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真
智慧城市似乎很遙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能為手機充電、一鍵報警的智慧燈桿,小區里的智能門禁、智能監控,能搜索停車位的智能傳感器系統……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科技從未像今天這樣,沖擊著人類的生活,助推城市進化升級,讓智慧城市不再是概念的海市蜃樓,現代化智慧生活已悄然融入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慧城市起源于傳媒領域,其發展的本質是融合。智慧城市將信息化建設和城市管理相融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響應,提高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實現城市精細化和動態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隨著全球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更多智慧化、精細化、人性化的體驗,讓城市的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體,讓更多居民共享數字時代的發展紅利,感受到更多的智慧與便捷,“智慧城市”勾勒出的美好生活正日漸實現。
智慧城市是先進技術手段與現代城市發展需求之間雙向互動發展、螺旋式上升演進的過程與結果。從中國來看,智慧城市是中國大力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向,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智慧城市的出現和建設發展順應了中國城市化發展需求。以濟南為例。近年來,濟南秉持“智慧讓城市更美好”這一基本理念和愿景,以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實踐指向,讓智慧賦能現代城市治理、讓智慧賦能社會民生服務、讓智慧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一座“善感知、有溫度、會呼吸”的智慧之城正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建設智慧城市,濟南有優勢。
基礎好。近年來,濟南市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協同發展,圍繞加快提升數字賦能水平,大力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基建建設,率先提出打造智能經濟強市和數字先鋒城市,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首次進入國家新一線城市前列,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八,累計建成5G基站2.7萬余個,累計培育76個省級5G產業試點示范項目,17個國家級5G應用試點項目,均居全省首位。入選全國首批“千兆城市”,獲批建設濟南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國家“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正式落地濟南,建成全球首張確定性網絡,各項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發力早。早在2011年,濟南就提出了建設智慧泉城的目標,此后一系列實招硬招相繼發力。2016年,濟南編制完成《濟南市“智慧城市”規劃和頂層設計》;2018年,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寫入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并將愛城市網“一點通”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2020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濟南市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濟南市將成為輻射帶動省會城市群,推動數字經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智慧名城新典范和數字先鋒城市。
力度大。智慧城市建設,數據尤其是政務數據打通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必須打破原有的部門數據和業務壁壘。為此,濟南市成立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印發《濟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并達成共識: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除非是特別敏感涉及安全不便公開的數據,其他數據能公開的都應該公開。截至2020年,全市共梳理公共數據目錄8988個,在全省率先發布62個單位1373條市級公共數據責任清單,以清單形式明確數據資源名稱、提供方、信息項、更新周期、共享屬性和開放屬性等內容,推動各部門自覺進行數據共享,并根據更新周期對資源定期更新。
智慧城市該怎么建?成為“中國樣板”“世界樣本”的濟南,無疑有發言權。建設智慧城市,基礎數據和平臺是重要前提。濟南建立了“一主體兩平臺”的體制機制,統籌完善了“343”的智慧城市總體架構,完善提升城市生活“一屏感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和產業發展“一網通覽”四大智慧應用賦能體系,大力推進了“互聯網+智慧城市”的新型改革。
依托城市大數據平臺,濟南不斷加大數據匯聚共享力度,截至2020年10月,依托全市大數據局平臺累計為43個市直部門8個區縣提供數據交換4.9億條,服務調用1.07億余次;依托濟南公共數據開放網,向社會免費開放87個部門、2309個目錄,數據量達2602萬條,數據開放平臺累計訪問量達228萬余次,文件累計下載42萬余次,接口調用4000多萬次。共享之外,濟南還在積極擴大數據采集范圍,比如道路、停車場、醫院、社區、能源等靜態數據,以及車流、視頻監控、智慧燈桿等動態數據,統一匯集起來持續更新。
光有數據還不行,如果數據不能匯集到一個指揮中心里,那么數據就只能是數據,不能綜合分析,也就不能更好地為大眾所用。這時候就需要“城市大腦”大展身手了。一個運作優良的“城市大腦”可以通過聚合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大數據、城市及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能力,對城市的環境衛生、管線照明、市政服務、交通監管乃至養老醫療等多個業務系統進行全局實時分析,實現機制加科技的融合治理體系,以及政府和各類有關職能單位的數字化。
智慧泉城運行管理中心就是濟南的“城市大腦”,是海量數據的“總指揮”,不但接入了政務大數據,還將路燈桿、井蓋、停車場等“沉沒資產”,轉化成可以生產、流通的優質數據資源。“城市大腦”如同被賦予了生命,通過遍布全市的“毛細血管”和“智能感官”,運籌帷幄,實時采集城市數據,迅速研判問題,并給出正確的解決之道,讓城市變得“善解人意”——
通過對交通大數據的分析,濟南路口“會思考的信號燈”讓馬路和車對話,信號燈會根據路面車輛數量、擁堵情況等自動調整配時方案,使車主避免長時間等待紅燈,以前上百名警力才能完成的疏導任務,現在短短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濟南整合關聯13類數據1.2億余條,形成了規范、完整、精準的全市房屋信息“大數據庫”。同時利用技術手段,將住建系統的管理數據和空間數據相結合,打造了“智慧住建一張圖”系統。借助系統,平時3個月的任務現在1天就能完成。
在濟南“安家落戶”的智慧燈桿不僅可以遠程控制開關、遠程監控、信息發布、無線充電、USB充電、一鍵呼叫、播放城市廣播等,同時還預留5G微基站安放位置,既實用又方便,可謂“小”路燈卻有“大”智慧。
憑借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應用上的豐碩成果,濟南蟬聯全國智慧城市十大樣板工程、連續4年被評為中國領軍智慧城市、榮獲“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獎”,“智慧讓城市更美好”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理念被寫入十三屆中國工程管理論壇發布的《濟南共識》。
除了濟南,目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很大進展,智慧城市建設規模位于世界前列。如,深圳市的CIM基礎平臺,構建了中國首個海陸一體化的三維時空基準體系,為精準感知海陸空間位置、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平臺奠定了基礎;滄州市L4級自動駕駛車輛搭載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傳感器、高清攝像頭等輔助設備,自動駕駛能力國內一流。滄州市也是目前全國首個開放主城區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的城市,也是全國首個面向市民全面開放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的北方城市;在重慶的魚菜共生智能農場中,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的場景不再是奢望。養魚的水通過智能凈化后,可以用來澆灌蔬菜;自動投餌機可以根據池塘中魚的尺寸、密度和攝食情況精準投放飼料,不需要人工投喂……

現實中,智慧城市是一個動態進化的過程。從PC機互聯,到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到今天各種可穿戴設備配合AI、大數據、云計算、AR等新技術,技術升級的速度有多快,智慧城市升級的速度就有多快。如今,處在多項新技術交匯中心的智慧城市正迎來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在元宇宙(一種依賴虛擬現實的沉浸式互聯網)概念愈演愈烈之時,2021年11月,韓國首爾宣布了一項計劃,在元宇宙中開展各種公共服務和文化活動。如果這項計劃成功,首爾民眾就可以佩戴虛擬現實眼鏡(VR眼鏡)參觀虛擬市政廳,處理各項事務,從參觀歷史遺跡到提起民事訴訟,不一而足。在未來,一個更加“以人為本”,以公民為用戶,強調數智技術與生活、產業的融合,順其自然地沉浸體驗的未來數字城市也許即將到來。
Smart city is not far away, it is actually around us. Smart light poles that can charge mobile phones and call the police, smart access control and monitoring in communities, and smart sensor systems that can search parking spaces, etc. With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clu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ig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unprecedentedly impacted human life and promoted the upgrading of cities, which makes smart cities no longer a series of concept, and modern smart life has been quietly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urban life.
Smart city originated in the field of media, and the essence of its development is integration. Smart city integrate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city management, using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and spati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o sense, analyze and integrate various key information of the core system of urban operation, making intelligent responses to various needs including people’s livelih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safety, urban services an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both things and people and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achiev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urban fine and dynamic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ves.
In 2009, Dubuque, the world’s first smart city with 60,000 residents, was born in the Mid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ity connects public resources (water, electricity, fuel, gas, transportation, public services, etc.) through digitization, and uses high technologies to monitor, analyze and integrate data, so as to make intelligent responses and satisfy diversified needs of citizen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global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more intelligent, fine and humanized experiences,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of the city will benefit more residents with dividends of the digital age, and make residents feel more intelligence and convenience. The beautiful life outlined by “smart city” is being realized day by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