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訂單農業作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重要經營模式,對其核心價值與創新動能進行深入探析意義重大。通過靜態混合博弈均衡及多案例比較分析方法,凝練出三個重要結論:(1)訂單農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訂單農業的創新首先表現在締約雙方是農業龍頭企業與規?;霓r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則通過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實現融合發展來參與訂單生產;(2)訂單農業的創新還表現在將簡單的商品交易契約內化為生產流程中系統的生產階段性服務契約,訂單提供者以社會化服務供應為代價,促使訂單承接方讓渡/共享生產的管理權限;(3)提供農業生產全流程社會化服務有助于訂單履約環境的優化。最后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來保障訂單農業的穩健發展。
關鍵詞:創新型訂單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商品交易契約;社會化服務;履約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2)05-0108-1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創新發展進程中以訂單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實踐模式成為探索農業經營主體間協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徑。訂單農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協議與合約為紐帶,將農業產業鏈前后端的不同節點有機串聯,促進訂單參與者之間的互動與信息傳遞,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實現科學化、系統化與專業化。但是在訂單農業實施過程中也遭遇到由于契約不完備性、履約對象異質性造成的農產品質量不穩定、履約過程道德風險無法有效化解等問題[1],訂單農業發展陷入到了兩難境界。有些研究者甚至認為訂單農業模式應該淡出農業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的理論研究才是主流方向[2]。
隨著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訂單農業創新發展這一理念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理論界開始探索以訂單農業為產業引領,形成諸如訂單農業交易對象優化、訂單農業與期貨保險相結合、社會化服務供應與訂單農業結合等創新形式,在幫助廣大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目前在相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過程中,需要直面三個關鍵問題:首先,訂單農業中參與主體如何優化?在訂單農業構建的產業化進程中小農戶如何有效參與?其次,訂單農業履約過程需要進行再重新認識與界定嗎?最后,農業社會化服務能改善訂單的履約環境嗎?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將對訂單農業的創新發展提供積極的理論支撐作用,找到應對方案就能使傳統訂單農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本文首先通過文獻綜述與梳理,結合現實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在此基礎上通過多案例比較研究與理論模型分析對理論假設進行雙重驗證,并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對訂單農業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資料。
一、訂單農業的價值取向與演化規律
農戶與企業在農業生產之前簽訂產銷合同,農戶按照合同從事生產,企業按照合同規定收購農產品的一種農業協同經營模式被稱為訂單農業(contract farming),也被稱為“公司+農戶”產業模式[3-4]。隨著訂單模式的完善,發達國家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并且占據了當今農產品市場交易的有利地位[5]。然而, 該模式在發展中也暴露出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銜接機制不緊密、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難以形成嚴格意義上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相容的制度保證[6]。針對訂單農業實施的主體、優化路徑以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成為研究的熱點[7]。
(一)訂單農業的主體選擇
周立群等指出只要發揮專用性投資和市場機制在契約履行過程中的保障作用,訂單農業這種商品契約就能夠穩定存在[8]。與訂單合同有關的交易成本及合同遵守的可能性因地域、農民類型和合同對應商品而異[9]。尹云松等的觀點是商品契約的穩定性首要因素來自于資產專用性,資產專用性強則商品契約穩定,資產專用性弱時農戶類型對于商品契約的影響重要性就顯現出來[10]。人們逐漸認識到訂單農業的順利實施來自于合約信任機制的建立[11],建立信任關系對專用性資產投資的效率尤其重要[12]。萬俊毅通過對溫氏農業的發展進路進行分析后發現,借助聲譽機制和有效溝通等關系治理機制,能在有效降低企業與農戶交易成本的同時,提高合約履行率[13]。
有研究指出訂單農業之所以履約環境不穩定,其問題的根源在于利益相關者之間權益分配不均衡[14]。提升契約治理效率的關鍵在于讓當事人有選擇契約完成模式及自愿調整責任權利關系的權利與可能性,構建產業中介組織(如合作社)是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的有效機制[15]。2010年后的研究開始強調農業產業中間層(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強調要素契約與產品交易契約的互動關系[16],研究“企業+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模式在控制不完全契約和敲竹杠問題的作用[17]。
如何構建訂單雙方的信任機制,也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有研究認為交易雙方通過擁有專用性資產(甚至應該是功能互補的專用性資產)來實現相互節制與雙向鎖定,才能維系交易雙方的多邊合作關系[18-19]。米運生等進一步認為農戶通過抵押品互換、資本回報等方式形成利益共享,從而保證訂單農業合同順利履約[20]。更有研究提出一個有創造性的假設,強調農業中介組織與隱形契約在強化公司和農戶的契約關系中的穩定作用[21]。
但是相關研究對于訂單農業承接方究竟應該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亦或是農戶,以及農戶在訂單農業中承擔功能并未明晰[22]。訂單農業如何突破契約不完全的約束,實現契約的穩定,明晰訂單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即明確農業經營主體將代替農戶成為訂單農業承接方,還是單純起到中介作用),將成為訂單農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遺憾的是前人的研究并未明確界定。
(二)訂單農業的優化路徑
眾多研究表明,資產專用性是交易成本的主要來源,但在訂單交易過程中不確定性是治理結構差異性的產生與交易成本高的關鍵因素[23]。農業交易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交易費用計量困難與資產專用性加劇了契約復雜程度[24],解決契約糾紛也隨之變得復雜而艱難[10]。作為一種關系型治理模式的契約自我實施,只能通過以交易者專用性投資損失為標的物,以終止交易關系來對違約者實施懲罰,或者通過信息傳遞造成違約者市場聲譽貶值方式來完成[25],因此聲譽機制就成為維系訂單合約的重要手段[26]。一種訂單農業的優化改進路徑是在“企業+農戶”之間增加作為中介組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借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能力與市場參與能力,來降低商品交易契約的交易成本,提升履約率[17]。另一種思路是將商品交易契約轉化為要素契約,通過企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將農業生產完全納入企業生產范疇,從而有效以較低交易成本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27]。
劉東等指出擁有關鍵性資源的企業通過管理輸出或者指令計劃來與交易對象實施關系型契約,將有助于訂單履約率的提升[28]。研究者將這種包含著經營管理決策交易的契約組合稱之為“超市場契約”,是一種商品交易契約與要素契約的中間態[6]。通過提供管理決策、生產技術及生產服務使得訂單接受方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干中學”提升生產管理知識與能力,從而更好地按照發包企業的技術要求生產零部件成為訂單農業發展的新方向。這一思路為傳統訂單農業的優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需要厘清借助“超市場契約”促進生產方遵循訂單提供方的指導計劃,也就是具體的實施路徑,這成為本文研究的切入點。
(三)訂單農業主體間的利益融合
Singh通過對印度旁遮普邦土豆訂單農業的研究后發現,訂單農業提高農業收入并增加了農戶的就業機會[29]。合同農業經常與勞動密集型作物、技術或標準的引進相聯系,這可能導致勞動力需求與當地工資水平的增加[30]。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農業部門的高化學投入與社會分化等問題長期存在,農民發展會遇到諸如自主權喪失、生產風險增加和負債高企等問題[29]。實證數據表明參與訂單農業的農戶要比沒有參與的農戶收入顯著提升[31]。
事實上,農民只有在達到預期收益的情況下才會參與訂單農業;同樣當預期收益超過其他選擇時,例如在現貨市場購買或在一體化經營,企業才選擇訂單農業模式[32],因此相關研究存在內生關聯。更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參與合同和農業收入之間的因果關系無法成立。最新的實證研究顯示收入的溢出效應并未在訂單農業與農民增收之間形成必要的聯系[5,9]。
(四)評述與假設的形成
Ton等認為企業與農戶之間訂單的維系在缺乏中介組織為農戶與企業牽線搭橋的情況下,訂單的維系完全依靠價格溢價,而這種溢價極其不穩定[33]。有研究認為構建產業中介組織(如將合作社納入到交易中)將會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15]。但是合作社究竟應該成為訂單農業的主導還是中介,普通小農如何通過參與訂單農業實現能力提升,依然無法形成定論。盡管徐忠愛提出構建關系型契約中的特殊形態“超市場契約”,促進擁有關鍵資源的企業以管理輸出和命令指揮形式參與訂單方行動集[34],但是這一過程的機理研究、實施方法并未明晰,社會化服務能否擔負起這一職能嗎?如何保障小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農業企業在訂單農業中實現利益相容就成為研究必須解決的難點與重點。
正是基于對上述文獻梳理和總結,筆者認為訂單農業的創新發展勢必在參與主體選擇、履約過程的分解與整合、利益銜接機制的完善這三個維度取得突破,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基本假設,試圖通過案例分析與機制研究進行證明。
假設1:新型訂單農業的參與主體是農業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通過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實現融合發展來參與訂單農業。
訂單提供方不再與小農戶簽訂訂單合同,而是選擇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家庭農場等組織)就農業生產簽訂協議,這樣既能有效解決訂單提供方與小農戶簽約面臨的履約難、生產過程中“搭便車”等問題,也避免了小農戶市場地位低容易被“發包方”盤剝等問題。同時,合作社與家庭農場對小農戶實施生產流程規范與質量監管,提升了訂單標的物的質量。
假設2:創新型訂單農業將單一的商品交易契約轉化為生產流程中生產階段性服務契約,以生產服務供應為代價,實現生產流程可控,從而維持訂單穩定所謂的創新型訂單農業主要指附加全程社會化服務的訂單農業,即通過全程社會化服務的提供/接受,訂單履約參與各方均能實現發展激勵相容。 。
訂單提供方在設計訂單時附加社會化服務供應,除了合同規定的農產品交付質量標準外,還通過社會化服務的提供來獲得訂單承接方生產過程的部分控制權,通過流程服務與監管提高農產品合格幾率。訂單承接方按照訂單要求,交付約定數量的農產品同時還通過接受提供方給予的生產性服務,讓渡部分管理權限,使得訂單生產流程嚴格遵循生產工藝要求,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同時承接方也因為接受了社會化服務,在生產提供的能力、技術儲備、硬件設施方面得到改善,為生產經營和更好地履約創造條件。
假設3: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供給將優化訂單農業履約環境。
訂單農業履約環境的優化取決于訂單雙方三個層面上取得利益相容。訂單雙方之間第一層利益相容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接受/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社會化服務供給規模化與生產過程的系統化、科學化、市場化,來實現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優化,從而使得創新型的訂單農業發展的履約宏觀環境得以優化。第二層利益相容在于訂單提供者提供先進與統一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與生產流程管理,訂單承接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遵循訂單企業的工藝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嵌入到農產品供應鏈網絡中,使得訂單簽約雙方履約環境進一步優化。第三層的利益相容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通過組織網絡將來自訂單提供者的生產工藝、技術要求及流程管理等內容傳遞給一線生產者,生產者按照訂單要求進行規范生產,小農戶的資本深化能力與資產專有性程度得以提升,訂單簽約雙方履約微觀環境得以優化。
二、多案例比較
(一)案例選擇
本文選取的案例來自農業大省的山東省,包括經濟發達地區的青島市萊西市鵬遠康華天然色素有限公司(后文簡稱“青島鵬遠”)、經濟發展中等地區的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錦繡千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后文簡稱“錦繡千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棗莊市薛城區褚剛家庭農場(后文簡稱“褚剛農場”)。作者于2018年6月、2019年7月、9月分別在山東省青島萊西市、東營廣饒縣以及棗莊區針對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在訂單農業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調研獲得的第一手調研資料。案例1針對企業負責人1人、會計1人、普通農戶3人;案例2針對合作社理事長、監事、會計各1人,普通社員4人;案例3針對家庭農場主1人,參與農戶2人進行半結構訪談。上述案例中我們還對未參與訂單農業的周邊普通農戶各2人進行無結構訪談,同時也通過網絡媒體等信息源獲取上述案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背景資料,實現三角互證[35]。
(二)創新型訂單農業的流程分析
青島鵬遠的有色蔬果訂單交易之所以將交易對象由周邊從事紫甘藍、胡蘿卜與甜菜種植的小農戶轉變為寧夏地區的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原因是周邊農戶的種植規模弱小,武備鎮轄區內戶均種植面積小于4畝,當地優勢產業為鮮食葡萄種植,愿意規?;N植紫甘藍、甜菜的農戶較少。企業很難在當地組織起有色蔬菜的規?;N植與收購。訂單執行過程中出現部分農戶以次充好,甚至不按規定的種苗標準種植,交付時企圖蒙混過關,造成公司訂單履約質量較差。
2018年開始,青島鵬遠不再與當地小規模種植戶簽訂種植訂單,而選擇與寧夏中衛當地的合作社簽訂長期種植采購協議,訂單承接方的種植規模均超過1 000畝,收購對象的穩定降低了訂單違約率。公司一方面采用套種合同約束合作社的種植行為訂單承接方簽訂一種農產品的種植訂單(如紫甘藍)同時需簽訂其他蔬菜(如甜菜、胡蘿卜)的種植合同,一旦種植訂單承接方某個種植項目違約,訂單提供方將中止所有訂單交易。 ,降低訂單交易頻率,穩定了合作社生產農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公司為合作社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來實施過程監管,有效保證了農產品質量與訂單的履約。
具體服務分4個方面:(1)根據當地天氣、土壤與水文條件,公司為合作社提供科學的種植方案;(2)根據當地收獲量預期,公司負責運輸調度服務,保障農作物訂單及時履約與交付;(3)公司與合作社共同出資購買專業化農業機械,控制合作社專用性資產的投資風險,使得訂單農業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36];(4)發展公司良種基地,公司對萊西武備鎮原本從事有色蔬菜種植的農戶進行篩選,引導那些種植能力強、專業技術過硬與守信的農戶從事有色蔬菜種苗培育,將其打造成公司的優質種苗培育基地,通過控制優質種苗來規范規?;献魃绶N苗的使用,形成供應鏈前端技術和產業優勢。
案例2中廣饒縣李鵲鎮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小麥種植區,錦繡千村在承接改性淀粉特種小麥種植前,主營業務集中在提供合作社內部生產服務層面(為社員提供測土配方服務、生資供應與糧食烘干存儲服務)。但長期以來普通種植戶由于種植規模小、小麥種植收益低、外出務工等原因,種植戶對合作社的認同感不高,合作社收益較差。2015年拜爾與葛蘭素等外資化工企業經過考察發現李鵲鎮周邊的土壤條件適合改性淀粉小麥的種植,故企業選擇與當地資質最好的合作社(錦繡千村)合作 該合作社共有核心社員47人,種植規模相對平均,核心社員種植面積平均100畝左右,最大達600畝,最小的有65畝,其他社員300戶,合作社在李鵲鎮的種植總面積達6 000余畝。,開始規?;洜I生產高質量的小麥。外企通過“統一供種、統一生產、統一生資、統一收購”,對合作社生產流程進行規范;企業向合作社派駐技術人員,定期在合作社內部對社員進行技術培訓與現場指導;外企向合作社提供150萬元資金,改造和新建3座高標準谷物烘干塔,使合作社的生產及存儲能力大幅度提升。合作社作為服務承接方,為社員提供生產流程服務。如提供給社員免費種子、低于市場價的化肥(尿素/復合肥均能做到每袋低于市場價10元),以及免費為社員提供儲糧空間、免費烘干服務等。社員通過參與合作社的經營,間接承接訂單業務,接受來自外企與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的利益銜接更緊密。
案例3中褚剛農場擁有種植面積1 060畝,農場主褚剛刻苦鉆研農藝技術,是周營鎮最早引入自走式灌溉機與無人機設備的農民?,F在褚剛農場擁有農業耕地、播種、植保無人機、噴灌設備和收割設備20余臺,該家庭農場的經營能力要高于其他周邊農戶(以玉米為例要比普通農戶每畝地增產50~100公斤)。2015年農場主褚剛在山東濟南的農產品博覽會上了解到茅臺酒廠在濟寧兗州市建有高粱加工基地,急需在魯西南地區發展優質種植基地來規?;N植釀造用矮化高粱。2016年褚剛農場與茅臺酒廠簽訂種植訂單,開始試種矮化高粱。經過幾年的摸索,褚剛農場與茅臺酒廠建立起互信關系,企業為家庭農場提供專用的矮化高粱良種與統一的生資產品(化肥、農藥等),褚剛農場的種植成本得以降低(每畝種植成本可節約100元)。2019年茅臺酒廠在褚剛農場2 000平方米曬場上投資300萬元建成2個烘干塔(日烘干能力500噸以上),專供褚剛家庭農場使用茅臺酒廠投資建成烘干塔基于以下考慮,盡管烘干塔前期投資較大,但高粱收割后水分較大(含水量2%左右),當地直接烘干后運輸到兗州可每斤節約儲運成本0.1元,一年收儲季酒廠可收回投資成本。 。褚剛農場2018年后聯合周邊5家家庭農場與17戶較大規模的種植戶成立洪運農機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種植茅臺酒廠的矮化高粱,按照統一供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農機服務、統一儲運銷售的原則進行訂單生產,其中褚剛農場免費為社員提供高粱烘干,合作社成員收益因為加入合作社獲得提升(每畝種植利潤提高400元)。
訂單實施過程中,三個企業均通過提供生產性服務(軟件、硬件投入)獲得實時質量監管農業生產的權利,通過服務來向生產端進行流程管理和質量控制,達到穩定農產品品質的目標。承接方(合作社、家庭農場)通過承接服務提升生產效能,并且將服務向普通農戶進行溢出,創新型訂單農業實現了多方共贏。
(三)訂單農業實施的核心要務
訂單農業的順利實施不僅依靠合約條款約束,更通過組織關系治理來形成交易雙方的互信,通過社會化服務強化訂單簽訂方的利益聯結,從而穩定交易關系。首先是交易對象的選取,企業篩選有資質的交易對象進行訂單交易,通過一系列手段穩定交易對象、降低交易頻率、控制專用性資產投資風險,達到節約交易成本的目的。出于上述原因,農業龍頭企業更愿意與有規模、有資質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通過簽訂“超市場契約”進行委托生產。訂單提供者選擇合宜的交易對象,通過與履約資本高的交易對象建立合作,提高訂單承接方的違約成本。正如克萊因指出的那樣,交易者的履約資本越高,其實施敲竹杠的可能性就越小。規?;暮献魃?家庭農場與普通小農戶比較,更注重商譽,其履約成本高,更能有效完成訂單合同[37]。
在案例3中褚剛農場逐步與茅臺酒廠建立互信關系,從剛開始200畝的矮化高粱種植規模到2019年農場全部種植矮化高粱用了4年時間,發動周邊5家家庭農場與17戶較大規模的種植戶共同種植,形成地區種植產業集聚,農場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同時以褚剛農場為核心的合作社擁有的農機設備等均能用于合作社內部使用,提高了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能力。訂單交易對象由傳統的農戶轉為具有一定規模與資質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一方面通過長期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具有一定規模與資質的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相較于小農戶而言,更注重自身信譽的維護,合作社與家庭農場出于自身長期發展需求對社員生產經營行為進行內部監督。其次“超市場契約”伴隨著生產過程而產生,并滲透進整個生產流程[28]。龍頭企業并非一次性向訂單承接方采購農產品,而是在生產過程中對承接方生產中“產前-產中-產后”的行為加以規范,使得生產者的行為符合訂單提供方的要求。筆者認為上述契約不再是單純的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系列生產過程中多重交易契約構成的“一攬子”契約。“超市場契約”通過系列精巧的過程控制和階段性糾偏行動來預防可能出現的違約,既突出了市場交易行為的激勵作用,又保留企業內部權威治理,使得整個供應鏈符合交易雙方的利益訴求,供應鏈體系得以優化。在訂單農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超市場契約”通過“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的社會化服務供應提升了承接者的技術能力、流程管理能力,使得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均達到質量要求。
案例1中青島鵬遠為合作社的生產過程進行規劃,案例2中外資企業為錦繡千村合作社提供種苗、農資,派駐技術人員和質檢人員進行指導與流程監督,與合作社共同投資設備,以及案例3中酒廠為褚剛農場提供種苗與農資,為農場免費建烘干設備等,均體現出企業通過社會化服務對“發包”過程進行分階段干預,使得交易對象物測度困難環節提前得以協調解決,降低訂單合約的交易成本。
綜上,通過全程社會化服務,將簡單的商品交易契約分解為生產流程中階段性的合約執行過程監管,階段性合約執行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增加了訂單交易對象的確定性。訂單提供方通過全流程的服務投入和流程監管增加了交易雙方互動頻率并降低協調成本,訂單提供方也通過服務投入降低訂單執行方專業性資產投資風險,交易參與雙方均能釋放出合作的“置信承諾”,進而鞏固訂單交易關系。最后合作社/家庭農場通過承接社會化服務,并將服務向普通社員/關聯農戶實現內部有效轉移,在有效緩解訂單執行過程中“委托-代理”困境的同時,提高了社員/農戶按工藝要求規范操作的執行能力。
因此,筆者認為訂單農業實現創新的核心要務是通過將簡單商品交易契約內化為生產流程中階段性的過程監管,而實施過程監管的代價是為訂單承接方提供有效的生產性服務。用服務投入來換取過程監管的主導權和控制權,提供優質的社會化服務可以強化雙方的利益聯結,成為訂單農業穩定的保障。通過核心要務的實施,強化雙方的利益分配、利益制衡與利益約束,實現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社員(農戶)均能享受創新型訂單帶來的合約穩定、收益增長與能力提升,訂單農業雙方的利益聯結機制見表3。
三、數理模型分析
(一)傳統訂單農業履約過程分析
(二)創新型訂單農業履約過程分析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與靜態混合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訂單農業的提供者農業龍頭企業選擇有一定規模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簽訂訂單,是訂單農業實施創新發展的先決條件。小農戶經營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實現融合發展來參與適度規?;r業生產也會成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選。(2)訂單農業的創新實現要務是將簡單的商品交易契約內化為生產流程中一系列生產階段性要素契約,訂單提供者通過社會化服務供應為代價約束訂單接受者分享其生產的主動權/管理權。(3)提供農業生產的全流程社會化服務有助于優化訂單履約環境,促進訂單農業參與者實現互利共贏。
基于研究的結論,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鼓勵具備資質和適度規?;l展潛力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承接具備附加配套服務的訂單農業。企業通過全程社會化服務供給,將傳統訂單農業改造成“商品交易+生產服務供應”的創新型訂單農業模式,充分發揮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規模優勢與組織優勢,通過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附加服務條款的訂單合約,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的科學化、系統化程度,促進農產品質量的穩步提升。(2)激勵農業企業開展附加流程服務協議的訂單項目。農業龍頭企業提供多階段、連貫性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如優質種苗、生資供應、生產流程培訓、擔保貸款等服務項目),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服務中樞與載體,通過增強農業生產環節過程的監督密度,促進先進的種植與管理理念的同時提高一線生產者的技術能力。(3)優化訂單農業履約環境,通過制度設計建立訂單雙方的互信機制。訂單雙方對農業生產流程實施有針對性的社會化服務可能是最佳途徑,一方面鼓勵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供應,另一方面激勵合作社/家庭農場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供應端與轉化端,通過共同投資、項目制等形式圍繞農業訂單形成穩定的戰略“聯盟”,將成為未來我國農業規?;a的重要形態。
綜上,訂單農業需要在參與主體、服務功能與形式、履約環境優化等層面實現創新發展,通過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效參與,提升其社會化服務載體的作用。通過訂單農業參與者自主參與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制度規制來排除各種干擾訂單農業實施的不利因素,這些措施的落實必將使訂單農業這一農業經營模式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得以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OCHIENG D O,VEETTIL P C,QAIM M.Farmers’ Preferences for Supermarket Contracts In Kenya[J].Food Policy,2017,68:100-111.
[2]徐旭初,吳彬.合作社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理想載體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80-95.
[3]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訂單農業為例[J].經濟研究,2003(04):22-30.
[4]錢忠好.節約交易費用:農業產業化經營成功的關鍵——對江蘇如意集團的個案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0(08):62-66.
[5]MEEMKEN E,BELLEMARE M F.Smallholder Farmers and Contract Farm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20,117(01):259-264.
[6]徐忠愛.公司和農戶締結的超市場契約及其治理的信任機制[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1-57.
[7]KHAN M F,NAKANO Y,KUROSAKI T.Impact of Contract Farming on Land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of Maize and Potato Growers in Pakistan[J].Food Policy,2019,85:28-39.
[8]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約優于要素契約——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契約選擇為例[J].經濟研究,2002(01):14-19.
[9]MACCHIAVELLO R,MORJARIA A.Competition and Relational Contracts in the Rwanda Coffee Chai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21,136(02):1089-1143.
[10]尹云松,高玉喜,糜仲春.公司與農戶間商品契約的類型及其穩定性考察——對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個案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3(08):63-67.
[11]徐忠愛.超市場契約的性質及其治理機制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05):6-12.
[12]聶輝華.契約不完全一定導致投資無效率嗎?——一個帶有不對稱信息的敲竹杠模型[J].經濟研究,2008(02):132-143.
[13]萬俊毅.準縱向一體化、關系治理與合約履行——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溫氏模式為例[J].管理世界,2008(12):93-102.
[14]GROSH B.Contract Farming in Africa:An Application of the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1994,3(02):231-261.
[15]聶輝華.契約理論的起源、發展和分歧[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01):1-13.
[16]崔寶玉,劉麗珍.交易類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J].中國農村觀察,2017(04):17-31.
[17]BRIONES R M.Small Farmers in High-value Chains:Binding or Relaxing Constraints to Inclusive Growth?[J].World Development,2015,72:43-52.
[18]HART O,MOORE J.Property Rights and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06):1119-1158.
[19]WILLIAMSON O E.Economies as An Antitrust Defense Revisited[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1977,125(04):699-736.
[20]米運生,董麗,鄧進業.互補性資產、雙邊依賴與要素契約的內生均衡:理論構念及東進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3(04):12-27.
[21]葉祥松,徐忠愛.顯性契約還是隱性契約——公司和農戶締約屬性的影響因子分析[J].學術研究,2015(05):87-91.
[22]JIA X,HUANG J.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Between Farmer Cooperatives and Buyers in China[J].Food Policy,2011,36(05):656-666.
[23]MASTEN S 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actions[M].Industrial Organization,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0:75-76.
[24]JOSKOW P L.Contract Duration and 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oal Marke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168-185.
[25]KLEIN B.Why Hold-ups Occur:the Self-enforcing Rang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J].Economic Inquiry,1996,34(03):444-463.
[26]劉東,汪德華,程雪垠,張捷.試論優于要素契約的商品契約[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01):74-81.
[27]徐美銀.農民工市民化與農村土地流轉的互動關系研究[J].社會科學,2016(01):42-51.
[28]劉東,徐忠愛.關系型契約特殊類別:超市場契約[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09):54-59.
[29]SINGH S.Contracting out Solutions:Political Economy of Contract Farming in the Lndian Punjab[J].World Development,2002,30(09):1621-1638.
[30]RAO E J,QAIM M.Supermarket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Demand in Kenya:A Gendered Perspective[J].Food Policy,2013,38:165-176.
[31]REARDON T,BARRETT C B,BERDEGUE J A,et al.Agrifoo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mall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09,37(11):1717-1727.
[32]BARRETT C B,BACHKE M E,BELLEMARE M F,et al.Smallholder Participation in Contract Farming: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Five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12,40(04):715-730.
[33]TON G,VELLEMA W,DESIERE S,et al.Contract Farming for Improving Smallholder Incomes:What Can We Learn From Effectiveness Studies?[J].World Development,2018,104:46-64.
[34]徐忠愛.基于契約規制的農村經濟組織模式研究[J]. 經濟學家,2010(02):61-69.
[35]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Sage Publications,2013:156-157.
[36]WILLIAMSON O 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02):233-261.
[37]克萊因·本杰明.契約與激勵:契約條款在確保履約中的作用[M]//契約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63-64.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Core Value Review of Contract FarmingZHANG Yifeng SHI Run
(1.Rur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Abstract:As an important form of organization that effectively connects small-scale farmers with modern agriculture,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on contract farm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and the evidence of a mixed static analysis of game equilibrium and a multi-case comparative analysis approach,the hypotheses proposed in the study are proved.The article draws three important conclusions:(1)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of innovative contract farming should be agribusinesses and large-scale farmer cooperatives/family farms.If small-scale farmers and rural cooperatives,family farms want to take part in moderate-sca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y should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It will become the main way for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contract farming.(2) Innovative contract farming internalizes the simple commodity transaction contract into a service contract for each production stag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and the contract provider induces the contract taker to share the management authority of production in exchange for socialized service supply.(3) Provid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socialized servic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elps optimize the order fulfillment environment.Finally,we propose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innovative contract farming;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commodity trading contracts;socialized services;performance environment
(責任編輯:董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