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我想到一位好友說過的一件趣事:他兒子結束中考后想利用暑假旅游放松一下,可友人卻認為,孩子馬上上高中了,不能懈怠,要利用假期多讀書、多做題。朋友給兒子買回來一大摞書,兒子捧著這些書欲哭無淚。
有一天,朋友開車帶孩子回縣城老家,在一個路口迷了路。過去熟悉的路已改道,他不得不繞了一圈。看著父親略微不爽的表情,兒子反倒樂了。
兒子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正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攔住了去路。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做游戲,用一堆爛磚瓦壘一座“城池”。孔子想讓小孩子讓路,小孩子卻說,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拆了給車讓路的。孔子聽罷一怔,隨即覺得有道理,后來果真繞“城”而走。
兒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孩子雖小,卻被孔子稱為老師。”隨即,兒子又說:“其實我想說的是,爸爸,你看到改道就皺起眉頭,為什么不能平心靜氣繞‘城’而過呢?”
回到家,朋友開始反思這件事。表面看兒子是提醒父親不要因改道而影響情緒,實際上說的卻是親子關系問題。朋友感覺到,父母與孩子是一個雙向尊重、互為人師的關系。父母不能把自己當成教子權威者,也要學習孩子身上的優點,順勢而為。他們給孩子報了一個旅行團,讓孩子外出旅游放松身心,兒子回來后也更愛看書了。
我又想到有關我兒子的一件事:有一次和10 歲兒子過馬路,在一個車水馬龍的紅綠燈路口,一個顫巍巍的老人遲遲不敢過去。很多人都注意到這一點,但就是沒有人上前幫忙。我正在猶豫,只見兒子走了過去,攙起老人的手把他送到了對面。兒子做得很自然,根本沒注意到背后有許多雙復雜的目光。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心境,確實有很大距離。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卻忘了孩子也是一本書,他們身上也有許多值得大人去思考、學習的閃光點。父母要敞開心胸,放下身段,和孩子相互為師,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