為BN=MN+BM,
BM+CM=BC=7,
所以MN=5.
因此DE=52.
注 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作角平分線的垂線,使它與角的兩邊相交,這樣才能應用性質,同時也為解題者提供了添加輔助線的方法.
練習
1.如圖5,已知AO是△ABC的角平分線,BD⊥AO交AO的延長線于點D,DE∥AC交BC于點E,連接AE,CD.若AB=3AC,求證四邊形ACDE是平行四邊形.
圖5圖6
2.如圖6,已知在△ABC中,點E是AB的中點,CD平分∠ACB,AD⊥CD,垂足為點D. 求證:BC-AC=2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