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隨著生育政策的調整,不少家長遭遇兩個孩子如何接送的現實問題。針對這個痛點,杭州嘗試推出“長幼隨學”政策。在前不久召開的杭州兩會上,上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項海剛再度提出教育部門應自加壓力,研究制定“長幼隨學”新政實施辦法,引發輿論關注。
(4月19日《浙江教育報》)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長幼隨學”這一暖心之舉贏得了各方高度贊譽。
不過,涉及孩子讀書的敏感問題,雖然只是政策的微調,也難免存在爭議和矛盾。有人質疑多子女家庭會擠占未享受政策家庭的學位,也有人擔心該政策存在投機漏洞。
政策“好聲音”的落地,需要謹慎推進,設置合理的條件和科學的實施細則。項海剛建議在符合本區域報名條件的原則下,對于大孩非擇校入學入園、幼孩在非紅色預警學校(幼兒園)入學入園的前提下,可由監護人提出申請,將入學入園起始年級的幼孩與大孩安排在同一所學校(幼兒園)就讀。有了這些門檻,擠占學位和投機基本上就被杜絕了。
對于符合上述條件的孩子入學,不影響原有招生計劃,可以在原有班級班額上增加名額,這就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長幼隨學”的剛需。
“長幼隨學”值得點贊,但離科學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生育政策調整對教育產生的后續影響才剛剛開始,當越來越多的二孩、三孩要求“隨學”時,能滿足多少?更何況,為了治理“擇校熱”,不少地區還推行了“多校劃片”招生政策,這就為“長幼隨學”增添了難度。出于公平公正的考量,學區內的不少熱門學校通常會實行搖號錄取,二孩搖到與大孩同一所學校的概率無疑會大大降低,如果要求“長幼隨學”的二孩、三孩數量超過了熱門學校所能提供的學位資源,該如何解決?將有限的學位資源勻給“長幼隨學”的孩子,會影響到片區其他孩子的權益,別的家長恐怕不會答應。
“長幼隨學”有助于破解家長接送的燃眉之急,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亦需從長計議。如何統籌學區內教育設施設備、場地和人員師資,加大對學區內相對薄弱學校的投入力度,盡快縮小各學校之間的辦學質量差距,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