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華
互聯網時代,孩子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從互聯網上擷取自己所需的知識,也在網絡中形成自己的社交模式和社交圈。與此同時,孩子在網上接觸到的信息、在網絡上的社交狀態卻無法被父母完全掌控,這無形中讓父母更難了解自己的孩子。
如果家庭教育的方式不隨之發生改變的話,教育效果必然會受到沖擊。需要提醒的是,想要調整出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首先要明確知道我們已無法改變互聯網生活模式,因此,要適時地加強學習、改變自己,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與時代共同成長。
提升自身信息素養
父母要注重網絡素養提升,只有不斷地與時俱進,才能跟上孩子的腳步,才能和孩子對話,走進孩子的內心,消除代際差異。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在信息設備運用技能上會逐漸高于父母,兩代人可能會逐漸出現“代際鴻溝”。很多父母無法及時獲取網絡流行詞或是流行元素等信息,那么就很難掌握孩子的興趣點,缺少交流的共鳴。其實,父母不妨蹲下來和孩子好好聊聊他們的網絡世界,向孩子去“請教”時下的流行元素,既了解了孩子的興趣點,也可以及時監督孩子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情況,方便及時發現問題。
建立寬松的家庭氛圍
家庭成員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家庭要提倡民主,父母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表達。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更要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耐心聽取他內心的想法,對于正確的觀念加以贊揚,對錯誤的觀念也不要直接否定或批評,而要進行引導。如果家庭無法成為孩子合理表達的出口,那么孩子很可能會去網絡上宣泄,陷入激進或是負能量的網絡黑洞中。
多多陪伴孩子
同時,父母需用心陪伴孩子,引導孩子理性上網。孩子陷入網絡成癮的兩大誘因是網絡游戲和網絡聊天,而網絡成癮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誘因。
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沒有誰可以代替父母的存在。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產生的情緒是積極的,哪怕是哭鬧、生氣,都是在一種心理放松的狀態中表現出來的,是不設防的。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形成的情感是依戀、信任、期待,這對于孩子今后與他人交往、逐漸適應社會都更有好處。父母要自己先跳出網絡世界,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做游戲、帶孩子到戶外進行鍛煉等,用多種形式有效地陪伴孩子。